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Zsy20151225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1950年5月25日,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到湖南给外婆祝寿,并亲自挑选了贺礼随信附上:

“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敬颂康吉!”

据有关文献记载,“人参、鹿茸”是毛主席一生中,以个人名义送出过的最贵重的礼物,而且这是毛主席寄出的所有家书中,唯一一封以夫妻二人署名的,由此可见,“向老太太”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绝非一般人能比。

“向老太太”是杨开慧的母亲,自毛、杨二人成婚,向老太太与他们一起生活的时间也不过六七年的光景,毛主席为何会对岳母如此敬重?

杨开慧牺牲后,向老太太过得怎么样?毛主席又是怎么做的呢?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他们都是好人咧!”

1949年11月,杨开慧的表弟向三立在毛岸英的带领下,来到丰泽园毛主席的住处,一见到家乡人,毛主席非常高兴,二人一连交谈了6个多小时依然不知疲倦。

在提到平江砖屋向家时,毛主席面露感激地说:“他们都是好人咧!”

平江砖屋向家,是杨开慧母亲向振熙的娘家,也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的外祖家,从关系上说,向振熙原是杨昌济的表姐,因杨昌济的父母早亡,他便时常到外祖家居住,一来二去,两个兴趣相投的年轻人就这么产生了爱慕之情。

1888年,向振熙与杨昌济正式成亲,婚后二人育有二女一子,可惜长女早夭,只有长子杨开智和次女杨开慧长大成人。

作为旧时代的读书人,杨昌济也曾想科举入仕,可看到腐败的清政府和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老百姓,他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大受触动,他深刻意识到,要救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必须唤醒千千万万的年轻人!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于是,杨昌济产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可当时,杨开智5岁,杨开慧只有2岁,一家人平时只靠他开私塾过活,如果他出国了,妻子一个人带着两个幼儿怎么办?

向振熙是个开明的女性,她懂得丈夫的志向,也明白他的顾虑,于是,她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交到杨昌济手上,并鼓励他走出家门,她则一边带孩子,一边学习纺纱织布,以贴补家用。

1903年正月,杨昌济告别妻儿,先是东渡日本学习了六年,然后又去英国学习了三年,之后又前往德国考察了九个月。

而日夜期盼丈夫归来的向振熙,在家中也没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和对自我的提升。

当时,山冲里不让女子进学堂读书,在向振熙的强烈要求下,学堂破例为杨开慧等7个女孩子开了一个班,而年逾40岁的向振熙也一起到校学习,母女同校读书,这在当时,是十分轰动的事,可向振熙只顾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1913年,杨昌济学成归来,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 回长沙之前,许多好友都劝他“湖南经济落后,你应该留在条件更好的北京”,可杨昌济却斩钉截铁地说:“吾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吾誓必居长沙五年,教育湖南青年!”

就是在此期间,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人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毛泽东十分尊敬和钦佩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杨昌济,一有空,他就到杨家求教讨论问题。

青年毛泽东崇高远大的抱负、富有见地的言论、不卑不亢的态度,不仅给杨昌济、向振熙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俘获了杨开慧的心。

少女的心事藏不住,她在日记中写道:“听到他许多的事, 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和日记……我就爱了他。”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这年秋天,毛泽东也因为要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来到北京,他到达北京后,第一时间就去拜访了恩师杨昌济,为了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杨昌济推荐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在北京的日子里,毛泽东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们的感情也迅速升温,一个是得意门生,一个是心爱的女儿,看着互生情愫的二人,杨昌济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可还没等到亲自为女儿置办婚事,1919年底,杨昌济就病重住院了,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沙忙着组织学生运动,听到消息后,他立马赶往北京,和杨开慧一起照料恩师。

自觉不久于人世,杨昌济强撑着病体,给好友章士钊留下了一封“绝笔”: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之士,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信中的“二子”,指的就是毛泽东蔡和森,他看出了二人出众的才华,也看出了二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昌济心心念念的不是自己的妻儿,而是自己的学生,他一方面叮嘱章士钊要重用毛泽东和蔡和森,另一方面嘱托他务必要保护二人的安全,如此深情厚谊,怎能不让人感动?

1920年1月,杨昌济病逝后,毛泽东不仅帮忙料理了恩师的后事,还与向振熙、杨开慧一起扶柩南下,将恩师归葬于故里板仓的山坡上。

为了达成丈夫的心愿,这年冬天,向振熙允准了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事,“不作俗人之举”的二人,既没有媒妁、嫁妆和花轿,也没有举办婚礼,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感情,向振熙也如从前支持丈夫一般,义无反顾支持着女婿和女儿的革命事业。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当时,毛泽东在长沙筹办“文化书社”缺少一大笔经费,正四处筹借无门时,向振熙主动拿出了家里多年的积蓄,不仅如此,她还动员姐姐向振恺,将平时卖绣品攒下来的100块大洋,交给了毛泽东。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掩护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照顾他的生活,杨开慧和母亲也跟着四处辗转奔波,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出生后,向振熙又担负起照顾三个小家伙的重任,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一家人好歹都在一起。

可到了1927年8月底,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毛泽东只能告别妻儿,离开长沙到安源部署秋收起义,为了躲避反动派的抓捕,杨开慧带着孩子从此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生活,一家人也变得分崩离析。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到了1930年,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湖南清乡司令部何键公开悬赏1000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有两次在乡亲们的通风报信下,杨开慧带着孩子及时躲到平江砖屋向家,才得以脱险。

可杨开慧不想连累外祖向家,更不想让亲戚们为她担惊受怕,于是毅然回到了板仓,她知凶残的敌人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她不怕死,唯一割舍不下的就是三个年幼的孩子,当时,毛岸英7岁,毛岸青6岁,毛岸龙才只有2岁。

绝望之际,她提笔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将三个孩子托付给了杨开明和毛泽民、毛泽覃: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

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然而,写完这封信后,杨开慧却发现门外到处是反动派的身影,她无法将信寄出,只好将其藏匿在板仓老宅的后墙缝中。

直到1982年,当地政府对杨开慧的故居进行修缮,才发现了这封信,此时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52年了!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时间再回到1930年10月下旬,当时,杨开慧和毛岸英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用尽一切手段拷打杨开慧,逼问毛泽东的去向,杨开慧咬紧牙关,面对酷刑丝毫不为所动,她说:我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在狱中受刑,向振熙和其他向家人则四处奔走,到南京呼吁章士钊等社会贤达积极营救杨开慧,杨开慧的舅母则不顾安危,多次以送饭之机传递消息。

在多方舆论的压力下,何键要求杨开慧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只要她照办,她和毛岸英马上就能回到家中,没想到,杨开慧断然拒绝:“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何键恼羞成怒,这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杀害于长沙市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她牺牲时,年仅29岁。

一个多月后,噩耗传到瑞金,毛泽东悲痛欲绝,挥笔写下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大字。

杨开慧牺牲后,向家人出面料理了她的后事,将她安葬了在故乡板仓,担心反动派日后要斩草除根,加害岸英兄弟,向振熙和杨开智夫妇悄悄与上海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历尽艰难险阻,将毛岸英兄弟三人护送到了上海。

从此,战火硝烟、 天各一方,向振熙虽万般思念外孙,也曾多次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可都一无所获。

直到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向振熙和毛泽东才再次得知对方的音讯。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我们两家是一家”

得知毛泽东已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袖,年届八十的向振熙顿时喜极而泣,她看着毛主席多年前的照片,不断喃喃道:“润之终于成功了!我也等到这一天了!”

杨开智特意发了一封电报,把家乡的情况告知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到电报后,非常高兴,他即刻回电道: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

从这封电报中,我们能够看出毛主席对杨家人一如往昔,他虽身为一国领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躲不掉、绕不开的浓浓亲情。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发出电报后不到1个月,得知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要回湖南探亲,毛主席又特意请她代为看望岳母和杨开智夫妇,并捎去了书信和礼物。

“杨老太太: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皮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同时,朱仲丽还带回了毛主席的口信:“主席说想接您老去北京,由他亲自照顾您”,年届八十的向老太太高兴地眼睛眯成一条缝,操着浓重的平江口音说:“我不去啦。南京、北京我都去过了,住敷 (“够” 之意 ) 哒!”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毛主席整天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但他时刻记挂着岳母的事,杨开慧不在了,他就要替杨开慧尽赡养之责!

1950年5月25日,适逢向老太太八十大寿,毛主席由于事务繁多,无法亲自前往,便让毛岸英带去了贵重的礼品和书信探望外祖母。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一别20年,向振熙对眼前这个高大帅气、长相酷似杨开慧的外孙,怎么也看不够,她紧紧拉着毛岸英的手,语无伦次地说:“伢子,岸英 , 是你 ,样子冒变 … … 爸爸好啊! 弟弟呢? 外婆老了咧! … … ”

毛岸英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外婆身边,絮絮和她讲了这些年的经历,当提到毛主席对家人的思念时,向老太太对外孙说:“别看你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颗平常人的心。

分别时,毛岸英曾答应外婆,以后还会来看望她,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两人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这年11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为了避免老人过度伤心,大家将这一噩耗一直瞒着她,这之后的每一个生日,向老太太都吩咐大家晚些吃饭,因为岸英说过,还会再回来看她的。

1951年,毛主席又派岸青回乡探望外婆,他是真的将岳母的事放在心上啊!1955年全国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主席每个月都会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寄给岳母,即便后来他自降工资,自己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毛主席也没断过给向老太太寄生活费。

不仅如此,每年向老太太的生日,毛主席都会提前做好安排,不是托人去探望就是寄去礼物和书信,1960年,向老太太过九十大寿的时候,毛主席便提前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寄去了钱和信:

“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

对向老太太,毛主席一直尽心赡养,老太太不愿到北京居住,毛主席便让当地政府将她和家人接到长沙,安顿在营盘街希圣园,在听说姨妈向振恺的日子过得困难时,他便让人也将她也接到了长沙,与岳母一同居住。

毛主席的心思多么细腻啊!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与我亲爱的夫人同穴”

1962年11月,向老太太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心情万分悲痛,在给杨开智的信中,他写道:

“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 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毛主席是这么说的,这么多年,他也是这么做的。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杨开慧和向老太太的墓地前,竖着一块刻有毛主席手书的花岗岩墓碑: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这首词是1957年,毛主席思念杨开慧,写给她的好友李淑一的,后来,章士钊曾问毛主席,为何这里的“骄杨”不是娇嫩的“娇”,而是骄傲“骄”,毛主席看向远方,幽幽解释道:“女子革命而失其元,焉能不骄?”

在毛主席的心里,杨开慧从未远去,她一直是他“亲爱的夫人”,是他引以为傲的知己、战友和爱人,他把对爱妻杨开慧的思念、对恩师杨昌济的尊敬,全都倾注在了骄杨之母——向老太太的关怀和挂念里。

参考文献:

1、《“他也有颗平常的心”》,武凌君,北京观察,2021.10

2、《毛泽东重情平江砖屋向家》,向端四,湘潮,2013.9

3、《杨开慧牺牲前后》,向琼,湖南党史,20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