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要淡定从容看中医,排病反应不可不知

 新用户77073641 2024-05-23 发布于辽宁
经常有患者反映说:侯医生,吃完您的药之后,就拉肚子,然后舒服了,各种症状缓解或痊愈了,但不会觉得累。
也有患者反映说:家里的小朋友喝了您的药之后,夜晚咳嗽加剧了,正着急要不要吃止咳药呢,咳嗽一下子又消失了,全好了。
还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反映说:喝了您开的药,不多会儿,就觉得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快要昏晕过去了,然后突然就平静下来,再量血压,正常了,心里也不难受。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都属于“排病反应”。

图片

那么,什么是“排病反应”呢?
“排病反应”指的就是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药、针刺、艾灸、推拿、气功、刮痧、拔罐等治疗方法,激发出人体的自我防御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即“自我抵抗力和自我愈合力”,以祛除病邪的反应。
也就是所谓的正气增强之后,奋力抗邪外出,邪气尚盛或属沉疴痼疾,不愿自行退去,出现“正邪交争”的一时胶着状态,最终正气败邪,略胜一筹,迎来“正胜邪退”的结果。
因此,排病反应属于我们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对我们人体是有益的。
所以“排病反应”又被称为调整反应、好转反应、瞑眩反应。
它具有一时性、短暂性,以疾病症状加重为临证反应,以疾病好转为最终结果的特点。
它不属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一、机体排病的途径。
首先是四肢末端。四肢末端就是指手掌和脚掌。比如服用中药或者针刺时,患者能感觉到有冷风、冷气,或者冷汗、粘汗等,通过手掌或脚掌向外排出。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皮肤。比如通过皮肤排出寒气的时候,一般都会冒冷汗,而排出湿气的时候,会出粘汗,汗粘粘的,甚至有的汗如胶水或黄油,色深,气臭。
有些患者会出现疹子,这也是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的标志,而对于一些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来说,出疹子还更常见。有的人出丘疹,有的出的是疱疹。一般来说出丘疹的人是风热热毒排出体外的一种表现。有的人出疱疹,挠破以后会流黄水,那么这种疹子就是我们人体的湿气或湿热排出体外的一个反应。还有的会发斑,这是我们体内的热毒排出来的反应。
另外就是有的患者会说起床以后,房间的气味很臭,我们通常叫做病气。如果有的人生病以后,他的房间就会觉得气味怪怪的,这一般也认为是机体的阳气充足,在睡觉得时候病邪通过皮肤排出来的反应,所以就表现为臭气,开开窗户,通通风就会好一点。
还有一种蜕皮反应。蜕皮反应就像蛇脱壳一样。我的双手湿疹患者就是退了一层皮才得以痊愈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尿道。中医的饮证患者,有的有水肿,有的有体液潴留,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通过中医治疗,患者体内的水饮就会通过大小便排出来,其中通过尿道排出来是最重要的途径。比如说有些患者有四肢浮肿,服用药物以后就会发现小便特别的多,这就是通过中医治疗把体内的水饮排出体外的标志。还有就是热邪也会通过尿道排出,比如在治疗一些体内有热证或热毒证的病人时,在服用药物以后,患者就会发现尿色很黄,而且在排尿的时候尿道有刺痛感,有的还会有灼热感,这个就是体内的热毒通过小便排出的一个反应。
第四个方面是消化道。体内的废物、毒素多从消化道,比如肛门排出,主要表现为腹泻。有的患者在吃了中药以后,一天之中能达到5-10次腹泻,而且大便的颜色非常黑,或者极臭,像水一样,虽然腹泻比较厉害,但是腹泻以后不会有疲劳感,反而会觉得很畅快,因为他体内的邪气通过大便得到驱除。
另外,有的病人在服药以后,腹中会出现气体的窜动,就觉得好像肚子里有气跑过来跑过去的,或者觉得胀痛,有的患者放屁也比较多一点,有的患者还会打嗝很严重,这些现象提示脏腑的气机得到良性调节,机体开始疏通气机,排出不正之气,这是一个好事。如果病邪在上焦部位,邪气可通过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比如说像肺癌患者,在服用中药后会发生频繁的呕吐,而且吐出的是粘稠性的痰浊。
第五个方面就是呼吸道。一般来说太阳经的寒气可以通过呼吸道,以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方式来排除邪气。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在攻邪的反应。通过临证观察,风寒邪气的外排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从经脉的一些穴位,从四肢末端排出,还有的患者从呼吸之气中排出,比如说常见的支气管哮喘,病人在服用药物后会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呼吸之气极为寒冷,这是呼吸道的排邪反应。
第六个方面是经络肌表。一般出现排病反应的时候,经络会产生移痛现象。什么是移痛现象呢?就是疼痛会随着经络的循行部位转移,比如手太阴肺经开始是在肘部疼痛,治疗以后疼痛会逐渐转移,移动的时候病气所经过的部位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一部分病人在排病时周身的肌肉骨节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或者腹痛,甚至是疼痛难忍,这是机体内的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把潜伏的阴邪驱逐出来的反应,此时阳气正在修复病灶,以全面恢复机体的健康。如果机体有温热感,则是经络气血运行畅通而旺盛的自然反应。比如在临床上我们治疗一些痹证,痹证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关节酸胀疼痛,有的时候我们在治疗痹证时,患者会反映说,吃了药,不但疼痛没有缓解反而有加重的现象,这其实往往是我们身体的阳气驱逐阴寒之邪的反应。这种关节疼痛加重的现象,有可能是经络在打通之前的一种反应。中医讲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当中药激发机体的阳气以疏通经络,在疏通前的那一刻,可能这种疼痛会加剧,但是经络一旦得到疏通以后,这个疼痛就大为缓解。
另外,还有就是肌肉萎缩的病人,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全身各处的肌肉疼痛,有时候会剧痛难忍,而且会伴有呕吐、口渴、发热的情况,这些都是身体阳气旺盛,通过经络肌表向外排出邪气的表现。临床上病人多表现为肌肉疼痛数天甚至一到两个月,然后就发现疼痛的肌肉不萎缩了,不凹陷了,这种修复经络的反应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需要医生极大的定力和病人极强的信心。
第七是孔窍。身体的孔窍,如眼睛,鼻子,耳朵,口,外阴,肛门,尿道。通过孔窍排出邪气有哪些反应呢?比如说牙痛,耳内的疼痛,耳内流脓,舌尖上火起泡,咽喉又干又痛,或者早晨起来发现眼屎很多,或者腹泻等等
有的病人原先嘴巴没有异常的口味,但是在服用中药以后感到口苦,口臭,但是随着治疗,这种症状慢慢的消失了,他体内的热毒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这里出现的口苦口臭都是体内的热毒之邪通过口腔排出体外的反应。另外,女性通过阴道,通过月经血块或者白带,也是排出身体邪气的反应。
机体还有其他一些途径排出邪气,比如六经排邪反应,人体突出部位排邪反应,还有所谓的感情反应和言语反应等
二、机体排病的方式
邪气的性质决定排病的方式。
中医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等不同的邪气,而人体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邪气,比如说痰浊,水饮,瘀血等,不同的邪气排病反应是不同的。
一般风邪的排病反应是打喷嚏,流鼻涕,发热以及身体酸痛,痒,麻,胀的感觉。
寒邪的话,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像四肢的痿、痹等证,服药后可出现全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觉得有冷气往外冒,出冷汗。
湿邪一般胶滞于全身的经络和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的沉重,甚至水肿,所以在排出湿邪的时候,湿邪移于手足,手足除有酸麻痛胀痒等感觉以外,还会起水泡,发湿疹,甚至蜕皮。有的患者全身出粘汗。
火邪主要是通过斑疹,痒,肿痛,发热,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
还有一个就是痰邪,痰湿邪气主要是通过大量咳痰,无明显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体外。
瘀血排出体外的方式是皮下瘀斑,便血,咳血,还有月经等。如果瘀血是阻滞于经络的话,病人会出现腰部痛如折,或者体表出现酸,热,麻,胀,痒如虫爬,或者腕部出现不自觉地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瘀滞的经络时出现的必然反映。
最后是燥邪,燥邪排出体外的方式有舌红、面红,大便黑臭等反应。
三、机体排病的时间。
首先,跟病邪所在的位置有关。如果是病在经络的话,排病的时间就会短一些,病在六腑的话,排病的时间会长一点,病在五脏,排病的时间最久。
其次,与病邪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风性轻极易排出体外,而湿性粘排出最慢,寒邪藏于肌肉,相对湿邪又会慢一些,痰邪排出体外最慢。
再次,和病人的体质也相关,一般来说阳盛体质最容易排邪,身体壮实的,抵抗力比较强,自我修复的能力也好。阳虚体质是最难排邪的,因为他抵御外邪、自我修复的功能都比较弱。
最后,中医处方的剂量也会影响排病的时间。一般在病人不虚的情况下,方子的剂量大一些,排病就会快一些。
、排病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含过敏反应)的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常用量条件下,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还有继发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A型、B型两种。A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的,它的特点是可以预测的,与剂量有关的,发生率比较高,死亡率比较低。A型不良反应通常在药物说明上都有注明。B型药物作用是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很低,一旦发生后,死亡率很高
很多人认为中药非常安全,没有什么副作用。实际上中药在治疗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说川乌、草乌、附子引起的乌头碱中毒,还有蜈蚣,水蛭等虫类药和青风藤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还有关木通,青木香等药物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引起的肾损害,还有朱砂、铅丹等引起的重金属中毒,还有斑蝥,马钱子,砒霜等引起的中毒反应,所以中药也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但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对有毒药物在适应证、剂量、配伍、使用方法和疗程等方面应用不当,尤其是不能辨证用药是最常见原因。因为中医非常讲究一个辨证论治。比如现在大家都会买些补品,但是有些人是适宜补的,有些人是不适宜补的,所以我们在进补的时候也要辨证的进补,如果不辨证,比如不能进补的,阳气比较亢旺的人,你给他吃高丽参,反而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机体的排病反应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但是有时也难以截然分开。以下的几点有助于二者的区分:
首先,排病反应是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无论反应如何强烈,大多数时候感觉还是很舒服的,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的状态良好。比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强烈的腹泻,但是腹泻以后患者觉得周身舒适,胃口大开。又比如关节冒凉风,随着排病反应越排越舒服,关节也随之温暖。而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多或少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甚至引起死亡,所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时候患者会感觉很难受,精神或身体会产生诸多不适,比如说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腹泻,在泄后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
其次,排病反应通常在机体驱除邪气以后会停止,即使在服药期间也是如此,而药物不良反应只要药物不中断,情况就会一直持续,不会终止。比如湿疹的排病反应,在治疗期间疹子发得很多,如果是排病反应的话,三四天以后,身上的湿疹就会有明显的改善。但如果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只要你不停药,疹子就不会退去甚至会加重。这是鉴别两者的一个方法。
鉴于排病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难以截然区分,因此我们要注意:
首先,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反应,我们要密切的观察监测,看看是药物不良反应还是排病反应。因为有的时候药物不良反应和排病反应不是一时能认得清楚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区分开来。如果最后确认是排病反应的话,我们不能压制,反而应当因势利导,协助机体驱除病邪,但是如果是药物不良反应的话,需要积极的处理,要停药,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治疗。
其次,就是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反应,患者难以耐受,或对身体出现了较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都应当首先考虑是药物不良反应,要积极地救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