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伪似真

 昵称503199 2024-05-23 发布于湖北
昨天写了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冷血阳谋》,看到一些网友的点评,让我想到今天的主题:“大伪似真”。
相信所有人都痛恨虚伪,但事实上真正的“伪”是带有极大迷惑性的。
重新理一下郑伯所做的事情,见一见何谓“大伪”。
郑伯这件事情很简单,母亲武姜喜欢小儿子,讨厌郑伯,希望小儿子段成为郑国国君。武姜一共努力了两次,第一次是郑武公在世之时建言立“段”为国君,无果,第二次伙同“段”进行造反,失败。
“段”或许一开始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在武姜的鼓励下,“段”在京地违制建城墙,扩大管辖权,练兵等等,为谋反作准备。
郑伯是一次又一次地听从武姜的意见,无视大臣的建议,偏坦弟弟的不法行为。
最后当武姜与段起兵,他用雷霆手段平息,并将“段”赶出郑国。
从整件事情上来看,郑伯对武姜很孝,对弟弟也很宠溺。给人的感觉是武姜和弟弟“段”太过分了,最后郑伯才不得不出手收拾。整件事情,郑伯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从家庭角度来说郑伯孝母爱弟,从国的角度来说郑伯雷霆手段维护郑国的稳定,一丝毛病都挑不出。
有人留言如此评价:
道德从来没有制高点,成王败寇皆是如此。孝道伦理伦常亦飞至高点,否则王朝更替宫斗延续千年,家族兴衰联姻更是寻常。作为母亲不能一碗水端平,而且倾斜的是没有正常立嗣位的次子,在以长为尊的时代尤其败坏伦常。一国之君无论国之大小,母弟既不能持家又不能妄杀,隐忍是正常的方式方法。每个人都有底线,国法家规正是郑国国家底线,依法治国更不能引人苛责。国君存母驱弟,存孝义明国法何来亏欠!
任何人都想做圣人,可惜时势不允许啊。郑庄公至少没像宋襄公那样玩砸啦。乾隆也在学郑伯克段于鄢。有些事好用就能传千年。历史又有几个尧舜禹
光从事情的角度来分析的确郑伯已经仁至义尽了,是武姜和段等人不知收敛。这就是“大伪”的厉害之处。
武姜、郑伯、段三人是一家人,同血脉。
家人是用来相互残杀的吗?
想到这一层,郑伯的“大伪”,有些人就有些警觉了。
此时还会有人说,郑伯作为国君,不可能为了亲情而致郑国不顾。
我们继续来掀开郑伯的第二层。
武姜提立“段”为郑国国君继承者,相信不是郑武公的力排重议,郑伯肯定也是暗中努力过的。换句话说第一次交锋,郑伯就是胜利者。郑伯靠什么赢过母亲,我们不得而知,但说明郑伯的手段厉害,那个时候劣势能逆风翻盘。
从这里可以看出郑伯的实力完全大于“武姜与段”的组合。当他坐上国君之位后,比当太子时的实力更强,完全可以完胜段”的组合。
面对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郑伯是怎么做的?
家中的弟弟要是犯错误,哥哥去劝阻还是纵容?
实力不够没话说,但实力完全可以驾驭这两位的郑伯选择纵容而不是劝阻,这就可以看出郑伯的真面目。
当武姜提出要制这个封地,郑伯制止了。制止的真正理由是这个地方险要。为什么险要的地方不给,因为平叛时险要的地方不容易。
当武姜说要“京”这个地方,郑伯很爽快地答应了。
京这个地方对郑国也是很重要,他是郑国旧国都。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将旧都封给弟弟合适吗?这不是变相鼓励段有不臣之心吗?
郑伯完全可以制止,但他同意了,不但同意了,当大臣说“段”扩张城墙,这样下去不行的,郑伯的回答是这是妈妈的意见,我没有办法。
如果真完全听妈妈的话,应该封“制”地,而不是否决“制”地分封“京”地。
当“段”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违规占领郑国国土时,他只轻飘飘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他听到“段”要偷袭国都时,他就立马派兵去攻打,此时一个很怪异的事情出现了。“段”治下的老百姓居然都背叛“段”。谁在策反?用脚趾头也能想出答案。
至始至终,整个局面一直在郑伯的控制之中,郑伯要做的事情不是让弟弟改邪,而是让他的罪行在天下人面前显露出现,可以让自己光明正大地除掉。
他控制着整个局面,然后将实力不如远不如自己的妈妈姜、弟弟段不断推向疯狂,使之成为世人眼中的逆者,然后打着正义的旗号彻底清除隐患。
在这中间制止,有人就会说郑伯气量不大,容不下妈妈和段,这种方式之后,郑伯的名声不但不会受损,相反还会高涨,特别最后他用“黄泉相见”的方式让世人见识到他的孝顺。名利双收。
当我们真正扒开郑伯的初心时才发现郑伯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劝善和引导妈妈和弟弟,他本就视其为敌人,想除掉,从争储那一刻起,这两个就不是亲人而是敌人。
表面上看郑伯是仁至义尽,大家觉得郑伯心胸宽大,母亲如此对自己,也可以和解,这一切都是弟弟和他妈妈的过失。这就是“大伪”者真正的厉害之处,哪怕千年之后,依旧有很多人替其行为辩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