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史:神机妙算刘伯温,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喜茶书史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刘伯温,即刘基,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是元末明初的军事政治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刘伯温年轻时写的诗,抑扬顿挫,豪气非常,让人读了热血沸腾。但是功成名就后,他反而屡屡哀叹穷病衰老,昔日的豪气荡然无存。设身处地一想,也很容卜物易了解他的难言之隐。想当年他同朱元璋一块起义,老谋深算,运筹帷幄,大策方略很多都是他自己一人策划的。如果那时候刘伯温和朱元璋分道扬镳,自己笼络人才创造一番事业,最后可就不知道是谁的天下了。自己费尽心机谋划了一生,都为他人做了嫁衣。好不容易造反成功了,明朝也建立了,可自己得到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诚意伯的虚头衔,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赏赐罢了。比起朱元璋手握实权,把持朝野内外,生杀大权集于一身,这不是天壤之别吗?

然而本以为自己助其登上皇位可换得己身一生荣华平安,可谁知道朱元璋个生性多疑、猜忌心重的人。曾经一起打天下建功立业的旧人好友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说不定哪一天杀身之祸就会轮到自己头上。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猜忌之主,辞官归乡隐滑锋居,安享晚年,对刘伯温来说是一种奢望。

刘伯温深知自己在朝堂中得罪了很多人,未免自己遭遇不测就多次上书辞官请求告老还乡。刘伯温辞官回到家乡,每日饮酒作诗,谢绝与官府的一切往来,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但是这种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打破了胡惟庸官升至宰相,因他对刘伯温不荐举自己为相怀恨在心,于是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王气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谋权篡位,于是革掉了刘伯温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吓得年迈的刘伯温连夜从家乡赶回京城,抑郁惊恐成疾。

胡惟庸派医生诊治。服过药后,他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他病得实在不行,朱元璋才下旨送刘伯温回乡。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卒于家中信弊晌。据说,他死前遗命锉骨扬灰,恐是无稽之谈。实际上他是被葬于其乡夏山上。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