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理解了阴阳平衡,学中医就开窍了

 m175 2024-05-23 发布于黑龙江
中医学里有一个纲领性的概念叫“阴阳平衡”,就是说治病的目标就是冲着“阴阳平衡”来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学中医就开窍了。
          
大多数人学中医,对“阴阳平衡”这个概念很熟悉,但是未必真的懂它的内涵,它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这个概念能落地吗?
          
如果你真正的理解了“阴阳平衡”,在临床下手的时候,就有了根基,有了底气,有了方向。不会被那些一堆的名相,五行生克,五运六气,等等的概念干扰你的治病思路。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
          
初学者最容易犯的不良习惯,就是套用方子,见到一个病人,就马上想到一个方子,然后去套方,有时候方证切合的好,就有效,如果方证切合不好,就没效。但是临床上,患者的症状,不是标准化按书本上描写的症状来生病的,很多时候会出现似是而非的症状。所以,初学者容易有挫败感。
          
初学者怎么样迈过这一个套方的阶段,快速进入到灵活运用的状态呢?
这就要求学生,要先忘掉方子,脑子里首先出现的思维应该是“阴阳平衡”,就是你治病的目标就是要平衡患者的阴阳。因为当人体的“阴阳平衡”了,气血能够形成很畅通的对流,能正常的输布气血,不会造成格拒状态,不会造成局部的压力,身体会越来越放松。
          
这要求你要真的搞明白,什么叫阴,什么叫阳。
读过国家教材的人,对阴阳的概念,肯定是不陌生的,但是多数人对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是比较浅的。今天我就这个概念,深一步的解释。    
          
首先,阴阳是总纲,是一个纲领性的概念。
寒热,是一对阴阳,
虚实是一对阴阳,
表里是一对阴阳,
这是八纲,但是阴阳远不止这些。
          
身体的左右,前后,上下,也是阴阳,凡是有相对联系的部位,都可以视为阴阳。
阴阳要平衡,就是要让身体气机能产生对流,气血能流通了,身体就能自愈。
见到病患之处,你要想到它的对立面。
          
比如腰痛,你要观察他的肚子状态,如果肚子太大了,象个气球,你只治他的腰能好吗?你要同时治他的肚子,让肚子瘦下去,肚子里的筋膜松了,腰就松下去,气血流通了,腰痛就好了。
          
同样的道理,上面头痛,你不要只考虑头部,要考虑他的中下部,是不是中焦下焦失衡了,造成上面的头痛?
          
我见过好多个院校出来的中医生,在针灸的时候,常常是近取穴,哪里痛就扎哪里,他们为什么效果差?因为他们没有真的搞懂“阴阳平衡”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我们针灸的时候,经常是远端取穴,就是取其平衡之势,象放风筝一样,在下面拉绳子,控制上面的风筝,这就是“阴阳平衡”。
          
脑卒中,很多情况下,就是下面的肝肾阴虚,造成下虚上盛,把下面的肝肾填补了,上下这对阴阳平衡了,才能根治。    
          
李可先生用续命汤治中风,不是根本的治法,解决了临时症状,还会复发,他本人就中风两次,因为他没有填充肝肾,你看他瘦瘦的,就是肝肾阴虚的厉害。
          
道家练功,为什么要强调练下盘?
因为下面扎实了,充实了,整个身体就能稳固。下面肝肾亏虚是发生中风的基础性病机。大多数中医都是表面上作文章,比如有些经验中医治中风用补阳还五汤,方症对了,也有用,但是不是根本之法。
          
人老了,肝肾亏虚,是大问题,中老年人,填充肝肾,是养生的战略性问题。
          
          
有点扯远了。
再回过头来讲“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里有一个词“以平为期”,就是说治病的时候,要以“阴阳平衡”作为治疗标准。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执迷于火神派的温阳法,也不会执迷于倪海厦的唯经方论。
          
“阴阳平衡”这个概念,值得学中医的人花上一整个晚上,躺在床上,好好的思考,不要以为你懂得了字面意思,你就过关了,大多数学了一辈子的中医,还是不懂它的真正含义。他们执着于方子,执着于招式,虽然中医越老越值钱,但是,他们说到底,都只是“经验医生”,只不过吃的盐多了,走得路多了,试错多了,所以临床有了经验,水平高些而已。
          
要想快速成为明医,就不要做“经验医生”,而是要格物致知,真正懂得治病的原理,治病的底层逻辑。
那你就不会执着于易经八卦术数,这些虚幻的概念,然后自欺,同时欺欺患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