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六十二讲

 天津書画艺术网 2024-05-23 发布于天津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六十二讲

第四章 张怀瑾的书学与盛唐浪漫精神

第二节 张怀瑾对书法艺术性质及价值的独到见解

四、书法之美:不朽的艺术盛事

在深研书法这门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时,我们不难发现,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东汉末年的赵壹在《非草书》中似乎对草书有所保留,但这并非对草书的贬低,而是强调在人生的伟大成就中,书法应处于适当的地位。

到了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醒他的子弟们,不应像王羲之那样过于专注于书法而忽略了人生的其他重要方面。唐太宗却对书法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书法并非当务之急,但偶尔关注也能使时光更有意义。

而身为书法侍臣的张怀瑾则对书法的价值有着更高的评价。他在多篇著作中深入探讨了书法的功能和意义。他提到,孔子在修订《尚书》时,始自尧舜,这表明了书法与古代文明的息息相关。尧舜治理天下时,文章熠熠生辉,这正是书法之道得以彰显的时刻。夏商时期,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层出不穷,到了秦汉时期,各种书法风格更是层出不穷,其中蕴含的玄妙与天赋令人叹为观止。

张怀瑾指出,书法之道既崇高又神秘,理论难以用言语尽述,美妙也无法用笔墨穷尽。只有那些通达玄妙、洞悉微妙的人,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的精髓。

文章作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必然需要借助书法来呈现其韵味和内涵。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是要体现文章之道。能够充分发挥文章价值的方式,莫过于书法。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贤哲的智慧与情感,领略历史的痕迹与风采。

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还是作为欣赏艺术的对象,书法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珍视。

自古以来的诸多论述,皆将书道与汉字紧密相连,共述其非凡之价值。古圣先贤之思想,依汉字以传承,故汉字之用,至关重要。而汉字之功能,须依赖于书写,即书道。是以书道之价值,直显古贤之伟绩,可令“百代无隐”,“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然,此等论述,似有混淆概念之嫌,既似言汉字,又似言书道。

对于此疑问,张怀瑾于《文字论》中亦有解答,言:“字之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在他看来,汉字与书道,本是同根同源,书道立于汉字之上,书道之艺术性,乃汉字奇妙功能之扩展。他又云:“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赋之以玄妙,故有笔墨之道生焉。”此言在盛唐之时,亦不为过。

除初唐之外,唐人于社会百态,并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达至巅峰之境,皆得同等之尊重。张旭以书名世,李白以诗誉满天下,裴旻以舞剑之技赞叹不绝,后被誉为“三绝”,为唐文宗所重。世人皆视书道艺术研习为大道,非小道技艺可比。

再说唐朝一特别之现象,当时之人极重荣誉,此荣誉即在各业中脱颖而出。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载,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然学书未成,遂专攻绘画;杜甫一生致力于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境;韩愈亦言“为旭有道”,以草书之技名垂后世。此等观念,若以儒家立身修行、尊主致荣之标准衡量,或有偏颇,但在唐朝,却是风尚所趋。

彼时之人,不欲成为多面手,而求专业精深。各行各业,亦互相尊重,互相赞誉。诸如怀素,虽为沙弥,却得上流社会名流巨公之延赏。唐朝之社会风尚,实为人们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营造了优良的氛围。更何况,科举考试中亦有书法学科一席,虽品级不高,却未曾因此受冷落。张怀瑾将书道定位如此之高,世人亦不觉其怪。(共计:1443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