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历代衙署变迁

 元导 2024-05-23 发布于内蒙古

原显文

图片

      承德市在汉朝时属白檀县,市西的滦河区属要阳县。当时两县县令的衙署所在地无考。魏晋时这里的白檀县是乌桓校地。西晋末是鲜卑族段辽(段匹石单)西境地,后来是慕容垂后燕地(垂南下后都中山即今定县)。冯跋继后燕都和龙(即今朝阳县),承德市又为北燕冯氏地。从段氏、慕容氏到冯氏,当时这里有无衙署无考。后魏时,承德市是提携县地,北齐代东魏这里是北齐地。提携县即汉朝的厂辛奚,东汉的傂奚。(字异音同)后魏的提携县治在今滦平治。后入隋,隋朝在营州设营州总督府。营州即和龙(今朝阳),承德市为营州地。唐朝时承德市是松漠都督府辖境,是奚族居地。墨斗岭(即今广仁岭)附近在唐朝有戍边的驻军。当时这里有无衙不详。辽时,承德市属北安州利民县。利民县东距泽州(即今平泉县治南的会州城)二百里,利民县县令的衙署在什么地方无考。金时,这里是兴州宜兴县地。金兴州即今滦平县北的小兴州。今承德市的鹰手营子区是兴州兴化县。

      元朝时,这里是上都路兴州宜兴县地。元兴州,《明史》谓之大兴州,在今隆化县东境地。宜兴县县尹的衙署不在今市区。辽、金在这里有行馆和驿所。元代时,这里仍设有行馆和驿所,也有驻军,具体地址都不可考。

      明朝初年,这里是北平行都司所属宜兴守御千户所管境,衙署不在今承德市。明成祖朱棣放弃大宁(即大名城,今宁城县旧治)后,把兀良哈(即乌梁海)部置于外卫,在大宁以北,另建泰宁、福余、朵颜三卫,把兀良哈内附诸部安置在三卫地。这里是朵颜卫西南境。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一四二八年)统兵到过宽河城(《明史》'土(著)人谓之宽城')。以后很长期间,这里是边外弃地,即所谓瓯脱地。所以这里没有官衙的设置。

      清初,这里只有八旗驻防兵和台站(即驿站)。清顺治帝福临北巡时(公元一六五一年)驻过喀喇河屯即今滦河街,当时那里也没有衙署。在清朝这里正式设立衙署是从雍正初年开始的。热河(街)即今承德市是热河全境的首府所在地,康雍以后,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设在这里的衍署也有变化。简述如下:

热河都统署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初设时是总管,总管衙门所在地即今中华路旧省府院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改总管为副都统,嘉庆十五年(一八一)又改设都统,署址仍旧。总管是正三品官,位次副都统。副都统正二品,都统从一品。他们的本职,是主管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务,就是主管八旗驻防军和八旗户籍、田宅、财务、教戒的。在未设府、县以前,有热河同知,四旗通判,喀喇河屯通判,由直隶总督管理,后来才由都统兼管。总管衙门里也设有武职,如协领、佐领之类的官职,由他们管领展下的官吏分掌旗务。副都统、都统也办理全境蒙民案件和各府州、县税务。道光七年(一八二七),清政府又明令将热河全境府州县的司法、财政以及文武官员三年一大计的成绩考查统归都统核办;同时还指明都统官职与总督、巡抚一样。总督也是从一品,是一省或两省之长;巡抚从二品,是一省之长。并令于都统署大门外添置鼓吹亭。

图片

热河都统署旧址

      热河都统署这个衙门的机构有文官厅、武官厅、宾僚厅,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蒙古科、蒙民科、喇嘛科、围场科,还有民案房、禀事房、稽查房、本摺房、印房等。也有理刑司,初为审理案件的司法机关,后来是承上启下的司法行政机关。另有三所理刑司,也隶属于都统。都统所辖的武官有协领(从三品)五人,佐领(从四品)十五人,防御(正五品)二十二人,骁骑校(正六品)二十人。在署门内两侧还附有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添置的避暑山庄前锋校(正六品)十人的公廨,是皇家前锋营派出的武官,也归都统管领。武官之下管文案的有章京等,还有笔帖式二人专管翻译。

      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都统锡良由豫抚调热。他和道光间曾任热河都统的松筠一样都是进士出身的大吏,是重视热河治理问题的。升朝阳为府,并增设阜新、建平、隆化三县,就是锡良任内的事。此后热河都统署又多了求治局,也是他增设的。

图片

       这个衙门的仪门内外的两侧、大堂、二堂、三堂的东西都是群房。三堂后这个院子是都统的内宅。它西面是花园,署址围墙长约五百米。说到这再说一个题外的故事。

       清朝设在这里的衙门,如道、府、协镇各衙门,在大门外都有东西辕门、照壁。连接辕门、照壁和大门两侧的墙设有行马俗名斜合木,架在宽五尺,高二尺的石砌台子上。大门前两侧旁,也都有旗杆、石狮子各一对。可是堂堂的都统衙门却没有狮子。原来照壁外是王府,这个王爷听说雕凿狮子,就找到都统说:'你每天放午炮震得我睡不好午觉,现在你又要弄狮子咬我屁股,这可不行'。后来就在照壁外弃放着两个没刻成的石狮子。所以旧时热河街上特有的歇后语里有一个'都统衙门的狮子——没头没脑'。从这个故事,可以使我们想到在那封建的时代,即使是从一品的大官对这蛮横的王爷也只可退避三舍。从'没头没脑'这个歇后语,也可以想到旧时的官署办事是怎么样的了。

图片

理刑司署

       热河理刑司署有三,其中两司是嘉庆十五年(一八一 O )设置的。在大石桥,司官,郎中是由刑部派出的,专理热河全境的民案:一在板棚街(旧秀峰书院),司官、郎中是由理藩院派出的,专办热河全境蒙民案件;还有一司是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增设的,署址也建在板棚街。司官是由刑部派出的候补主事。他是上两司审理案件的辅助检察机关。郎中正五品,主事正六品,但他们有时也随本人原官的品级。象嘉庆时的所谓'刘青天',即刘清,他由嘉庆帝颙琰特诏从川到京谒见时,已是四品官。他到热河后,专办蒙民案件,当时蒙民认为他是清明公正的,很喜欢他,呼他为什么'刘青天'。

热河道署

      热河道署是乾隆五年(一七四)设置的。署址在西大街,东邻府学。清朝的道,有河道、粮道、盐道、茶道、兵备道等等。兵备道分整饬兵备道、分巡、分守兵备道。热河道是分巡兵备道。署内有文武官厅分列二堂左右,有六科分列大堂东西,并有左右库,此外有幕僚斋。幕僚是由道员延聘掌管文案撰拟章奏的人员,他们也备谘议。大门内东西有外官厅及皂役房。

       道员是正四品官,但热河道的道员在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加提听使衔,秩视藩臬'。藩台就是布欢使,是从二品官,官级和巡抚一样,专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臬台就是按察使,是正三品官,专管一省的司法。此后,热河道道员在都统管下,兼行布、按的职权。热河道还主考乡试的武诸生,就是考取热河全境的武举人。

       道署占地面积略小于府署。北距离宫的碧峰门一百三十左右米。从建筑的布局、形式说,它和都署衙门是一样的:从地势说又和府署完全相同,由仪门(二门)随甬道坡而上是大堂、二堂、三堂。最高处三堂,这所最后的院子是道员的内宅。署内西面是花园,有'嘉树读书堂'、卧石'来薰'、有'怡亭'。园中古树,松树是很多的,所以建筑里还有'听涛山馆'的题名。

       另有小花园在署内东南隅,内有花厅、叠石假山,它后面是马厩。近衙门大门外也有鼓吹亭二。这衙门东西辕门内所占面都统署大门外还大。

承德府设置前的热河厅

      府署在西大街榛子峪(今名大榛子沟)东麓即热河厅的旧址。热河厅是雍正元年(一七二三)设置的,承德府是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出现的。热河厅就是热河理事同知厅,它在雍正十年迁到宫门口街,乾隆七年又迁回榛子峪东麓的厅址。热河厅在设立五十五年后撤销,升厅为府。

      热河厅设理事同知一员,他本职是管旗民事务的。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在府、州、县之外,还有厅。厅有直隶厅,有散厅,热河厅是散厅。理事同知正七品,与知县相同,也兼理民事。热河厅也设有六科及主簿典史等官职。主簿是主持文书的,典史是管理监狱和捕盗的。

承德州署即直隶承德州署(注一)

      承德州是雍正十一年设立的。州署初设时在喀喇河屯(注二),后来迁到西大街热河厅址。承德州设置九年后即废除。知州正五品,知州下面有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属下有经历、照磨、词狱、吏目等从九品的官吏。也设有旗务科。经历是管文件收发的,照磨是管文件誊录或刷印(即水印)的。

喀喇河屯厅

      喀喇河屯厅是乾隆七年设立的,厅址在今滦河街即承德州署的旧址。设理事通判一员。通判是大于知县的正六品官。他的职务以办理旗民事务为主。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八)废除喀喇河屯厅,改为滦平县。通判厅撤了,通判的官照旧,知县事是由通判兼理的。为什么要改县?是因滦平县在清初圈地(即旗地)很多,这时已经变为民田,即所谓弃圈地,所以要改县。另一方喀喇河屯厅改为滦平县的同时,热河厅也取消了,就将理事同知所管的旗民事务归并到通判办理。所以改县后,通判的官照旧保留。就此再说个小故事,滦平县通判的事多起来了,办理上要拖拉,所以旧时热河街上的歇后语里还有什么'滦平县的官司——乌鲁巴秃'。乌鲁巴秃大概是满语,意思是指水不开、水不热说的。这也可以看出旧时代官府办事多是拖沓的。

承德府署

      承德府是乾隆四十三年,即裁撤承德州三十六年后取消热河厅升为承德府的。所以要升府,用清朝乾隆帝弘历的手诏说,是'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其秀民并知蒸蒸向化,弦诵相闻'。'已俨然成一大都会,而名仍热河之旧,殊与体制未协','嗣后应改为承德府'。承德府管辖热河全境的各厅、州、县,隶属于热河道。(注三)

      府署内也设有文武官厅、六科、宾僚斋、皂役房、捕快房、赋税局、仓廒(注四)。还有司狱厅署设于仪门外西南隅,它的外侧(大门内西侧)即监狱。知府从四品,他下面有正五品的同知,正六品的通判,正八品的经历,从八品的知事,以及从九品的司狱、都税、库大使、照磨等。此外还有管医务的府正医、管和尚的府僧纲司都纲、管道士的府道纪司都纪等,他们与府教授不大相同,都是选派后上报吏部加委的医、僧、道等领头人,是不入流的官人。

      府衙门占地面积略大于道署,周七百米,约三万平方米。大门外和两辕门间的面积,小于道署,约有它二分之一大。由大门直到三堂都是三间。由三堂随甬道坡而下,两侧都是群房。三堂东侧院子是知府内宅。宅东南面凭高俯瞰的楼,题名'快雨'。花园占地虽小,也有水池,题名'横塘一鉴'。池桥北有书斋三间。在快雨楼下的南面大空场,有高大的米仓两所。米仓西即赋税局,它后面有马号。

      (注一)'承德'一词,最初使用的是封赠的官衔——'承德郎'。清朝正六品官授承德郎。这个词使用在地名上,是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初用在盛京奉天府增设的附郭县承德,即世界上最短的河——沈水所在地的承德县。这个县在清末废去。

      (注二)喀喇河屯,即'乌城'的蒙语,乌城是辽时兴州宜兴县属的城镇。喀喇河屯在乾隆四十三年废除,改名滦平。

      (注三)朝阳府是在设承德府后一百二十三年升县为府的。

      (注四)府仓廒,俗名叫'常平仓'。这要解释一下。常平仓是'和籴俭粜'的仓储,就是说在丰收年米价跌落时,官府用高于市价的措施收购储存,在歉收的年景,再用平粜办法,低价卖给百姓。但仓房里还存有正说内的和田赋外的义仓的粮食,这是大荒年赈灾时用的粮食,不是平粜出售的。所以书上要用'仓廒',就是因为里而有义仓粮。

府学教授署

      署址在道衙门东,即旧道教授署址,俗名老师衙门。府学教授是正七品官,管理一府的文武诸生,也掌管文庙祭祀事务。教授下面有训导一人是从八品。就此再谈一下考棚。

      考棚在西大街头道牌楼东。考棚外的大门也有行砖、舆立,狮子,和衙门大门外是一样的。仪门内的厅堂建筑是相当多的。考棚是考取热河全境县生员的'小考'试场,即所谓考取秀才。府教授按时随道员举行小考,列于乡试的文科。这里和东三省一样,要参加顺天乡试的,考棚清末改设中学堂。

府经历司署

      署址在宫门口街(小南门街西口内),是设府时分设在这里的。它比后来的收发处要大。署址是巡检司旧址。

巡检司厅

      巡检的官最小,是从九品,职权不小,是稽查奸宄、捕拿盗贼的。这巡检司是乾隆七年(一七四二)设置的。以前这里是热河厅,这年热河厅迁回西大街榛子峪原来的衙署,这里改设巡检厅。在设承德府时,这巡检司又迁到榛子峪西麓节孝坊的西边(今西大街安定里东胡同口小学的校址),咸丰间改为捕盗营,巡检改为七品的把总。巡检司迁出时,这里设府经历司署。

协镇衙门

       热河协镇署口址在今南营子新华路承德旅社所在地。协镇即副将,从二品,位次总兵。他的职务是专管热西各州县提标绿营兵的。所谓'标'是指地方驻军绿营兵军籍说,凡是归属于提督的驻军,就叫提标。这绿(旗)营兵,是不属于八旗兵的。这衙门俗名叫它协台衙门。

热河工程处

      它是专管山庄和外庙修缮工程的,同治初裁撤。处址在都署西辕门外、三间门房向东的院子里,裁撤后都统署的银库迁到这里。

       承德市在清代的衙署,就是上面说的这些情况。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将热河全境改名为热河特别区,最高的衙署是'热河都统公署'。不久省议会成立,就名为'热河特别区省议会'。此后,承德市还是热河全境的首府所在地。辛亥革命后,清最后一任都统昆源因一九一二年正月十三日的变乱事件,被袁世凯免职,代之者就是民国第一任都统熊希龄。他在热二年多即回京,又继任者是姜桂题。此后,热河就成了军阀统治的地盘。

热河都统公署  热河都统公署审判处

      一九一二年,熊氏到热后,将都统公署迁入离宫,占用勤政殿这一宫殿区的前一部分,即旧'卷阿胜境'殿以南的大部分。把'热河都统署'的名加'公'字,改为'热河都统公署'。把旧都统署衙门改设'热河道尹公署'。

      都统公署内设有政务处、秘书室、总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及蒙古事务各科,并分设热河都统公署审判处。审判处是管理各县司法,审理民、刑事案件的机关,这衙门相当后来的高等法院。处长之下有审判长、审判官、书记官长、书记官、推事等职。

      此外还有都统本人所统军队的机关,如军需、军法等处也附设在都统公署,另在含辉堂即松鹤斋的前一部分设有参谋、副官等处。

热河道尹公署

       都统公署迁出后,初设在这旧衙门的就是道尹公署。它是民初道的行政机关,设道尹一员,他相当后来的专员,是监督警察厅、管理各县行政的。署内设有秘书、财政、司法、教育、实业各科。道尹公署在一九二四年撤销后,分设财政、教育、实业各厅在这里。同年并分设民政厅于西大街。

热河省政府

       一九二九年,热河特别区改行省,废除热河都统,改设省主席。省政府设在(中华路)旧都统署内。省政府院内设有秘书处、实业厅、建设厅、卫生处。财政厅在西院银库旧址。民政、教育两厅在西大街。一九三三年沦陷后,伪满省公署还是设在这里,伪省长之下各厅都处设在这里。一九四五年后第一次解放到第二次解放,中间一段两年来的期间,热河曾被国民党统治,刘多荃的省政府也曾设在这里。

热河省警察厅   热河省民政厅

      辛亥革命后,新设的道尹公署,改在旧都统署内,热河警察厅就设在西大街旧道衙门里,初设时无'省'字。警察厅是按照当时法律和上级命令管理本市及热河全境警察行政的机关。厅内设总务、行政、司法、卫生四科。厅长下还设有秘书、视察员、勤务督察长、消防督察长,警医、技士、译员等职。也设有消防队和四、五十人的乐队。

      民政厅初设于一九二四年秋,也在旧道衙门里。一九三三年后,这里是伪满第五军管区司令部。

热河省教育厅   承德县教育局

      教育厅初设在旧都统署院内,一九二六年五月后迁于西大街尊经阁院内,即承德县图书馆后院。图书馆西邻文庙,文庙西院即清代府学教授署。一九一二年后教授署改设劝学所,所址缩小,仅占'明伦堂'后一所院子,前院改学校,后院清末即改学校。劝学所有所长一人兼文庙奉祀官。一九二四年后改为承德县教育局。一九三三年后教育厅迁出,尊经阁后院不久设改伪满'承德税关'。县教育局合于伪县公署内,不久改为教育科。

承德县政府

      县政府所在地即西大街府衙门旧址。一九一二年后,裁府改县,很长期间是县公署,一九二九年后改为县政府。署内分设各科局。县长之下另有承审员一人,他是专办民刑事诉讼案件的法官。承审员之下设有推事、检察、书记(承发吏)、检验(件作)等职,还有监狱的狱官一人。县署还设有警察所,后来改局。旧府署在一九四五年被毁。

       民国初年另建男监狱于常平仓路南,旧的改为女监狱。

热河省议会

      会址在南营子旧协台衙门院内,一九一五年设署。省议会本身是'民意'组织,议员出自民选。议会是讨论一省事务的机关。但在当时省议会不过是一种模仿西人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名义而已。到一九二六年汤玉麟到热河后,热河省议会会长不辞而去,名存实亡的民意机关也随之消失。

      此后这里是热河省'管下'高等法院。一九三三年后,这里是伪满的法院。国民党统治承德市时,这里也是高等法院。

      当国民党统治承德时,还有参议会设在南营子长春楼里即今五金公司所在地。

热河官产处

      官产处是一九一五年设立的,处址在西大街振秀书院里(东邻城隍庙)。官产处是清理承德县上、下板城等地庄头所管旗地的,同时也清理围场的围地,包括林西的一部分围圈地。这官产处是临时性的,二、三年后各地官产清丈处理后即撤销。它没做完的围地划分处理,是在一九二二年由道尹再次清查编号处理的。官产处撤销后,这里设过学校,以后是警察局。

热河省禁烟局

       禁烟局是一九二六年设立的。这个局的旧址在中华路南胡同口东。它是准许大面积或者说是提倡种植罂粟的。每年派人员到各县复查清丈烟地,按亩计分收取禁烟税。它也和鸦片商一样大量收购烟土,武装护送津京销售。这个禁烟局到伪满时搬到土地祠后街改名什么专卖署,这就更名副其实了。在禁烟局大量收购烟土时,离宫内的戒得堂还设有海洛因工厂,大量出产海洛因,这时离宫的镜湖里的鱼群也时有大量死亡。专卖署专卖时,什么地方制造海格因不知道,但是卖大烟的吸海洛因的比以前更加多得多。直到解放后,这种黑衙门和贩毒吸毒的黑事体,才被廓清。

       承德市历史上的衙署变迁,就说到这。此外还有在一九OO年后出现的电报、邮政、电话各局,以及后来的交通局,还有税务局所等就不一一地说。除此以外如国民党的省党部、县党部,因不详其组织及活动,这里也没有说到。实际这些机关与衙署也不相同。

转自《承德文史资料》第一辑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图片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