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23 发布于山东

摘要  达尔文雀是自然界中生物适应辐射和快速进化的典型例子。自达尔文以后,许多生物学家 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对达尔文雀进行了研究。从达尔文雀的生态、起源、进化、自然选择和鸣叫等方面 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一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  达尔文雀  起源   进化  自然选择  鸣声

1  达尔文雀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1835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 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 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1。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 家G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 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2]。达尔文也 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 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 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 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 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Darwin's Finch)。

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 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 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 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 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据考证,这14种达 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 进化而来(5.6)。

英国鸟类学家Lack(1947)根据达尔文雀的生 态习性和形态特征将达尔文雀分为3个类群: 地雀、树雀和类莺雀”。达尔文地雀共6种,分别为 大地雀(Geospiza magnirostris)、中地雀(G.fortis)、小 地雀(G.fuliginosa)、尖嘴地雀(G.difficilis)、仙人掌地 雀(G.scandens)和大仙人掌地雀(G.conirostris)。达尔文 地雀主要分布在岛屿的沿岸地带,常在地面活动, 以植物的种子为食;达尔文树雀也有6种,分别为大

树雀(卡马嘴鱼)、中树雀(c。穷鬼)、小 树雀(c。细小)、红树林树雀(c。heliobates)、拟鴷树雀苍白球酵母和植食树雀(Platyspiza crassirostris),达尔文

树雀主要分布在岛屿的森林中,常在树上活动,除植食 树雀外,其他树雀均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类莺雀包括莺 雀和可岛雀,莺雀仅1种、栖息于林缘和灌丛中,繁殖期 主要以昆虫为食,兼食物嫩芽和果实;可岛雀也有1种, 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北部的可可岛上,可岛雀的栖息 环境多种多样,在可可岛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可岛雀分 布。可岛雀的食性广泛、取食昆虫、花蜜、浆果、小坚果和小型爬行动物。

在6种达尔文地雀中,大地雀、中地雀、小地雀和 尖嘴地雀同域分布,但在形态和取食方式上产生了分 化。大地雀的喙较大,取食较大的种子;小地雀的喙相 对较小,取食较小的种子;中地雀喙的大小介于二者 之间,取食中等大小的种子。而尖嘴地雀以浆果为食。

图片引自Grand Grand 1991

另2种地雀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外围的岛屿上、大 仙人掌地雀体形较大,仙人掌地雀体形相对较小,两种 地雀都以仙人掌的种子为食,但这2种地雀是异域分 布的,即大仙人掌地雀和仙人掌地雀分布在不同的岛 屿上。在6种树雀中,5种树雀以昆虫为食,它们喙的 大小也与取食对象的大小紧密相关。另外,同域分布的 树雀在取食位置和取食方式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分化。 小树雀常在树冠上层取食,中树雀和大山雀常在树冠 下层取食,拟裂树雀主要在树干上觅食,红树林树雀 在沼泽地里的红树林中取食,而植食树雀不取食昆虫, 以植物的芽苞和果实为食。这种在形态和取食方式上 产生的分化降低了达尔文雀之间的竞争程度,使多种 达尔文雀可以在同一环境下长期共存。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太平洋南部赤道附近,距最 近的南美洲大陆约1000km。群岛由16座大岛和32 座小岛组成,这些岛屿大约在50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 喷发而形成。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除了达尔文雀外, 还分布4种嘲鹅、2种鹟、2种鸮、1种鹰、1种鸽、1种 杜鹃和1种莺等鸟类,另外群岛上还分布2种哺乳动 物和5种爬行动物。

2  达尔文雀的起源与进化

有关达尔文雀的起源问题有两点已成定论:一是达 尔文雀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二是达尔文雀的祖先来自 于中美洲或南美洲,飞越了近1000km的水域到达加拉 帕戈斯群岛。Gould于1837年最早提出了达尔文雀的 假想祖先,他认为达尔文雀的祖先可能是南美洲的食籽 雀(Sporophila),他的根据是食籽雀和达尔文雀形态比较 相似四。Snodgrass(1903)、Sushkin(1925)、Lowe(1936)等 认为达尔文雀的祖先更可能是南美洲的裸鼻雀 (Thraupis),因为裸鼻雀除了外形与达尔文雀相似之外, 生态习性也有诸多共同之处19.101。另外,裸鼻雀的喙部 形状为锥形,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与达尔文地雀的 食性也比较相似。Harris(1972)根据比较解剖的结果提 出了曲嘴森莺(Coereba flaveola)与达尔文雀的亲缘关系 比较近,因此,南美洲的曲嘴森莺很可能是达尔文雀的 祖先[2。Steadman(1982)不同意Harris的观点,他认为曲 嘴森莺与达尔文雀在生活史特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另外,曲嘴森莺与大多数达尔文雀的形态差异也很显著 (2)。他提出达尔文雀的祖先可能是形态和生态习性与达 尔文雀极为相似的蓝黑草鹀(Volatinia jacarina)。20世纪80年代,Baptista和Trail提出了达尔文雀的祖先可 能是南美洲的黑脸草雀(Tiaris bicolor)4,而 Bowman (1983)认为圣卢西亚黑雀(Melanospiza richardsoni)最可 能是达尔文雀的祖先(s)。

到目前为止,Sato等的研究结果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16]。Sato等(2001)运用分子标记方法,对30种雀 类与达尔文雀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了比对研究,他们发现暗色草雀(Tiaris obscura)与达 尔文雀的亲缘关系最近,可能是达尔文雀的真实祖先。 但他们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暗色草雀物种形成的 早期,它们的后代扩散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在那里发 生了适应辐射,形成了目前存在的达尔文雀。而在中美 洲和南美洲的后裔没有发生分异和辐射,基本保留了 祖先的原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暗色草雀就是达尔文 雀的直接祖先;二是达尔文雀的祖先到达加拉帕戈斯 群岛后发生适应辐射时,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达尔文雀 祖先也发生了辐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暗色草雀不是 达尔文雀的直接祖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近祖、这个 近祖或者已灭绝或者是现存雀形目中的某一个物种。 根据南美洲近500万年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变特 点,他们认为前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即暗色 草雀是达尔文雀的直接祖先的可能性比较大。Sato等 还根据分子钟推测出达尔文雀发生适应辐射的时间 大约距今230万年~300万年。

Lack(1947)推测,达尔文雀的祖先到达加拉帕戈 斯群岛的初期种群并没有产生分异,若干世代以后, 种群数量增多,由于资源限制和竞争等因素的胁迫作 用,达尔文雀的祖先种群开始发生适应辐射和系统演 化7。在演化初期阶段,达尔文雀分异出2个类群,分 别为地雀类和莺雀类,随后,地雀类产生新的分支并 演变为树雀类。因此,达尔文雀的初期演化结束时形成 了3个类群,即地雀、莺雀和树雀。地雀在随后的演变 中最先分异出一个侧支,形成尖嘴地雀。然后主支形成 食谷地雀和仙人掌地雀,食谷地雀又先后分异出小地 雀、中地雀和大地雀,而仙人掌地雀先后分异为大仙 人掌地雀和仙人掌地雀;莺雀类在随后的演变中分异 出可岛雀,其中一部分可岛雀扩散到可岛,生存至今。另一部分留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这部分可岛雀逐渐被 自然选择所淘汰;树雀在演化过程中首先演变为植食 树雀和食虫树雀2类,植食树雀没有形成新的分化,生存至今。而食虫树雀又分化出2类,一类演化为现存的 小树雀、中树雀和大树雀,另一类演化为红树林树雀 和拟树雀。Schluter(1984)根据多元进化的理论,运 用测定形态距离的方法对达尔文雀的亲缘关系及系 统演化进行了研究(m)。他的结果与Lack的结果有两点不同,一是Lack认为大仙人掌地雀与仙人掌地雀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Schluter的研究结果表明大仙人掌 雀与尖嘴地雀的亲缘关系更近:二是Lack认为拟地 雀与红树林树雀是演化后期分异出来的.Schluter则认 为拟地雀与红树林树雀是演化早期的产物。

近期,Sato等(1999)采用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对 达尔文雀的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重新构建了系统演 化分支图。他们的结果表明,首先是莺雀从达尔文雀 祖先种群中分异而出,接下来是植食树雀,然后,达尔文雀的祖先种群分为3支,分别为地雀、树雀和可岛 雀。在地雀中,大地雀、尖嘴地雀和仙人掌地雀的亲缘 关系比较近,中地雀与大仙人掌地雀的亲缘关系比较 近。在树雀中,拟裂树雀与大树雀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中树雀与小树雀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与以往的研究结 果不同,Sato等认为可岛雀与树雀类亲缘关系最为密切。Petren等(1999)运用多位点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 对达尔文雀的线粒体DNA序列及核DNA序列进行 了分析和比对,他们的结果显示,首先从达尔文雀祖 先种群中分异而出的也是莺雀,这一点与Sato等的研 究结果一致(8。但随后分异而出的不是植食树雀,而是 可岛雀。接下来红树林树雀形成新的分支,然后分为3 支,分别为植食树雀、地雀和树雀。在地雀中的亲缘关 系上,Petren等和Sato等的研究结果也存在着差异。

Petren等认为大地雀、中地雀与小地雀的亲缘关系比 较近,仙人掌地雀与大仙人掌地雀的亲缘关系密切。 这个结果与Lack的研究结果一致。Grant B.R.和Grant P.R.(2003)对在加拉帕戈斯群岛30年的工作做 了总结,从形态、生态、生理和分子进化等多方面综合 分析表明,继莺雀分异之后,植食树雀是最先分化而 出的物种,然后是可岛雀(9)。他们的分析结果支持了Petren等的观点。

最早为达尔文雀确定分类地位的是英国分类学家 Gould。他根据达尔文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回来的标本, 将达尔文雀分为4个属,分别为地雀属、拟属、树雀 属和莺雀属,并认为这4个属应归为雀形目的锡嘴雀 科(Coccothraustinae)。Lack(1947)将达尔文雀分为5个 属,增加了可岛雀属和植食树雀属,取消了拟鴷属,Lack认为达尔文雀应该归属雀形目雀科(Passeridea)中。也有些学者将达尔文雀分为6个属,把拟树雀独立 为1个属(u。到目前为止,Lack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认 可,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达尔文雀隶属于燕雀科 (Fringillidae)更为合适。最近有关达尔文雀分子水平的研究显示,Clements(2000)分类系统将达尔文雀归为鹀科及Howard和Moore(2003)分类系统将达尔文雀归为 森莺科均不妥当。

 3   达尔文雀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在解释生物界多样性起源时运用了自然 选择(Natural Selection)这个概念,并指出自然选择发 生的条件是生物个体间有差异性及某些变异具有遗 传性。当持续多代的选择改变着某个种群,致使其成 员和来自近缘种群的个体产生生殖隔离时,新种就形 成了国。达尔文指出自然选择往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 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实现,人们很难通过科学观察和实 验进行自然选择和进化方面的研究。然而,达尔文雀提 供了适应辐射和自然选择的最好范例。

Grant和他的同事自1973年就开始研究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他们的研究地点在面积仅为 0.34 km2的Daphne Major岛,岛上生存着2种地雀,分别为中地雀和仙人掌地雀。由于Daphne Major岛的面积较小,Grant等在2年内几乎无一遗漏的调查清楚了2 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到1977年,岛上一半以上的地雀被 做了标记和测量,到1980年被标记和测量的地雀比例 接近100%)。Grant发现在中地雀的种群内部存在着喙 形大小的差异,他还发现雌性中地雀的喙的平均长度比 雄性地雀的小。由此推断,当岛上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大 粒种子时,对具有大喙的个体是有利的,自然选择将不 利于喙小的地雀。因此,岛上食物组成可能会影响喙的 进化。Grant还测量和统计了中地雀的几个家族的亲代 和子代的喙的大小,证明大喙的双亲确实产生大喙的后 代,由此可见喙的大小是可遗传的性状。

自Grant等的研究开始以来、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生 了2次大的气候变化事件,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机会。加拉帕戈斯群岛通常的气候是1月至5月为湿热季节, 6月至12月为干旱季节。但1977年气候反常,从1976 年6月至1978年一直未下雨,持续的干旱致使大多数 草本植物没有结籽,只有少数耐旱植物结出籽实,但这些 籽实相对较大,外壳坚硬。在干旱季节,Daphne Major岛 的蒺藜(Tribulus cistoides)和仙人掌(Opuntia echios)是 2种地雀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蒺藜的种子大而坚硬, 外部长有尖刺,喙小的中地雀取食一粒种子大约需要 6min.而喙大的中地雀需要4min。在这种情况下,自然 选择的天平倾向了喙大的地雀。干旱过后,Daphne Major 岛的中地雀种群数量剧烈下降,由干旱前的1200只下 降到干旱后的180只,雌性的损失更大,干旱前雌雄比 例大约是1:1,而干旱后雌雄比为1:6[]。Grant等的分析 结果表明喙小的个体死亡率高于喙大的个体,小喙的个体和雌性个体死亡率高的原因在于食物组成的变化。由 于持续干旱,食物中小粒种子日益减少,大粒种子的比率 增加,这对具有大喙的个体有利。X这种选择作用造成下 一代喙的尺寸平均值增大,1978年出生的中地雀喙的尺 寸比干旱前增长了4%。仙人掌地雀以仙人掌的种子为 食,仙人掌比较耐旱,在干旱期间尽管仙人掌地雀的食物 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所以这种选择作用并没有 在仙人掌地雀种群里发生。1982年再次出现了干旱,那 一年几乎没有下雨,中地雀的死亡率极高,尤其是喙小的 中地雀,自然选择再次发生。然而,1983年在加拉帕戈斯 群岛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气候逆转,雨量超常的多,许 多禾本科植物生产出大量小粒种子,Daphne Major岛上 大粒种子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在取食小粒种子时,喙小 的中地雀占有优势,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对喙小的中地 雀有利。Grant等测量了1985年出生的中地雀,他们发 现1985年出生的中地雀的喙的长度比厄尔尼诺事件前 减小2.5%。这种逆转进化恰恰验证了Grant等对干旱事件所引起的喙形进化的解释。仙人掌地雀的情况也是如 此,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雨毁坏了岛上的大量仙人 掌,造成仙人掌地雀大量死亡,而那些喙型钝一些的个体 可以吃其他植物的小种子,所以生存下来,1984年出生 的仙人掌地雀的喙比厄尔尼诺事件之前的短一些,也钝 一些。Grant等认为气候变化改变了食物组成,食物组成 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地雀的喙形。

在Grant等的研究期间,气候一旱一湿的变化恰 好形成了一个进化轮回,在干旱期间选择出的大喙性 状几乎被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湿涝所抵消,中地雀的 喙似乎没有增长。但是,如果将来的气候变化有某种 趋势,例如干旱比厄尔尼诺更经常发生,则地雀的喙 有增大的趋势。Grant和Price建立了1个数学模型, 模型的2个重要参数是控制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率 和定向选择幅度。目的是想通过模型计算出要发生多 少次干旱事件能使中地雀进化为大地雀。他们应用 1977年和1982年干旱期间的定向选择的量级数据进 行了拟合计算。结果出乎意料,大约有20次这样的干 旱事件就可使中地雀就转化成其近亲大地雀。如果干 旱每10年发生1次,那么按这个频率重复的进行定向 选择将在200年里使中地雀变成大地雀。但是,在同 一时间如果有不止一个性状受到选择的影响,那么对 选择的进化反应就会复杂化,因为每个性状的遗传变 异发生相互作用,影响选择的方向和进度(2)。

4   达尔文雀鸣声的进化

Grant和Grant(2003)在研究中发现亲缘关系比较 近的达尔文雀在羽毛颜色和求偶行为等方面极为相 似,但喙形和鸣叫显著不同[9]。因此,他们认为亲缘关 系比较近的达尔文雀在选择配偶时主要依据喙形和 鸣叫特点,喙形和鸣叫是保持种与种之间生殖隔离的 标志性特征。Ratcliffe和Grant(1985)系统的研究了达 尔文雀的鸣叫,经过音谱仪的分析,他们发现不同种 的达尔文雀之间的鸣叫音频和节律明显不同,尤其在 求偶期的鸣叫,每个物种都有各自的鸣叫特点(2。有 些达尔文雀鸣叫音频极为相似,但节律不同;有些则 鸣叫节律极为相似,但音频不同。他们还发现,达尔文 雀的鸣叫特征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后天学习而成,一 经学成终生不变。达尔文雀幼鸟主要模仿父亲的鸣 叫,偶尔也模仿祖父和种群内其他个体的鸣叫,但极 少以种群以外个体为模仿对象。每种达尔文雀所具有 的鸣叫特征使不同种的雌雄个体不会混淆,避免杂交 和保持本种群基因库的纯度。大量研究表明达尔文雀 几乎不与种外的个体杂交,但也有例外。1983的厄尔 尼诺事件过后,Daphne Major岛上的大量仙人掌被摧 毁,由于缺乏食物,仙人掌地雀的种群数量锐减、尤其 是雌性仙人掌地雀的死亡率更高,导致该种鸟的雌雄 比例达到1:514]。在这种性比率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一些雄性仙人掌地雀不得不选择与雌性中等地雀杂交, 杂交后代的生存适合度并没有降低。但雄性杂交后代 只学习雄性仙人掌地雀的鸣叫,也只选择雌性仙人掌 地雀为配偶。雌性杂交后代也只对雄性仙人掌地雀的 鸣叫产生应答反应。

喙的主要功能是取食和鸣叫,最近的研究结果显 示达尔文雀的喙形不但与取食方式高度一致,而且与 鸣叫特征紧密关联(2.0]。大地雀的喙形粗壮而强直,适 于咬碎大坚果,但这种喙形不善于鸣叫,大地雀在求 偶时只能发出短促而简单的音节。而莺雀的喙形比较 细小,适于在树皮间捕食昆虫、莺雀的求偶鸣叫婉转 复杂。Podos(2002)对达尔文雀的喙形与鸣叫声谱进行 了比对分析,他认为当达尔文雀的喙形因食物组成的 变化而发生改变后,它们的鸣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潜在地影响着配偶识别体系,最终影响着物种的 进化方向(7)。Podos指出,当环境变化时,食物组成可 能会随之变化,但食物组成的变化不能直接改变鸣叫, 只有当喙形因食物组成的变化而产生进化改变时,鸣 叫才会发生改变,而鸣叫的变化往往是新种形成的前 奏。Abzhanov等(2004)研究了达尔文雀喙部的发育过程和机理、发现达尔文雀喙部生长主要与BMP4基因 有关,这个基因控制着达尔文雀喙部的宽度与深度的 生长和发育(凶]。但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控制途径,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会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