分享

千古名窑出越地——魏晋瓷业的迅猛发展

 泽霖文史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东汉末年,天子羸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历史进入三国大乱斗时期。随着曹魏被司马氏取代,西晋王朝建立,中国社会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后,再一次进入了一个社会混乱、战乱频仍的乱世。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北方地区民生凋敝,农业、手工业生产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但江南地区与中原相比,则显得比较安定。在这种条件下,南方制瓷业在这一时期迎来了一次飞速的发展。    

北朝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

东汉末年,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横空出世。到了这一时期,不仅瓷器的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而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东南沿海至长江流域,直到四川等地都有瓷窑分布,且这些地区的瓷器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地方特色。后来这种影响又蔓延到北方,并促使白瓷成功烧成。    

北朝青釉刻划忍冬纹单柄壶

浙江作为我国最早开始生产瓷器的地区,这时就已经是领先的陶瓷产地了。在这一时期,浙江地区的陶瓷制造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技术精湛。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窑遗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尤以位于上虞地区的上虞窑最为著名。    

越窑青釉六足砚

上虞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其窑址遗存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上虞窑,作为六朝时期浙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瓷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东汉时,上虞地区已经成功烧制出青瓷和黑瓷,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成熟。到了六朝时,上虞窑的陶瓷生产达到了鼎盛,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碗、盘、壶、罐等各种器型。这些瓷器不仅造型优美,而且釉色纯正,质地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越窑双系鸡首壶

上虞窑的瓷器在六朝时期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遐迩。其釉色多为青釉,色泽温润如玉,有的还带有微微的绿色或黄色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在装饰方面,上虞窑的瓷器采用了多种技法,如刻花、划花、印花等,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和图案,充满了艺术气息。

越窑盘口双系青瓷罐

上虞窑在魏晋时期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越窑。越窑是当时对余姚、上虞一带瓷窑的统称,这一名号不仅代表了这一地区制瓷业的繁荣和辉煌,更体现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越窑青釉蛙形瓷水盂

越窑青瓷的胎质细腻,三国颜色呈灰白色,西晋时胎色加深,多见灰色或深灰色。瓷胎外施青釉,釉层较均匀。不同器型所上釉的部位有所不同,如碗、盘、盆、缽等,器物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到近底的位置;瓶、壶类器物,一般为口沿内外及外壁施釉,内壁则为露胎不施釉。    

西晋越窑青釉蛙形瓷水盂

从釉色上看,三国时越窑青瓷釉色为青色,而西晋时为青灰色,这是由于两者的胎色有所区别的缘故。    

晋越窑青瓷羊尊

从器型上看,常见的有碗、盘、壶、瓶、罐、耳杯、熏炉、虎子等日常实用器,以及鸡笼、狗圈、堆塑罐等供随葬用的明器。到了西晋时,扁壶、鸡首壶、狮形烛台等新器型开始出现。

值得一起的是,这一时期越窑青瓷制品,以动物造型为流行的时尚,很多器物都会被做成动物形,或者以动物为装饰。    

南朝越窑青瓷唾壶

纵观六朝越窑青瓷器型的演变,大致可以认为,早期器型矮胖端庄,东晋时开始向清瘦秀丽的方向发展。如盘口壶、鸡首壶、碗等器型,都能看出这一演变的规律。当然,也有特殊的例外,比如唾壶,刚好相反,是由高变矮。

繁盛的越窑,所产青瓷不仅满足了当时本地市场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大量销往外地,甚至远达中亚、西亚和东亚等地。    

南朝青釉鸡头壶

越窑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瓷窑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瓷土资源。同时,当地工匠们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他们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装饰技法,使得越窑的青瓷在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越窑见证了魏晋时期南方制瓷业的繁荣和兴盛,也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