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难经》全集:原文 译文

 sun918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然”字,答辞。是,对。表示同意。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一至二十二难论脉

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

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

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

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

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

《黄帝八十一难经》

(论脉)122难:

一难

原文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译文】

问:分布在全身的十二经在一定的部位上都有搏动的脉,何以单独切按寸口脉,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良恶的方法,这是怎么说的呢?

寸口的部位,是十二经经脉之气的总会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正常人每一呼时,脉气流行三寸,一吸时,脉气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脉气共流行六寸。人在一日一夜中,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气承接着流行五十周,环绕于全身,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适当营卫气血在白天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在黑夜也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次, 称为一周。所以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寸口。正因为这样,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血气运转的起止点,因此,诊脉要切按寸口。

二难

原文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译文】

 诊脉部位上有尺和寸的名称,这是怎么说的?

尺和寸的所在,是经脉之气出入的会合处。从关部到尺泽穴,是尺以内的部位,属于阴气所管理,可以候人体阴气的变化从关部到鱼际穴,是寸以内的部位,属于阳气所管理,可以候人体阳气的变化。也就是说除去了从鱼际到关部的一寸(同身寸),向下就是尺部除去了从尺泽到关部的一尺(同身寸一尺),向上就是寸部。但切按寸口脉不需要这样的长度,因此下指切脉的部位,阴是关部以下一尺之内的一寸,阳是关部以上一寸之内的九分,由尺到寸的止点和起点,共为一寸九分,因此称为尺寸。同样可以候人体阴阳气的变化。

三难

原文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译文】

问, 脉的搏动,有的太过,有的不及,有的在属阴属阳的部位上相互乘袭,有的反复下移,有的满溢上冲,有的关闭,有的格拒,是怎么说的?

在关部以前的寸部,是阳气搏动之处,脉象应该是长九分而呈浮象,超过九分的是太过之脉,不足九分的是不及之脉。若阴气太盛逼使寸脉之气向上冲入鱼际,而尺部反而无脉的,称为溢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外,阴气格拒于内所致。也就是阴胜乘阳之脉。在关部以后的尺部,是阴气搏动之处,脉形应该是长一寸而现沉象,超过一寸的是太过之脉,不足一寸的是不及之脉。若阳气太盛逼使寸脉之气下移入尺部,而寸部反而无脉的,称为复脉,这是由于阳气关闭于内,阴气被格拒于外所致。也就是阳胜乘阴之脉。因此说,下复上溢的脉象,都是阴阳之气相互隔绝的真脏脉,出现了此种脉象,即使不

见明显的病症,也往往会死亡的。

四难

原文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译文】

脉象有区别阴阳的法则,是怎么说的?

呼出为阳,以心肺相应,吸入为阴,与肝肾相应。在呼气与吸气的整个过程中间,是脾受水谷精微之气的时候,因此,它的脉气就居于呼吸之中也就是在心肺与肝肾脉气中有着脾的脉气。浮象属阳脉,沉象为阴脉,所以说,脉象有阴阳的区别。

原文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译文】

心肺都是属阳的浮脉,那么怎么来分别呢?

浮脉兼有大或散的形象的,就是心脉浮脉兼有短或涩的形象的,就是肺脉。

原文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译文】

肝肾都是属阴的沉脉,这又该怎么来分别呢?

沉脉有力而直长的是肝脉,按之浮细极软,指上举轻按而脉来有力的是肾脉。脾居中焦,脉来从容和缓。这种从容和缓的脉象是寓于浮沉之中的,这就是区别脉象的阴阳之法。

原文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译文】

脉象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又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照这样的说来,难道寸口有六种脉象一起搏动吗?

这样说,并不是六种脉象一起搏动,而是指脉有浮沉,长短,滑涩的六种形象。浮是阳脉,滑是阳脉,长是阳脉,沉是阴脉,短是阴脉,涩是阴脉。一阴一阳,就是指脉来沉而兼滑一阴二阳,是指脉来沉滑而长 一阴三阳,是指脉来在浮滑而长之中,有时又带一沉象。一阳一阴,就是指脉来浮而兼涩一阳二阴,是指脉来长而沉涩 一阳三阴,是指脉来在沉涩而短之中有时又现一浮象。因此,在诊脉时,应分别根据各经(十二经)相应部位上的脉搏的变化,以说出病的逆与顺。

五难

原文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译文】

诊脉的指法有轻有重,是怎么说的?

开始按脉,使用指压,如三粒豆的重量,轻按在皮毛即可触知的脉象,是肺部脉如六粒豆的重量,切按在血脉而触知的脉象,是心部脉如九粒豆的重量,切按在肌肉之间可触知的脉象,是脾部脉如十二粒豆的重量,按之与筋相平,方可触知的脉象,是肝部脉,如按之触到骨,松指上举而轻按之,脉来疾速有力的,是肾部脉。所以说,切脉在指法上有轻重的分别。

六难

原文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译文】

脉象有偏于阴盛阳虚,或偏于阳盛阴虚的,是怎么说的?

诊脉用轻按浮取的手法,脉现细软而小,如改用重按沉取,则又显出有力而带大现象,叫做阴偏盛、阳偏虛相反的,用重按沉取的手法,脉现细软而小,如改用轻按浮取,则又显出有力而带大的现象,叫做阳偏盛、阴偏虚。这就是从脉象上来分辩阴阳虛实的意思。

七难

原文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译文】

医经上说,少阳脉来的状态,是不规则的,忽大忽小,忽短忽长阳明的脉来,是浮大而带短太阳的脉来,是洪大而又带长太阴的脉来,是紧大而又带长少阴的脉来,是紧细而又不足厥阴的脉来,是沉短而又稳厚。这六种脉,是正常脉呢?还是病脉?

这些都是符合时令季节当旺的脉象。

它和时气的相应,是在哪几个月,各旺几天呢?

从冬至后的第一个甲子日开始,在此后的六十天中,是少阳当旺的时期接下去第二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阳明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三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太阳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四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太阴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五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少阴当旺的时期再下去的第六个甲子开始的六十天,是厥阴当旺的时期。每一当令的脉各都旺盛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就成为一年。这就是三阴三阳在一年中当旺时令和日期的大概情况。

八难

原文

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译文】

寸口脉(这里指寸部脉)常同平常差不多而竟会死亡的,这是什么道理?

人体所有的十二经脉,都连属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就是十二经的根本,也是指二肾之间的动气。这是五脏六腑的基本,十二经脉的根原,呼气与吸气出入的枢要,三焦气化的发源地,又可称之为防御病邪侵袭的一种功能。 所以说,生气是人体的根本,如果根本已绝,那么茎和枝叶就都会枯萎了。寸部脉同平时差不多而竟会死亡的,就是因为生气已先绝于内部的原故。

九难

原文

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译文】

怎样从脉象上区别和推断脏腑的疾病呢?

数脉主腑病迟脉主脏病。出现数脉的就是热症出现迟脉的就是寒症。许多出现阳脉的病症多热症出现阴脉的病症多见寒症。因此可以根据脉象的迟数来区别和推断脏腑的病变。

十难

原文

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译文】

 一脏的脉象有十种变态,它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这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病邪,各按阳刚和阴柔的同气相求的关系,互为传变而产生的变态。例如心脉急甚的,是肝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急的,是胆腑的病邪侵犯小肠。心脉大甚的,是心的病邪自已侵犯心脏心脉微大的,是小肠的病邪自己侵犯小肠。心脉缓甚的,是脾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缓的,是胃腑的病邪侵犯小肠。心脉涩甚的,是肺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涩的,是大肠的病邪侵犯小肠。心脉沉甚的,是肾脏的病邪侵犯心心脉微沉的,是膀胱的病邪侵犯小肠。因为五脏都有脏腑病邪互为

转传变的关系,所以每一脏的脉象,往往能出现十种变态。

十一难

原文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译文】

医经上说脉搏在不满五十次的跳动中歇止一次,是一脏已没有生气的表现,这是指哪一脏呢?

人在吸气的时候,是随着下焦肝肾的纳气作用而向内深入呼气的时候,是通过上焦心肺的行气作用,向外推出。现在吸入的气,不能深达位于最下面的肾脏,只到肝脏就返回去了。所以知道一脏没有气的,就是肾脏的生气已先衰竭于内了。

十二难

原文

曰:经言五藏脉己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译文】

医经上说,五脏的脉象,表现出内部已经虚绝,而医者在针治时,反用补法充实外部五脏的脉象,表现出外部已经虚绝,而医者在针治时,反用补法充实其内部。所说内部与外部虚绝的情况,怎样来区别呢?

五脏的脉气在内部已经虚绝的,是指属阴的肝肾之气已在内部虚绝,在治疗上理应以补阴为主,

而医者反去补益其属阳的心肺二脏。五脏的脉气在外部已经虚绝的,是指属阳的心肺之气已在外部虚绝,治疗理应以补阳为主,而医者反去补益属阴的肝肾二脏。属阳的脏器已经虚绝,反去补益实而不虛的阴脏,助阴则阳气愈竭属阴的脏器已经虚绝,反去补益实而不虚的阳脏,益阳刚愈损其阴,这就是所谓对已实的再使其实,对已虚的再使其虚,损耗了其中的不足,补益了其中的有余,象这样造成的死亡,就是因为医生的误治所致的。

十三难

原文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译文】

医经上说,看到病人所显示的色泽,而得不到与之相应的脉象,反而发现与之相克脉相的,就会死亡倘发现相生脉象的,疾病也就会自然全愈。色脉与脉诊应当参合起来看它是否相应,这在临床上究竟如何应用呢?

五脉有五种不同的气色,都能显现于面部,但还应当和寸口的脉象、尺肤的色泽相适应。例如面部发现青色,脉象就应当弦而带急发现赤色,脉象应当浮大而带散发现黄色,脉象应当中缓而带大发现白色,脉象应当浮色而带短发现黑色,脉象应当沉濡而带滑。这就是所谓五脏的色诊与脉诊,应当参合相适应的概况。脉来频数的,尺部的皮肤也显现热象脉来急促,尺部的皮肤也显现紧急脉来徐缓,尺部的皮肤也显现弦缓脉现涩象,尺部的皮肤也现涩滞脉现滑象,尺部的皮肤也现滑利。

五脏各有其所属的声音、气色、臭气和味道,但还应和寸口的脉象、尺内的色泽相适应。如何不相适应的,就是有了疾病。假如面部发现青色,而诊得的脉象是浮涩而带短,或是大而带缓,都是相克的脉象。如果诊得的脉象是浮大而带散,或是小而带滑,便都是相生的脉象。内经曾说过,在察色、按脉、诊尺肤的的三个方面只能掌握其中之一的,称为下工,能掌握二种的,称为中工,能三者相互配合而进行诊断的,就可以称为上工。上工的治疗效果,十个病人中可治愈九个,中工在十个病人中可治愈七个,下工在十个病人中只能治愈六个。这些就是指运用上述的诊断法而言。

十四难

原文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译文】

脉搏有损和至的现象,这是怎么讲的?

至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脉跳动两次的,这是平和正常的脉象,叫做平脉若一呼脉动三次的,已离开了经常的搏动标准,叫做离经 一呼脉动四次的,是精气被耗夺的表现,叫做夺精一呼脉动五次的,多属预后不良,叫做死脉一呼脉动六次的,已表示生命将绝,叫做命绝这些就是至脉的现象。所谓损脉是怎样的呢?在一次呼气的时间内,脉跳动一次,离开了经常的搏动标准,叫做离经两次呼气的时间,脉动一次的,是精气被耗夺的表现,叫做夺精三次呼气的时间,脉动一次的,多属预后不良,叫做死脉四次呼气的时间,脉动一次的,表示气血已尽,脏败神去,生命将绝,叫做命绝这就是损脉的现象。至脉致病,由肾脏上传到肺,是从下向上传变的,损脉则由肺脏下传到肾,是从上向下传变的。

原文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译文】

损脉的病症是怎样的?

一损的症状,出现在肺脏所主的皮毛部,主要是皮肤绉缩和毛发脱落二损的症状,出现在心脏所主的血脉,主要是血脉虚衰不足,不能正常的运行以营养五脏六腑三损的症状,出现在脾脏所主的肌肉,主要是肌肉消瘦,饮食物的养料不能输布到肌肉与皮肤,使其丰满光泽四损的症状,出现在肝脏所主的筋,主要是筋缓弱,不能自主收缩和支持五损的症状,出现在肾脏所主的骨,主要是骨萎软无力,不能起床。和这种情况相反的,就是至脉的病症。损脉的病,自肺脏顺次到肾,从上向下传变,

到了骨萎无力不能起床的程度就是死症至脉的病,自肾脏顺次到肺,从下向上传变,到了皮肤绉缩毛发脱落的程度,也将成为死症。

原文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译文】

问治损的方法是怎样的?

肺脏虚损的,当补益其肺气心脏虚损的,当调和其营卫,促使气血的正常运行脾脏虚损的,当调节饮食,并保持起居饮食等的冷热适宜肝脏虚损的,当疏肝解郁,以甘药和缓其中肾脏虚损的,当补益其精气,这就是治疗虚损的方法。

原文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译文】

脉搏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两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两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三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三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四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四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五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五次的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六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六次的另有在一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一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的有在两次呼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两次吸气的时间内跳动一次的也有在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跳动两次的。象这许多不同的脉搏情况,怎样去辩别和推断它所生的病症呢?

原文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著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译文】

脉搏在一呼气时间跳动两次,一吸气也跳动两次,搏动的力量不大不小,是健康人的正常脉象。如一呼气脉跳动三次,一吸气脉跳也三次的,是刚刚开始得病的脉象,如表现属阳的寸部脉大、属阴的尺部脉小,主发生头痛目眩的病若寸部脉小,而尺部脉大,主发生胸部烦满,呼吸短促的病。一呼气脉跳动四次,一吸气脉也跳四次的,是病势将要进展的脉象,如脉现洪大的,则有胸中烦躁满闷的苦楚,如脉象细沉的,主腹部疼痛如脉现滑象的,是伤于热的病,脉象现涩的,是受了雾露等寒湿之气。如一呼气脉跳五次,一吸气也是跳五次的,阳亢阴虚,就当出现趋于危险的困倦状态,如脉现沉细的,病情在夜里加重,脉现浮大的,病情在白天加重如搏动的力量不大不小的,虽有困倦,还可以治疗,假使发现大小不一,那就难治了。一呼气脉跳动六次,一吸气也跳动六次的,是预后不良的死脉,如脉现沉细的,死在夜间,脉现浮大的,死在白天。一呼气脉跳一次,一吸气脉跳一次的,称为损脉,病人虽然还能行走,但应当是卧床不起来的时间居多,所以会这样,是由于气血不足的缘故。两次呼气脉跳一次,两次吸气脉跳一次的, 叫做无魂,这种已没有魂的病人,当趋于死亡,即使还能勉强行走,也只能叫做行尸。关以上的寸部有脉,关以下的尺部无脉,若由于邪实壅阻,病人当呕吐,倘不呕吐的,则非邪壅,而是元气衰竭的现象,属于死症。相反的,寸部无脉,尺部有脉,病情虽现危险,仍不致为害,其所以会这样的,举个比喻来说,是因为病人有了尺脉,好象树木有了根本一样,在上的枝叶,虽然已经枯萎,只要在下的根部生机尚在,仍会再生长的。脉有了根本,是表示病人还有元气,所以可以诊断为不是死症。

十五难

原文

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译文】

医经上说,春天的脉象是端直的弦脉,夏天是洪大的钩脉,秋天是浮虚的毛脉,冬天是沉坚的石脉,这些是四季当令的脉象呢?还是有病的脉象?

弦钩毛石各脉,都是四季当令的脉象,春天出现弦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肝脏,在五行中属于春旺的东方木,初春万物开始生长,树木还没有长出枝叶,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出濡弱而带长的形象,因此叫做弦脉。

夏天出现钩脉,是它所相应的心脏,在五行中属于夏旺的南方火,万物在夏季生长是最为繁荣茂盛的时候,树枝结满了果实下垂,绿叶成萌,都是向下弯曲象钩子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来时疾速,去时迟缓,因而叫做钩脉。

秋天出现毛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肺脏,在五行中属于秋旺的西方金。这是万物生长到了终极,已届收成的季节,草木的花叶,都是到了秋天枯萎脱落,只有树枝还单独存在着,象人身上的亳毛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象毛似的一样轻虛而带浮象,因此叫做毛脉。

冬天出现石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肾脏,在五行中属于冬旺的北方水。这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在隆冬的时候,水凝结的象石块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沉湍现而带滑,因而叫做石脉。以上这几种就是四季当令的脉象。

原文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译文】

四季的脉象,如果有了变化,会出现怎样的形态呢?

春天的脉应该是弦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轻浮虚软,好象摩循到飘动的榆树叶子,是正常的脉若脉特别感觉到实而带滑,象摩循到坚硬的长竿一样,就是病脉,脉来急而有力,且特别坚强,如同刚张开的弓弦那样,即是死脉。春天的脉,由胃气精微而现弦象,是正常的脉象如弦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弦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春天的脉,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原文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译文】

夏天的脉应该是钩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象连串如环的珠子,如象摩循到滑润的美玉,是正常的脉若脉来特别感到快速,好象鸡在举足疾走一样,就是病脉脉来前曲后直,轻取不柔,重按不动,如同把持带钩那样,即为死脉。夏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钩象,是正常的脉钩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钩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夏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原文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译文】

秋天的脉应该是毛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轻盈浮大,象车子的盖顶一样,稍用力按,便现更大的,是正常的脉不上不下,如摩循着轻虚的鸡毛那样,就是病脉指按在脉上,只感到轻寂空虚,如同风吹动着羽毛那样的飘忽无定,散乱无根,即为死脉。秋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毛象,是正常的脉毛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毛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秋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原文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儒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译文】

冬天的脉应该是石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寸部现大,尺部现小,上下成尖形,濡滑而象雀嘴样的,是正常的脉若脉来象鸟啄食的接连不息,其中略带曲形,显现出钩多而胃少的,就是病脉,脉来长而软,象解开绳索那样的无力,而去时则急促有力,象以弓弹石一般,即为死脉。冬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石象,是正常的脉石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石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冬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胃是容纳切饮食物的器官,主要是供给养料,成为四季脉象动力的来源,所以春夏秋冬的脉膊,都以胃气为根本。因此,胃气的有无,可以影响到四季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轻重,也可以做为决定死生的重要关键。脾脏是主中州的,它的脉气平和,在正常的时候,不可能有特殊的形象,到了脾衰的时候,才会出现脉来象雀的啄食那样,又象水滴的下漏一样,这就是脾衰在脉象上的表现。

十六难

原文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口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译文】

诊脉有三部九候的区别,在部位、形象等方面有阴阳的属性,在指法上有轻重的不同,又有左右六部脉,每脉十变,共为六十种变态,一脉还要随四时出现不同的变化等等,这些古代医家的诊法,距离现在已很久远,而现在一般医者多各以自己所用的诊脉方法为是,这究将怎样支辨别它的是非呢?

这是要根据疾病所表现的内部和外部的症状来辨别,若要问疾病的内外是怎样的呢?回答说假使诊得肝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爱好清洁,面色发青,时常要发怒其内症是脐部的左边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都自诉四肢感到满胀酸重,动作呆滞,小便艰涩,大便困难,转筋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肝病,没有的,便不是肝病。

假使诊得心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赤,口中干燥,喜好发笑其内症是是在脐部上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心胸烦闷,心疼,手掌心发热。且有干呕的现象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心病,没有的,便不是心病。

原文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喜恐、欠。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译文】

假使诊得脾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黄,时常嗳气,善于思索,爱好厚味其内症是正当脐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腹部膨胀满闷,饮食不消化,身体笨重,关节疼痛,周身疲倦乏力,好睡眠,四肢不能收持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脾病,没有的,便不是脾病。

假使诊得肺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苍白,常要喷嚏,悲忧愁闷不快乐,时时想哭泣,其内内症是其脐右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气喘咳嗽,恶寒发热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肺病,没有的,便不是肺病。

假使诊得肾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黑,常有恐惧感,时作呵欠其内症是其脐部下面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气向上逆,小腹部急而疼痛,便泄而里急后重,足胫部厥冷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肾病,没有的,便不是肾病。

十七难

原文

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懦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译文】

医经上说,患病或有趋于死亡,或有不经过治疗而自然全愈,或有连年累月拖延不愈的,其中生死存亡的关键,是否可以通过切脉的方法来知道呢?

是可以完全通过切脉的方法来知道的。在诊病时,如病人闭着眼睛不愿见人,脉象应当出现强急而长的肝脉,若相反出现浮短而带涩的肺脉,则是肝木为肺金所克,便是死症。

若病人张开着眼睛,且感到口渴,心胸部以下坚硬的(属于心实热症),脉象应当出现紧张有力而快的心脉,若相反出现沉涩而带微象的肾脉,则是心火为肾水所克,为病实脉虚,也是死症。

如病人吐血,兼有鼻出血的,(属于阴虚症)脉象应当出现沉而细微的肺脉,若相反出现浮大而有力的心脉,则是肺金为心火所克,为病虚脉实,也是死症。

如病人胡言乱语,身体应当发热(属于阳热症),脉象应当出现洪大的心脉,若相反出现手足厥冷,脉象沉细而微弱的肾脉,则是心火为肾水所克,为阳病见阴脉,也是死症。

若病人腹部膨胀,兼有便泄(属于虚寒症),脉象应当出现微细而带涩的脾脉,若相反出现紧张实大而带滑象的肝脉,则是脾土为肝木所克,为病虚脉实,也是死症。

十八难

原文

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译文】

诊脉的部位有寸关尺三部,每部各有四经,属于手经的有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属于足经的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分别与在上的寸部和在下的尺部相联系,为什么会这样的配合呢?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五行属金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五行属水。按五行相生的规律,金能生水,水势是向下流行,而不能倒向上行,所以属水的肾与膀胱,配合在关以下的尺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肝胆之木,能生属火的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火炎之势向上冲冒的,不会向下行的,所以属火的心与小肠位于属木的肝胆之上,配合在关以上的寸部。手心主心包经络和手少阳三焦经在五行属火,火能生属土的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土的方位在中央, 所以属土的脾与胃,配合在尺寸之间的中部。这些都是根据五行中子母相互生养的关系而来的。

原文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译文】

诊脉部位有三部九候的区别,每部每候各主什么疾病呢?

所谓三部,就是寸部、关部、尺部,九候就是在三部之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共为九候。上部为寸部,取法于天的高高在上,主诊胸部以上到头部的疾病,中部为关部,取法于人处天地之间,主诊胸膈以下,到脐部的疾病下部为尺部,取法于地的在下,主诊脐部以下到足部的疾病。在治疗上必须审察这些相应的部位,才可做为针刺的目标。

原文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译文】

人患了深伏内部而积聚很久的积聚病,可以用切脉的方法来诊断吗?

在诊察中如发现右侧肋部有积聚之气,当可诊得在肺部有结象,脉象结甚的,则积聚较为严重,若微现结象,则积聚亦较轻微。

如果在肺脉诊不到结象,而在右肋却有积聚之气,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肺脉虽没有出现结象,但右手的脉象当是沉伏的。

患者在形体上有了久积不愈的痼疾,是否可用同样的诊法?还是另有其他别的诊法呢?

结脉的形态,它的搏动比正常脉象缓慢,而在缓慢中时常间有一次歇止,没有常数,所以名为结脉,所谓伏脉,就是脉气伏行在筋的下面,浮脉就是脉浮行在肌肉的上面,内外左右积气痼疾,都可以根据结伏则病在内,结浮则病在外,结左病在左,结右病在右的道理,来进行诊断。假脉象呈现结伏而内部没有积聚,脉象呈现结浮而外部没有痼疾,或相反的,有了积聚而脉象并不呈现结伏,有了痼疾而脉象也不呈现浮结,便是脉象不与病症相符,或是病症不与脉象相符,都是难治的病。

十九难

原文

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译文】

医经上说,脉象有逆有顺,男和女都有一定的常脉,但也会出现反常的变脉,这是怎样说的呢?

寅是黎明旭日东升、阳气渐盛之时。寅在五行为东方木,属阳。男生于阳,就是象征男子阳气

盛。申是夕阳夕下,阴气渐盛之时,申在五行为西方金,属阴。女生于申,就是象征女子阴血盛,这里取寅、申二支,是根据古人以金木为万物生成之数而来的。所以男脉盛于关以上属阳的寸部,女脉盛于

关以下属阴的尺部。因此,男子的尺脉常现虚弱,女子的尺脉常现强盛,这就是正常的脉象。

如果相反的男子出现寸弱尺盛属于女子的脉象,或女子出现尺弱寸盛属于男子的脉象,其中所发生的病变是怎样的呢?

男子出现女子脉,是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的虚症,病生在内部,出现在左部的脉,病在左侧,出现在右部的脉,病在右侧,可随着脉象的变化来说明发病的部位。女子出现男子的脉,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实症,病生在四肢,出现在左部的脉,病在左侧,出现在右部的脉,病在右侧,也可以随着脉象的变化来说明发病的部位,这就是男脉和女脉强弱相反虚实不同的区别。

二十难

原文

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译文】

医经上说脉象上有隐伏和匿藏,究竟隐伏匿藏在哪一脏的部位,才算是隐伏和匿藏呢?

这是说明阴脉阳脉互相乘袭,互相隐伏的情况。脉在属阴的尺部应见阴脉,反而出现浮滑而长的阳脉,就是阳脉乘袭阴部在尺部虽见阳脉,但有时却夹有沉涩而短属阴的脉象,这就叫做阳中伏阴。

脉在属阳的寸部应见阳脉,反而出现沉涩而短的阴脉,就是阴脉乘袭阳部。在寸部虽见阴脉,但有时却夹杂着浮滑而长属阳的脉象,这就叫做阴中伏阳。寸部和尺部都见阳脉,为阳偏盛,会发生狂病尺部和寸部都见阴脉,为阴偏盛,会发生癫症。阳气脱失的,病人会神志错乱,发生幻视阴气脱失的,病人会目盲不能视物。

二十一难

原文

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译文】

问医经上说人的形体虽有了病态,在脉象上却并不出现病脉,则预后佳良,叫做生。发现病脉,而在形体上并不见病态的,则预后不良,叫做死。这是怎样解释呢?

人的形体有了病,在脉象上未见病脉,并不是真是形体有病而不会出现病脉的,是说呼吸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在比例上不相符合,这也是诊察疾病大概的法则。

二十二难

原文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译文】

医经上说,十二经脉各有是动病,也各有所生病,同是一条经脉, 而会变化两种病候,是什么道理呢?

医经上所说的是动病,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邪在气分的,气的病变就是是动病邪在血分的,血的病变就是所生病。气的功能,主要是温煦人体熏蒸于皮肤分肉之间血的功能,主要是濡润

筋骨,滋养脏腑。如果气滞留而不能畅行熏蒸,便是气先有了病变,血壅塞而不能濡养滋润,便是血在气以后有了病变。所以首先发现的为是动病,然后发生的是所生病。

(论经络)2329难:

二十三难

原文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译文】

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长短尺寸,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手少阳三焦,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三条阳经,每经从手指到头部的距离,各长五尺,左右六条经脉,五六得三十,共长三丈。

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阴心,手太阴肺,三条阴经,每经从手指到胸中的距离,各长三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三六得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合计长二丈一尺。

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三条阳经,每经从足趾到头部的距离,各长八尺,左右六条经脉,六八四十八,共长四丈八尺。

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三条阴经,每经从足趾到胸部的距离,各长六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合共长三丈九尺。

人体在两足的阳蹻脉和阴蹻脉,从它自足踝到目部的距离来计算,每脉各长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一丈五尺。

督脉和任脉,是分布在背腹正中的单行线,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九尺。

以上各经脉,总计共长十六丈二尺,这就是十二经脉长短的尺寸数。

原文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译文】

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它们的循行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终止的?

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血气,贯通阴阳,使全身内外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它的循环是从中焦的部位开始,首先流注到手太阴肺经和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再从手阳明大肠经,流注到足阳明胃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承接着从足太阴脾经,再流注到手少阴心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然后又从手太阳小肠经,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少阴肾经承接着从足少阴肾经,再流注到手厥阴心包络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然后又从手少阳三焦经,流注到足少阳胆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厥阴肝经最后从足厥阴肝经,仍复回转来,流注到手太阴肺经。

十五别络,都是从经脉分出来的旁支,它和经脉同出一源,彼此紧密地连系着,象圆环一样地运行气血,循环周转灌溉全身。而各经络的脉气,又都会集在寸口、人迎,所以这两个部位在脉诊上,都可作为处理百病和决断死生之用的。

原文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懂得脉气的终始,才能确定阴阳、气血、表里、内外的关系。这句话是怎么解释呢?

所谓脉气的终始,就是脉法的纲领。因为寸口人迎的部位同阴阳各经的脉气,是内外贯通的,经常象潮水一样的按时灌注,而气血在人体之内,又象圆环一样的循环周转,没有息止,脉搏的动力由此而发源,显示生机的开始,所以称为始。所谓终,便是从脉搏所反映的三阴三阳经的脉气已绝,脉气竭绝,就会死亡,而在临死前,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显示生机的停止,所以称为终。

二十四难

原文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译文】

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脉气已竭绝时,会出现怎样的症候?可以根据病情去测知预后的好坏吗?

足少阴肾经的脉气竭绝,就会因缺乏肾气而形成骨萎枯槁。因为足少阴肾是此类于冬藏的经脉,必须象万物在冬季那样的潜藏蛰伏,不宜泄露亏耗。它是深伏内行而具有温养骨髓的作用,所以骨髓得不到肾气的温养,就会使肌肉不能附着于骨。骨肉既已分离而不相亲近,也就会有肌肉松软而萎缩的现象。因肉软而又萎缩,骨气外脱,便会使牙齿象长了一些,并呈现枯色,头发也失去润滑光泽。头发没有光泽,也就是骨已先死的征象。这种病情,逢戊日趋于严重,逢己日死亡。

足太阴脾经的脉气竭绝,则脉气就不能营养脾之窍一口唇。 因脾主肌肉,其荣在唇,所以口唇色泽的好坏,可以作为测知肌肉荣枯的依据。经脉不能输布营养,肌肉便不会光滑润泽。肌肉既不滑泽,也就会形成肉胀而皮肤紧急。因肉胀而紧急,口唇就会处翻,口唇外翻,也就是肉已先死的征象。这种病情,逢甲日趋于严重,逢乙日死亡。

足厥阴肝经的脉气竭绝,就会由筋的收缩,而有牵引睾丸上缩和舌卷的现象。因足厥阴经是属于肝脏的脉,肝脏外合于筋,它和筋的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肝经和各经的经筋,多是会聚在生殖器,并向上通过经脉,联络于舌根。所以肝脉气绝得不到营养,就会使筋拘缩挛急,因筋的缩急,就会引起睾丸和舌的卷缩,所以如出现舌卷和睾丸上缩的症状时,便是筋已先死的症象。这种病情,逢庚日趋于严重,逢辛日死亡。

原文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译文】

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肌表的皮毛得不到营养而焦枯。因手太阴肺主一身之气,能运行精气以温润皮肤和毫毛。当肺气不足,不能运行精气以输布营养时,则皮毛焦,皮毛焦枯,便是皮肤中已丧失了津液,由于丧失了津液的润泽,就会使皮肤和关节都受到损伤,皮肤关节既有了损伤,就显示出皮肤枯焦,毫毛折断脱落,毫毛折断脱落,也就是毫毛已先死的征象,此种病情,逢丙日趋于严重,逢丁日死亡。

手少阴心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血脉的运行不能通畅,血脉不通,也就使血液不能周流全身,血液不流行,肤色就失去了光泽,所以面色会呈现黑黄如黧一样,这便是血已先死的征象。此种病情,逢壬日严重,逢癸日死亡。

手足三阴经的脉气都已竭绝,就会眼花眩晕,看到的东西都在旋摇转动着,以致只好把眼睛闭起来。眼睛闭合,表示神志已经丧失。神志先行丧失,就是死到临头了,所以临死的时候,就会眼睛闭合。

六腑阳经的脉气都已竭绝,就会使阴和阳两相分离,因阴阳的隔离,就会形成皮肤的毛孔不固,精气外泄,从而流出了绝汗。这种汗,大如连串的珠子,在皮肤上凝滞不流,也就是气已先死的征象。所以是早晨发现这种危象,可以断定在当夜必死如在夜间发现,也可断定在明天早晨必将死亡。

二十五难

原文

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译文】

人体有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相配,但五脏六腑合起来只有十一个,其中多余的一经,是内连于什么脏器的经呢?

这一条经,是手少阴心经的别脉手厥阴心包络经,心包络和手少阳三焦互为表里,两者都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形象的,所以连同心包络在内,共为十二经。

二十六难

原文

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译文】

经脉有十二,络脉有十五,除十二经各有一络之外,其余的三络,是连属于什么经脉的络呢?

在十二经所属的十二络脉以外,另有阳络、阴络,还有内连于脾脏的大络。所谓阳络,是连属于阳蹻的络脉,阴络,是连属于阴蹻的络脉,所以,加上这三络,共有十五络脉。

二十七难

原文

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译文】

经脉中有称为奇经八脉的,它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是怎样解释的呢?

在整个经络系统中,有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冲脉、督脉、任脉和带脉。这八脉的分布都异于常脉,而各自别道奇行,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所以称它为奇经八脉。

原文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译文】

人体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合共为二十七经络的脉气,都是相互随从着在全身上下循环周转,为什么独有奇经八脉的运行,不受这个经络系统的约束呢?

古代圣人规划着建设沟渠,以通畅水路的流行,原是为了防备不测的水灾,如果天空降下很多的雨,就会使沟渠里的雨水盈满充溢。当这个时候,大量的雨水泛滥妄行,圣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堵水外流。这种情况,等于络脉中的气血在盈满时,便要溢出正经的范围别道而行。奇经八脉就是把满溢的气血蓄积起来,所以它并不随同十二经脉流注,它的环运也就不拘于在各经脉的循行通路上了。

二十八难

原文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译文】

前面所说的奇经八脉,既然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那末,它的循行都是从哪里起始,接着又经过和到达哪些部位呢?

督脉,起于尾闾骨端长强穴下的会阴部,沿着脊柱里面,直上至枕部下方的风府穴,进入脑部。

任脉,起于中极穴之下的会阴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腔内部,上经关元穴, 顺着前正中线到达咽喉。

冲脉,起于气冲穴,并行于足阳明胃经之内,挟脐旁的两侧上行,到达胸部而分散。

带脉,起于胸两侧季胁的下部,环绕着腰部一周,象束腰带一样。

阳蹻脉,起于足跟,沿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上部的风池穴处。

阴蹻脉,也起于足跟,沿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和冲脉交会贯通。

阳维和阴维,主要是维系和联络着周身表里的经脉。这二脉蓄积盈满着气血,而不随十二经循环周流,灌溉于各经脉之中,所以阳维脉起始于各阳经的会合之处,阴维脉起始于各阴经的相交之处。

奇经和十二经,在生理功能上的区别,譬如圣人设计了沟渠,通畅水流,当沟渠里的水量盛满充溢时,就会流入于深湖之中,这是自然的趋势,所以圣人也不能阻止水的满溢旁通。而在人体经脉中的脉气到了丰盛之时,也就会进入奇经八脉,不循经脉的通路环运周转,所以十二经脉,不能阻止丰盛的脉气外流,等于是不能阻止沟渠满溢的水,流入深湖-样。如果八脉受到病邪的侵袭,蓄积在内,郁而不解,便会发生肿热,当用砭石以射刺放血的疗法,进行疏泄。

二十九难

原文

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译文】

奇经八脉发生病变的症候是怎样的?

阳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阳的经脉阴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阴的经脉。阴维脉和阳维脉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感觉到精神恍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不能由自己来控制。如果阳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就常有怕冷发热的症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常患心痛症。阴蹻脉发生病变,会在属阳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则表现拘急。阳蹻脉发生病变,在属阴的内侧表现弛缓,属阳的外侧表现拘急。冲脉发生病变,会使气逆上冲,而感觉到腹内胀急不舒。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脊柱强直,甚至有昏厥的现象。任脉发生病变,腹内的脉气凝阻结滞,常感急结不爽,在男子可发生七种疝气,在女子则成为瘕聚症。带脉发生病变。腹中胀满,腰部纵缓无力,有好象坐在冷水里的感觉。以上这些,就是奇经八脉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

(论脏腑)3047难:

三十难

原文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译文】

营气的运行,是不是经常地同卫气相互配合着周转吗?

医经上说,人体的精气是禀受于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当饮食物入胃,通过消化吸收以后,其精微就分别传布到五脏六腑,从而使五脏六腑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其中清的称为营气,浊的称为卫气,营气流行在脉中,卫气运转于脉外,都是在周身不息止的营运着,一日一夜各循行了五十周次后,再总的会合一次,这样在属阴属阳的表里内外之间,互相贯通着运行,好象圆环一样的没有止端,所以知道营气和卫气都是相互配合而并行的。

三十一难

原文

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译文】

三焦是承受什么而生成的?它的部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施治时,经常又在何处取穴?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三焦,是饮食出纳运化的道路,也是人体气化活动从起始到终末的所在。上焦的位置,在心区下面,向下到横膈膜的一段,气化的输布,起始在胃的上口它的功能,专主纳入而不排出其治疗的主穴在膻中,当任脉玉堂穴以下一寸六分,两乳头之间的凹陷处,便是膻中的部位。中焦的位置,在胃的中脘,不上也不下它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饮食物其治疗的主穴,在肚脐的两旁(天枢)。下焦的位置,在脐下适当膀胱的上口它的功能,主要是分别清浊,专主排出而不纳入,有传导饮食物糟粕的功用其治疗的主穴,在脐下一寸之处(阴交)。把这上中下三部合并起来,总称为三焦。整个三焦之气聚集的地方是在气街。

三十二难

原文

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译文】

五脏都是相等的,为什么独有心、肺两脏的位置,却在横膈的上面,这是什么道理呢?

心主血液循环,肺主周身之气,血是营养的物质,气是卫外的能力,两者相互随同着全身上下运转,所以称为荣卫。它们分别贯通流行在经络中,周转于体表之间,共同发挥了营养和保卫的作用,所以心脏和肺脏都在横膈的上面。

三十三难

原文

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译文】

肝主青色,五行比象于木肺主白色,五行比象于金。但肝脏入水则下沉,木在水里却是浮的肺脏入水则上浮,金属品在水里却是沉的。其中的意义,将怎样来解释呢?

肝脏不是单纯的只比象于五行中的木,它在十天干中属于阴性的乙木,在五音之中属于角音。乙木和阳性的庚金相配,庚是刚,乙便是柔,这种刚柔相济的关系,从大处说,是阴阳的互根,小而言之,就是夫妇的配合。由于乙木是阳气未盛的初春之木,庚金是阴气未盛的初秋之金,当乙庚相合之后,乙木解脱了它原在微弱的阳气,吸收了庚金之中微弱的阴气,因此,它的性质由于乐意从金而带有金性。又因金旺于秋。自秋以后,昼短夜长,所行的阴道较多,阴的属性是向下的,所以肝脏在水里就要下沉了。

肺脏不是单纯的只比象于五行中的金,它在十天干中属于阴性的辛金,在五音之中属于商音。辛金和阳性的丙火相配,丙是刚,辛便是柔,这种刚柔相济的关系,从大处说,是阴阳的互根,小而言之,也就是夫妇的配合。由于辛金相应的秋令,阳气较盛,阴气尚微,当它解脱了原有微弱的阴气,婚配给丙火为妻,因此,它的性质由于乐意从火而带有火性。又因火旺于夏,夏季昼长夜短,所行的阳道较比较多,阳的属性是向上的,所以肺脏在水里就会上浮了。

肺在成熟也就是在纯粹的时候又复下沉,肝脏在成熟也就是在纯粹的时候又复上浮,那又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因为阴阳分离,按其原在的性质,各返其本的缘故。因此也可知道,纯粹的辛金,仍当归并于庚金同类,恢复了金质下沉的本性纯粹的乙木,仍当归并于甲木同类,恢复了木质上浮的本性。

三十四难

原文

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译文】

 五脏各有它所主的声音、颜色、臭气、味道,其具体内容,都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古代有一本《十变》的书说肝脏所主的颜色是青的在五气中属臊膻气在五味之中,酸味先入于肝在病时发为呼叫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泪液。

心脏所主的颜色是赤的在五气中属焦气在五味之中,苦味先入于心在病时发出谗言乱语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汗液。

脾脏所主的颜色是黄的在五气中属香气在五味之中,甜味入于脾在病是发出歌唱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涎液。

肺脏所主的颜色是白的在五气中属腥气在五味之中,辛味先入于肺在病时发为哭泣的声音它所化生的是涕液。

肾脏所主的颜色是黑的在五气中属腐气在五味之中,咸味先入于肾在病时发出呻吟的声音

它所化生的是唾液。

以上这些就是五脏所主的声音、颜色、臭气和味道。

原文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译文】

问,五脏中藏有七种名称的神,各脏所藏的是哪一种神呢?

脏是主宰人身精神活动的神气所居藏的处所。所以五脏务有所藏,肝脏藏魂、肺脏藏魄、心脏藏神、脾脏藏意和智、肾脏藏精和志。

三十五难

原文

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译文】

五脏各有一定的部位,与其所相合的腑,都比较接近。但心、肺两脏距其相合的小肠、大肠两腑却比较远,是什么道理呢?

医经上说心脏主营血。肺脏主卫气,两者具有通行阳气的功能,所以位居膈上。而大肠和小肠是传导浊阴之气下行的,所以位居膈下,因此它们的距离就比较远了。

又有一个问题,如果按阳清阴浊的说法,则所有的腑都是属阳的,当是清净的所在,而实际上大肠、小肠、的传送秽滓、胃的受盛水谷、膀胱的储留小便,都是受纳不净之物,那又将怎样来解释呢?

各腑虽属于阳,若把它们都称为清净之处,是不对的。医经上曾说小肠是接受胃中已腐熟的水谷之腑大肠是输送糟粕,排泄粪便的腑胆是清净不浊的腑胃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的腑膀胱是

蓄藏水液的腑。根据每一腑的性质和功能,决不至于会有两样的名称,所以把各腑都称为清净之处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脏腑互为表里的关系来说,小肠是配合心脏的腑,大肠是配合肺脏的腑,胆是配合肝脏的腑,胃是配合脾脏的腑,膀胱是配合肾脏的腑。每一脏各有所主的颜色,同它相配合的腑也可以用这种颜色来定名。所以心主赤色,小肠称为赤肠肺主白色,大肠称为白肠肝主青色,胆称为青肠脾主黄色,胃称为黄肠肾主黑色,膀胱称为黑肠。所有这些腑都是属于下焦之气所管理的。

三十六难

原文

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译文】

五脏各只有一个,其中独有肾是两枚,什么道理呢?

肾脏有两枚,并不是完全都称为肾,在左边的是肾,在右边的称为命门。命门,是全身精气所在的地方,也是原气所系维的地方,男子以蓄藏精气,女子用以维系胎胞,所以说肾脏仍只有一个。

三十七难

原文

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译文】

五脏的精气,分别从那里出发,又通达到什么地方,可以把它明白的讲述吗?

五脏的机能活动,可以在上部头面九窍得到反映,所以肺脏的精气上通鼻窍,鼻的功能正常,就能辨别气味的香臭肝脏的精气上通眼窍,眼睛的功能正常,就能察看颜色的黑白脾脏的精气上通.口窍,口的功能正常,就能尝辨五谷的滋味心脏的精气上通舌窍,舌的功能正常,就能辨别酸、苦、甘、辛、咸等五味肾脏的精气上通于耳窍,耳的功能正常,就能分辨角、征、宫、商、羽等五音。如果属阴的五脏功能失常,便会导致九窍的不能通畅若属阳的六腑功能失常,便会因气血留滞和郁结在皮肤而发为痈毒。

原文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译文】

病邪侵袭到六腑,必然导致属阳的经脉失调,因阳脉失调而发生病变,就会使在表的气行留滞,气行失于流通,就会显示阳脉偏盛的现象。病邪侵袭到五脏,必然导致属阴的经脉失调,因阴脉失调而发生病变,就会使在里的血行留滞,血行失于流通,就会显示阴脉偏盛的现象。如阴气过于旺盛,使阳气不能在内外正常的营运,就称为格如阳气过于旺盛,使阴气不能在内外正常的营运,就称为关。倘阴阳二气都有偏盛时,因表里隔离,使阴阳内外之间不能相互营运,就称为关格。有关格现象的,就不能活到应该活到的寿命而早亡。

原文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译文】

医经上说精气只能流行于五脏,而不能营运到六腑,是什么道理?

精气在体内运行,象水的流动一样,是没有一刻息止的,所经阴脉的精气营运于五脏,阳脉的精气则营运于六腑,二者内外相互贯通,象圆环一样的无从知道它的起点,也无法计算它转流的次数,经常是终而复始的循环着,不象水的会倾复或泛溢。因此,人体内外的精气,无所不通,在内是温养五脏六腑,在外是濡润肌表皮肤。

三十八难

原文

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译文】

属脏的器官只有五个,属腑的器官却有六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所说属腑的器官有六个,是包括三焦在内的。三焦具有原气之别使的作用,主持周身脏腑经脉等所有的气化功能,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形态的,它的经脉是属于手少阳经,这是五脏五腑之外的腑,所以说属腑的器官共有六个。

三十九难

原文

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译文】

医经上说属腑的器官只有五个,属脏的器官却有六个,是什么道理呢?

一般所说的六腑,其实正式的只有五腑。

五脏也有把它叫做六脏的,就是因为肾有两脏,在左边的是肾,在右边的是命门,命门也就是全身精气和神气所居住的地方,男子用以蓄藏精气,女子用以维系胎胞,它的气与肾相通,所以包括了命门在内,就叫作六脏了。

至于六腑为什么说只有五腑呢?

因为五脏各有它表里配合的一腑,三焦虽也称谓一腑,但并不和五脏相配,所以说正式的只有五腑。

四十难

原文

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译文】

医经上说肝主颜色,心主臭气,脾主五味,肺主声音,肾主水液。根据这样的说法,那么鼻为肺之窍,是肺脏的外候,肺主声,鼻应该作为听声音的器官,但它反而只能够辨别香臭。而耳为肾之窍,是肾脏的外候,肾主液,耳应该与水液有关,但它反而只能听察声音。这些问题,其中的意义是怎样解释的呢?

肺脏在五行中属于西方的金,按五行消长的规律,十二地支中的巳,为金的长生之地,已的五行方位,属于南方火,火是比象于心脏的,根据心主臭的原则,把心肺两脏联系起来,所以使属肺的鼻窍,就有辨别香臭的功能了。肾在五行中属于北方的水,按五行消长的规律,十二地支中的申,为水的长生之地,申的五行方位,属于西方金,金是比象于肺脏的,根据肺主声的原则,把肺肾两脏联系起来,所以使属肾的耳窍,也就有听察声音的功能了。

四十一难

原文

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译文】

肝脏独有两叶,这是和什么相应的?

肝脏在五行中,配属于东方的木,木是比象春季的生发之气,春天万物开始萌芽生长,还在幼小的时期,好象稚幼无知地还不懂得和别物相亲。当时的气候,离开阴极的冬季尚近,说热还没有热距离阳盛的夏季不远,说冷已不觉冷,它是在冬夏之间,不冷不热的时候,在着温和而能滋生万物的特点。所以肝有两叶,也就是和草木的幼苗,在春季里开始由一粒种子分裂为两叶的现象是相应的。

四十二难

原文

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译文】

人体肠胃消化道的长短,受纳饮食物的容量多少,各有一定的数吗?

胃的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度是二尺六寸。盘曲的容量,可受纳饮食物三斗五升,其中经常留存着食物二斗,水液一斗五升。

小肠的周长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一分的三分之一,长三丈二尺。它的容量,能受纳食物二斗四升,水液六升三合又一合的三分之二。

回肠的周长四寸,直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它的容量,能受纳食物的一斗,水液七升半。

广肠的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它的容量,能受纳食物的糟粕九升三合又一合的八分之一。

如上所述,所以肠胃的长度,一般是五丈八尺四寸,合共可受纳饮食物八斗七升六合又一合的八分之一(按以上合计数,应作九斗二升一合又一合的三分之二,原文当有误),这就是肠胃的长短和所受饮食物容量的总数。

肝重二斤四两,左面有三叶,右面有四叶,合计有七叶。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魂的。

心重十二两,其中有七孔三毛,受纳精汁三合。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神的。

脾重二斤三两,扁阔三寸,长五寸,附有散膏半斤,主裹聚血液,温养五脏。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意的。

肺重三斤三两,有六叶两耳,合计八叶。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魄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它在精神意识活动方面主要是藏志的。

胆在肝的短叶之间,重三两三铢。它的容量,受纳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二两,纡曲伸的长度是二尺六寸,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它的容量,受纳食物二斗,水液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阔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一分的三分之一,从左旋转迭积十六曲。它的容量,受纳食物二斗四升,水液六升合又一合的三分之二。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阔四寸,直径一寸,在脐下向右回旋环绕十六曲。它的容量,受纳食物一斗,水液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阔九寸,容纳小便九升九合。

口阔二寸半,自口唇到齿的长度是九分,牙齿后方到会厌的深度是三寸半,其大有五合的容量。

舌重十两,长七寸,阔二寸半。

咽门重十两,阔二寸半,从它到胃的长度是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阔二寸,长一尺二寸,计有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又一寸的三分之二,长二尺八寸,受纳食物的滓渣九升三合又一合的八分之一。

四十三难

原文

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译文】

人不进饮食,到了七天就会死亡,是什么道理?

人的胃中经常留存有食物二斗,水液一斗五升。一般健康的人每日大便两次,每一次排便量是二升半,一天中就要排出五升,七天合计五七三斗五升,使胃中所有存留的饮食物便逐渐排泄净尽。所以健康的人,七天不进饮食而趋于死亡,就是因为胃中饮食物及其所化生的津液都已尽竭,以致营养断绝而死了。

四十四难

原文

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译文】

人身有七个冲门,是在什么地方?

口唇是飞门牙齿是户门气管与食管交会之处的会厌是吸门胃是贲门胃的下口是幽门大肠小肠的交会处是阑门在消化道最下端的肛门,就是魄门。这七个都是消化系统中的要道,所以叫做七冲门。

四十五难

原文

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译文】

医经上所说的八会,它的部位在那里?

六腑之气的聚会处,在任脉的中脘穴五脏之气的聚会处,在肝经的章门穴筋的聚会处,在胆经的阳陵泉穴髓的聚会处,在胆经的绝骨穴(即悬钟穴)血的聚会处,在膀胱经的膈俞穴骨的聚会处,在膀胱经的大杼穴脉的聚会处,在肺经的太渊穴气的聚会处,在三焦膜之外,也就是直对两乳之间的任脉膻中穴。一般由热邪所引起脏、腑、气、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以取其所会聚的穴位进行治疗。

四十六难

原文

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译文】

老年人卧床不能熟睡,少壮年的人熟睡而不容易醒,是什么道理呢?

医经上说少年和壮年的人,气血充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气卫气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在白天精神饱满,夜间熟睡而不易醒。老年人的气血已经衰败,肌肉不滑利,营气和卫气运行的通路亦已涩滞,所以在白天的精神不够充足,夜里也就不能熟睡。根据医经这种解释,就可以知道老年人在夜间不能熟睡的原因了。

四十七难

原文

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人的面部独能耐受寒气的刺激,是什么缘故?

人的头部,是手足各阳经的聚会之处。由于手足三阴经脉的分布,大多只到颈部和胸中就回返而不再上行了,只有手足三阳经脉,都要上达到头面部,所以使面部在耐寒的能力,不怕寒气的刺激。

(论病)4861难:

四十八难

原文

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译文】

人的疾病有三虚三实,是指哪些情况而说的?

三虚三实,就是指脉象有虚实病症有虚实诊候有虚实。所谓脉象的虚实,一.般是细软无力的属虚,坚紧有力的属实。至于病症的虚实,主要可从三方面来说

一、由内病传变外出的属虚,由外病传变内入的属实

二、久病而言语如常的属虚,暴病而不能言语的属实

三、进展徐缓的慢性病属虚,骤然发作的急性病属实。

所谓诊候的虚实,即触按在患部柔软的属虚,坚牢的属实有痒的感觉属虚,有痛的感觉属实若仅在外表有疼痛,而体内仍感舒适的,属于外实内虛体内有疼痛,而外表仍感舒适的属于内实外虚。所以说这就是辨别虛实的大纲。

四十九难

原文

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译文】

疾病的形成,有由于正经自病的,也有为五邪所伤的,怎样来区别呢? .

医经上说,过度的忧愁思虑,会使心受伤形体受寒,吃喝寒冷的饮食物,会使肺受伤怨恨与愤怒的情绪激动,气逆上冲而不下,会使肝受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会使脾受伤久坐在潮湿的地方,免强的过分用力之后,再浴于水中,会使肾受伤。这就是正经自病的概况。

原文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译文】

什么叫作五邪呢?

有为风邪所伤的,有为暑邪所伤的,有为饮食和劳倦所伤的,有为寒邪所伤的,有为湿邪恶所伤的。这就叫作五邪所伤。

原文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译文】

假使心经发生病变,根据什么可知为风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患者的面部当显赤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风属木,风气于肝,肝木主五色,可从颜色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则现青色,侵入心则现赤色,侵入脾则现黄色,侵入肺则现白色,侵入肾则现黑色。由于和肝木相通的风邪侵入心,所以说在面部当出现赤色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有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肝病的胁下胀满疼痛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心脉的浮大,而兼有属于肝脉的弦象。

原文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译文】

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暑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患者当厌恶焦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暑属火,暑气通于心,心火主五臭,可从臭气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心,则厌恶焦臭侵入脾,则厌恶香臭侵入肝,则厌恶臊臭侵入肾,则厌恶腐臭侵入肺,则厌恶腥臭。所以知道心经的病变,若由于暑所伤而得的,当有厌恶焦臭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以并发属于心病的身热而烦躁不安,心痛等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心脉的浮大而带散的形象。

原文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译文】

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饮食及劳倦所伤而得病的呢?

患者当喜用苦味的药物调治。属虚的是不想进食,属实的仍要进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饮食物的养料输布全身,由脾脏来运化,脾土主五味,可从味的爱好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喜好服食酸味侵入心,喜好服食苦味侵入肺,喜好服食辛味侵入肾,喜好服食咸味侵入脾,喜好服食甘味。所以由饮食劳倦所伤的脾邪侵入心,就会有喜食苦味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见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脾病的身体困重、嗜卧、懒动,以及四肢不能收引等症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心脉的浮大,而兼有属于脾脉的缓象。

原文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译文】

问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寒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患者当有胡言乱语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寒邪伤肺,肺金主五声,可从声音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会发出呼叫声侵入心,会有胡言乱语侵入脾,会发出歌唱的声音侵入肾,会发出呻吟声侵入肺,会发出哭泣声。所以知道由伤于寒而引起的肺邪侵入心,就会有胡言乱语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见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肺病的战栗怕冷,甚至有气喘咳嗽等症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心脉的浮大,而兼有属于肺脉的涩象。

原文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译文】

心经的病变,又根据什么可知为湿邪所伤而得病的呢?

患者当常有汗出不止的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湿邪伤肾,肾主五液(原文肾主湿当作肾主液),可从水液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病邪侵入肝,会化生泪液侵入心,会化生汗液侵入脾,会化生涎液侵入肺,会化生涕液侵入肾,会化生唾液。所以知道由伤于湿引起的肾邪侵入心,会有汗出不可止的特征。同时,在症候方面,可兼见属于心病的身热,和属于肾病的少腹部疼痛,足胫寒而逆冷在脉象方面,也会出现属于肾脉的沉濡,而兼有属于心脉的大象。上述这些就是诊察为五邪所伤病的大法。

五十难

原文

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译文】

侵袭人体致病的外邪,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这些应该怎样来区别呢?

每一脏所属的五行,各有相互克制和母子相生的关系。凡病邪从属母的方面传来,侵犯到属子的一脏,称为虚邪病邪从属子的方面传来,侵犯到属母的一脉,称为实邪病邪从相克的方面传来,侵犯到被克的一脏,称为贼邪病邪从被克的方面传来,侵犯到相克的一脏,称为微邪本脉受到同一属性的病邪侵犯而致病的,称为正邪。为什么这样说法呢?假使以属火的心脉发生病变为例,当心脏被风邪所伤而得病的(风伤肝,肝木为心火之母),就是虚邪被暑邪所伤而得病的(暑属火与心火同类),就是正邪被饮食劳倦所伤而得病的(饮食劳倦伤脾,脾土为.心火之子),就是实邪被寒邪所伤而得病的(寒伤肺,肺金为心火所克),就是微邪被湿邪所伤而得病的(水湿伤肾,心火为肾水所克),就是贼邪。

五十一难

原文

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译文】

病人有愿意得到温暖的,也有愿意得到寒凉的有的愿意见人,也有的不愿见人。他们的愿望各不相同,这是属于哪些脏腑的病呢?

病人有愿意得到寒凉,而又愿意见人的,这是属于腑的病若有愿意得到温暖,而又不愿意见人的,这是属于脏的病。这两句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六腑属阳,阳病主热,所以愿意得到寒凉,而又愿意见人五脏属阴,阴病主寒,所以愿意得到温暖,又愿关闭着门户,单独住在里面,怕听到旁人的声音。因此,根据这些,就可辨知属脏或属腑的病。

五十二难

原文

曰:脏腑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译文】

腑或脏的发生病变,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吗?

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其中不同的区别又怎样的呢?

属脏的病,大多是静止而不移动,患部是不会变动的属腑的病,大多有种似有若无之气,奔动作响,忽上忽下地往来流动着,没有固定的所在。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可知属脏属腑的病,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五十三难

原文

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译文】

医经上说病有隔七相传的,主死,间隔一脏相传的,主生,这是指什么而说的?

所谓隔七相传,是按十天干所属的五行,每隔七位传至所克的脏至于间隔一脏相传的意思,是按五行母子相生的关系,由母脏传至子脏。为什么这样说呢?假使属火的心脏有病,传变到属金的肺脏(火克金),再由肺脏传变到属木的肝脏(金克木),由肝脏传变到属土的脾脏(木克土),由脾脏传变到属水的肾脏(土克水),由肾脏传变到属火的心脏(水克火),接着仍由属火的心脏传变到属金的肺脏,但肺脏前已受心脏的传变,不能再次受伤了,所以说隔七相克而传变的,预后多属不良。如果是间隔一脏而传,这就是传至所生的一脏。假使属火的心脏有病,传变到属土的脾脏(火生土),由脾脏传变到属金的肺脏(土生金),由肺脏传变到属水的肾脏(金生水),由肾脏传变到属木的肝脏(水生木),由肝脏传变到属火的心脏(木生火),这就是按母子相生的关系挨次传变的,最后仍复回返到开始相传的一脏,周而复始,连续着象圆环一样的没有止端,所以说这样的传变预后多属良好。

五十四难

原文

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传同法也。

【译文】

五脏的病难治,六腑的病容易治,这是什么道理呢2

五脏病所以难治的原故,是因为要传变到所克的一脏六腑病容易治的原故,是因为按五行母子相生的关系,由母腑传变到子腑。这是和前述隔七相克的传变及间隔一脏的传变,是同一法则的。

五十五难

原文

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译文】

疾病有由积或由聚而生的,怎样来区别呢?

积,属于阴气的病聚,属于阳气的病。所以阴病的特征,是沉而伏的阳病的特征,是浮而动的。由有形的阴气所积蓄而生的病,叫做积由无形的阳气所聚合而成的病,叫作聚。所以积病是属阴的五脏所生聚病是属阳的六腑所成。因为积是属于五脏阴气的病变,它在开始发生时,就有固定的处所,疼痛也不离患部的范围,它的形态在上下有起止,左右也有边缘。聚是属于六腑阳气的病变,它在开始发作时,就没有根的,或上或下,并无一定的留止处所,疼痛也没有固定的部位,这就叫作聚。所以,从这些症状中,就可以区别积和聚的病症了。

五十六难

原文

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译文】

五脏的积病,各有它的名称吗?是从哪月和哪些日子得病的呢?

肝脏的积病,名叫肥气,在左胁之下,有肿块突出,形状好象复着的杯子一样,上下如有头足。日久不愈,会使人发生咳嗽气逆,类似疟疾的寒热,连所累月不容易治愈,这种积病是在季夏戊己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肺脏的病邪,由肺传变到属木的肝脏(金克木),肝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土的脾脏(木克土),但脾土在季夏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肝的病邪既不能传给脾,仍欲传回肺脏,肺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肝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肥气是在季夏属土的戊己日得病的。

心脏积病,名叫伏梁,起于脐部上方,突起的形状,大如手臂,上达心胸以下的部位。日久不愈,会使人发生心烦的症状,这种积病是在秋天庚辛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肾脏的病邪,由肾传变到属火的心脏(水克火),心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金的肺脏(火克金),但肺金在秋天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心的病邪既不能转传给肺,仍欲传回肾脏,肾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心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伏梁是在秋天属金的庚辛日得病的。

脾脏的积病,名叫痞气,在胃脘部位,有肿块突出,形状象复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愈,会使人四肢不能收引,发黄疸,饮食物的营养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这种积病是在冬天壬癸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肝脏的病邪,由肝传变到属土的脾脏(木克土),脾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水的肾脏(土克水),但肾脏在冬天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脾的病邪既不能传给肾,仍欲传回肝脏,肝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脾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痞气是在冬天属水的壬癸日得病的。

肺脏的积病,名叫息贲,在右胁以下,有硬块突起,形状好象复着的杯子一样。日久不愈,会使人怕冷发热,气喘咳嗽,厉害的可发生肺痈,这种积病是在春天甲乙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心脏的病邪,由心传变到属金的肺脏(火克金),肺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木的肝脏(金克木),但肝木在春天适为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肺的病邪既不能传给肝,仍欲传回心脏,心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肺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息贲是

在春天属木的甲乙日得病的。

肾脏的积病,名叫贲豚,肿块发生在少腹部,上达心胸部的下方,象猪在受惊后奔突的形状,或上或下,没有定时。日久不愈,会使人发生气喘上逆,骨痿弱不能行,气短等症,这种积病,是在夏天丙丁日所得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脾脏的病邪传变到属水的肾脏(土克水)肾脏本当承接着传给属火的心脏(水克火),但心火在夏天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肾的病邪既不能转传给心,仍欲传回脾脏,脾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肾脏而成为积病了。所以知道贲豚是在夏天属火的丙丁日得病的。

以上这些,就是辨别五脏积病的主要法则。

五十七难

原文

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译文】

泄泻症约有几种?各都有名称吗?

泄泻一般有五种,它的名称各不相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还有大瘕泄,又名叫后重。胃泄的症状,是饮食不能消化,泄泻物的颜色发黄。脾泄的症状,是腹部胀满,泻出来象水注一样,进食就要呕吐反逆。大肠泄的症状,是在进食以后腹部感到急迫,大便的颜色发白,肠中有鸣响声,并象刀切一样的疼痛。小肠泄的症状,是小便和大便都带有脓血,少腹部疼痛。大瘕泄的症状,是急迫欲便,而肛门重坠,屡次登厕而不能排出大便,阴茎中疼痛。这就是辨别五泄症的法则。

五十八难

原文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译文】

问寒病有几种?其中的脉象各有不同的变态吗?

伤寒病有五种,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发病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中风的脉象,是属阳的寸部浮而滑,属阴的尺部细软而弱湿温的脉象,属阳的寸部软而弱,属阴的尺部细小而急伤寒的脉象,属阴属阳的尺寸部都强盛而紧涩热病的脉象,属阴属阳的尺寸部都现浮脉,用轻按浮取的手法,兼现滑象,如改用重按沉取的手法,则又显出散涩的现象温病的脉象,因病邪散行于各径,不容易辨别是哪条经的脉动,所以必需审察病情,各随着病变所在的经脉,按取其脉象。

原文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译文】

治疗伤寒,有用了发汗法使汗出而治愈的,如用了泻下法,则会造成死亡也有用发汗法,由汗出而造成死亡,而用了泻下法,却能治愈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患者阳虚阴盛,用了发汗法,汗出之后,就会痊愈如用泻下法,则使外邪内陷而造成死亡。若患者阳盛阴虚,用了发汗法,因汗出津竭而死亡如用泻下法,就会痊愈。

原文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译文】

属于寒热的病变,症候的表现是怎样的?

寒热在皮表的,皮肤灼热,不可以贴近席面,毛发枯焦零落,鼻中干槁,汗不得出寒热在肌肉的,可见到皮肤灼痛,唇舌干枯,无汗寒热在骨的,全身都没有安适之处,汗出如注而不息止,齿根干枯而疼痛。

五十九难

原文

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译文】

狂病和癫病,是怎样区别的?

狂病在开始发作和病变的过程中,患者常不想睡眠,不觉饥饿,自以为了不起的贤达,自以为绝顶聪敏又傲慢到自以为非常尊贵,并时常痴妄地发笑,欢喜唱歌和音乐,行动妄乱而日夜不休止。癫病在开始发作和病变的过程中,患者常意志消沉,闷闷不乐,两眼直视,会突然卧倒不动。它的脉象在左右寸关尺属阴属阳的部位上,都显出偏盛的现象。

六十难

原文

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译文】

头部和心脏的疾病,有叫厥痛的,也有叫真痛的,这是怎样说的呢?

手少阳、阳明、太阳三条经脉,感受了风寒的刺激,病邪伏匿在经脉之中,稽留不去,随经气上逆而发生疼痛的,就叫作厥头痛若病邪深入,留连在脑而满脑作痛的,就叫作真头痛。如有因五脏经气受病邪的侵犯,而逆乱作痛的,叫作厥心痛若绞痛得很厉害,痛处仅在心部,手脚都发冷的,就叫作真心痛。这种真心痛的病,早晨发作到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到次日早晨也会死亡。

六十一难

原文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译文】

医经上说,医者通过望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神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圣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工通过脉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巧。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通过望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观察病人所显现的青、赤、黄、白、黑五色,从而了解病变的情况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听闻病人所发出的呼、言、歌、哭、呻五音,从而辨别病变的性质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探询病人对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爱好情况,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病变所在的部位通过脉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切诊寸口的脉象,省察脉气的虚实,以了解疾病发生在那一脏或那一腑。医经上又曾说过,根据显现于外表的症状,而能察知其疾病的,叫做圣外表还没有什么症状表现,而能察知其内部已有病变的,叫做神。以上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论俞穴)6268难:

六十二难

原文

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译文】

五脏的经脉,各有井、荥、腧、经、合五穴,而六腑的经脉,却每经各有六穴,这是什么道理呢?

六腑的经脉,都是属阳的,三焦之气运行在各阳经之间,所以添置了一个穴位,名叫原穴。因此,六腑的阳经各有六穴,也就是每条阳经,都和三焦之气互通,共同保持着一气相贯的关系。

六十三难

原文

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蚏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译文】

古经《十变》上说, 五脏六腑各经脉的荥、合等特定腧穴,都以井穴作为起始的穴位,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井穴的含义,是比象于日出的东方和欣欣向荣的春天。春天是万物开始萌芽生长的时期,蛰伏着的各种动物,都好象逃过了严寒的死亡威胁,在喘息中苏醒过来,开始行动,虫类恢复飞翔,或在缓慢地活动着。一切生物无不在春天呈现新生的气象,所以一年的时序以春季为首,十天干所代表的日数,以甲子为始,因此比象于春天的井穴,也就应当在各腧穴中列为起始的一穴了。

六十四难

原文

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译文】

古经《十变》上又说 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荥穴属火,阳经的荥穴属水阴经的腧穴属土,阳经的腧穴属木阴经的经穴属金,阳经的经穴属火阴经的合穴属水,阳经的合穴属土。阴经和阳经各穴,所属的五行都不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有关阳刚阴柔相互配合的事。以井穴举例来说,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阳经井穴所配合的庚金,在十天干中是阳刚之金,庚和乙相合,也就是乙的刚。阴经井穴所配合的乙木,在十天干中是阴柔之木,乙和庚相合,也就是庚的柔。乙是阴木,所以说阴经的井穴属木庚是阳金,所以说阳经的井穴属金。其余各穴阴阳刚柔相配的关系,都可仿此类推。

六十五难

原文

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译文】

医经上说经脉之气所出的称为井穴,所入的称为合穴,它是取法于什么来说的?

所出的称为井穴,因为井穴的定名,是比象了日出的东方和生气蓬勃的春天,这是万物都开始萌芽生长的季节,等于脉气流注开始从井穴出发一样, 所以说,所出的称为井穴。至于所入的称为合穴,因为合穴的定名,是比象了寒冷的北方和万物生机潜伏的冬天,这是阳气闭藏的季节,等于脉气流注到合穴已深入内部一样,所以说,所入的称为合穴。

六十六难

原文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大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译文】

医经上说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在太渊(实应称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原穴在大陵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在太冲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在太白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太溪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在掌后锐骨的神门足少阳胆经的原穴在丘墟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冲阳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在阳池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在京骨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在合谷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在腕骨。手足阴阳十二经都把腧穴作为原穴,是什么道理呢?

五脏各经脉的腧穴,是三焦之气所运行输播,也是气化活动出入流止的所在。

三焦之气运行到的腧穴,为什么可称为原穴呢?

因为脐下的肾间动气,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动力,也是十二经的根本,所以把它称为原气。三焦之气是原气的别支,主要有沟通和运行宗、营、卫三气的功能,它的气化普遍地经历了五脏六腑,称它为原,就是对三焦的一种尊称。所以,三焦之气所流止的穴位,一般都称为原穴。凡五脏六腑所有的疾病,都可取用各经脉所属的原穴进行治疗。

六十七难

原文

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译文】

五脏的募穴,都在属阴的胸腹部,而五脏的俞穴,又都在属阳的腰背部,这是什么道理呢? .

因为内脏或阴经有病,其病气常出行于阳分的俞穴体表或阳经有病,其病气常入行于阴分的募穴。所以募穴都在胸腹部,从阴引阳,可治疗阳病俞穴在腰背部,从阳引阴,可治疗阴病。

六十八难

原文

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译文】

与五脏六腑相连属的各经脉,都有井、荥、腧、经、合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是主治什么病症的呢?

医经上说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一样,称为井穴脉气所流象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脉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腧穴脉气所行象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脉气所入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井穴可主治心胸部以下的痞积胀满,荥穴可主治全身的热病,腧穴可主治身体困重,关节疼痛,经穴可主治气喘咳嗽和怕冷发热,合穴可主治精气厥逆和津液外泄。这些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井、荥、腧、经、合各穴所主治的病症。

(论针法)6981难:

六十九难

原文

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译文】

医经上说治虚症用补法,治实症用泻法,不实不虚的病症,可以在本经取穴治疗,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各经穴按五行的规律,都有母子相生的关系,凡是虛症,就宜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实症就宜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一般的说,在治疗步骤上应当先用补法后用泻法。至于不实不虛的病症,可以在本经取穴治疗,因为这是本经自生的病,不是受了其他各经病邪的影响或传变而来的,所以应当治其自病的经脉为主,不必在他经补母泻子,因此说可以在本经取穴进行治疗。

七十难

原文

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译文】

医经上说,春夏两季宜浅刺,秋冬两季要深刺,这是什么道理呢?

春夏两季,自然界的阳气蒸腾于上,人身的阳气也浮现在肌表皮肤的上层,所以应在浅表部分进行针刺秋冬两季,自然界的阳气沉伏于下,人身的阳气,也匿藏在皮肤下面,肌肉的深厚处,所以应在较深层的部分进行针刺。

至于春夏两季需要各致一阴之气,秋冬两季需要各致一阳之气,那又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春夏气候温暖,而阳气偏盛,必须引导一阴之气上越养阳,所以在开始下针时,要深刺到和肝肾相连属的筋骨部分,待针下得气后,再将针提举,以引肝肾的阴气上达阳分。秋冬气候寒凉,而阴气贪偏盛,必须引导一阳之气下行养阴,所以在开始进针时,要浅刺和心肺连属的血脉与皮肤部分,待针下得气后,再将针插进,以推送心肺的阳气深达阴分。这就是所谓春夏必引导一阴之气, 以阴养阳秋冬必须引导一阳之气,以阳养阴的针法。

七十一难

原文

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译文】

医经上说刺营不可伤卫,刺卫不可伤营,这是怎样解释的?

针刺在阳分的卫气,应该用卧针的手法浅刺,以免损伤营气针刺在阴分的营气,应该先用左手持按所要针刺的穴位,使局部的卫气散开而后进针,以免损伤卫气。这就是所谓刺营不可伤卫,刺卫.不可伤营的针法。

七十二难

原文

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译文】

医经上说,能够懂得迎随各经脉之气的针法,可以使经脉之气得到调和。而调气的方法,其首要问题,就是在于调和阴阳,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所谓运用迎随的针法,就是先要明确营卫之气在体内的分布流行和各经脉往来运转的走向,然后随其循行的逆顺方向,迎其来势逆取,或随其去势顺取,所以叫作迎随。至于调气的方法,其首要问题,就是在于调和阴阳,也就是先要认识人体在内外表里的相互关系,随其所属阴阳的偏盛偏虚现象,进行调治。所以说,调气的方法,必须在于求得阴阳两方面的平衡协调。

七十三难

原文

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译文】

各井穴都在肌肉浅薄的部位,经气微少,不足以使用泻法,若要用泻法,将怎样来针刺呢?

五脏所属的各井穴,在五行中都是属木,荥穴都是属火。木能生火,火是木的子,所以当需要针泻井穴时,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以改在荥穴施行泻法。因此在古经上曾说当用补法治疗的疾病,不可妄行泻法,当用泻法治疗的疾病,也不可妄行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七十四难

原文

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色)。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译文】

医经上说春天宜刺井穴,夏天宜刺荥穴,季夏宜刺腧穴,秋天宜刺经穴,冬天宜刺合穴,这是怎样解释呢?

春天宜刺井穴,因病邪常在肝夏天宜刺荥穴,因病邪常在心季夏宜刺腧穴,因病邪常在脾秋天宜刺经穴,因病邪常在心季夏宜刺腧穴,因病邪常在脾秋天宜刺经穴,因病邪常在肺冬天宜刺合穴,因病邪常在肾。

至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春夏秋冬四季相联系,这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因为五脏中的任何一脏发生病变,往往随其相应的季节,在五色、五臭、五味、五声、五液方面也有相应的表现。假使以肝病举例来说,肝属木,木旺于春,凡面现青色,臊臭,喜食酸味,常发出呼叫声,时时流泪,都是肝病的特征。一脏的病,尚且如此复杂,五脏的病更是多种多样了,不是一时能说得完的,但是一年四季都有一定的时令气候,把这些时令气候的五行属性同井、荥、腧、经、合各穴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施行补泻的针法,则针刺的要妙,就在于这些精细的地方。

七十五难

原文

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译文】

医经上说属东方的一脏实而有余,属西方的一脏虛而不足,应该采用对属南方的一脏施行泻法,对属北方的一脏施行补法。这是怎样解释的?

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应当在相互之间经常保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东方是属木的,西方是属金的,如果木偏于盛时,当由金来克之,发求得平衡火偏于盛实时,当由水来克之,以求得平衡土偏于盛实时,当由木来克之,以求得平衡金偏于盛实,当由火来克之,以求得平衡水偏于盛实时,当由土来克之,以求得平衡。东方属木,在五行中比象于肝,东方的一脏实而有余,就是指肝实症西方属金,在五行中比象于肺,西方的一脏虚而不足,就是指肺虚症。治疗时在南方施行泻法,在北方施行补法,就是因为南方属火,木能生火,火是木的子北方属水,水能生木,水是木的母。由于水有克火的作用,补属子的一脏,可以使母脏脏气充实,泻属母的一脏可以使子脏脏气衰减。所以泻南方的心火,补北方的肾水,以治疗肝实肺虚症,就是为了使金不受木的反侮而得其平。医经上说不能掌握治虚症的法则,怎样还能谈得上治疗其他复杂的疾病呢?这就是以上所说的意思。

七十六难

原文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译文】

什么叫补泻?当用补法的时候,从哪里取气?当用泻法的时候,又从哪里放气?

当用补法的时候,可在荣气流注的里阴部分深刺放气。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的,应当先补其属阳的卫气,而后再泻其属阴的营气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应当先补其属阴的营气,然后再泻其属阳的卫气,使营卫之气都能正常的流通运行,这就是施行补泻针法的主要目的。

七十七难

原文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译文】

医经上说上等的医工能治疗还没有发作的病,中等的医工只能治疗已发作的病,这是怎样解释的?

所谓治疗还没有发作的病,例如看到肝脏有了病变时,就会知道因肝木克脾土的关系,肝脏的病邪将会传给脾脏,所以预先充实脾土之气,使它不致遭受肝邪的侵袭,因此说,上等的医工能治疗没有发作的病。所谓中等的医工只能治已发作的病,就是当肝脏发病时,不懂得相互传变的道理,只是一心一意的专治肝病,所以说,只能治疗已发作的病。

七十八难

原文

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译文】

针刺有补法和泻法,是怎样操作的?

补泻的针法,不是必须以呼吸出纳作为行针的关键。善用针法的,信赖运用其押穴的左手,不善用针的,只偏信运用持针的右手。当进行针刺的时候,必须首先以左手按压所要刺的穴位,用手指轻弹该处的皮肤,促使络脉和肌肤怒张,再用指甲向下将穴位切住,气来到指下时,会显现出象动脉搏动的形状,就顺势将针刺入,待针下得气之后,随着再将针推进,这就是补法摇动针身而引伸其气外出的,就是泻法。倘针下不得气,就当采取男用浅刺女用深刺的提插方法,如果始终不能得气,也就是难以治疗的死症。

七十九难

原文

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译文】

医经上说运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那能不会使邪气由实转虚呢?运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又那能不会使正气由虚转实呢?虚症用补法,以充实正气,在于要有若得若失的感觉实症用泻法,使邪势虚弱,也在于要产生若有若无的感觉,这是怎样解释的?

迎而夺之的泻法,是按五行的母子关系,在属子的穴位施行泻法随而济之的补法,也就是在属母的穴位施行补法。例如属火的心经发生病变时,因火能生土,就当针泻手厥阴心包络经属土的腧穴(大陵),这就是称为迎而夺之的泻法。因木能生火,针补手厥阴心包络经属木的井穴(中冲),这也就是称为随而济之的补法。至于正邪的盛衰,在针下的感觉,就是坚紧有力和濡软无力的意思。在进行补虚时,针下感觉气来坚实有力的是得气在进行泻实时,针下感觉到濡软穴虚的是气已散失。所以说,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八十难

原文

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译文】

医经上说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所谓有见如入,就是说先用左手压穴,待指下显现出脉气来到时,就随着将针刺入进针之后,在针下显现出已经得气,就要以出针。这就是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的意思。

八十一难

原文

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译文】

医经上说不要对实症再用补法,使邪气更充实不要对虚症再用泻法,使正气更虚弱。损其虚而不足,补其实而有余,这是指寸口的脉象虚实呢?还是指疾病本身所有的虚实?其中损害和补益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这是指疾病,不是指寸口的脉象,也就是指疾病本身所有的虚实而言。假使肝实而肺虚的病,肝的五行属木,肺的五行属金,金与木之间,可通过相互制约的关系求得平衡,所以对这种肝实肺虛的病,应当知道有克木的作用,采取补肺金而克肝木的疗法。相反的,假使肺实而肝虚的病,肝木之气已很微弱,在施行针法时,不去补益虛而不足的肝木,反而再次补益实而有余的肺金,所以说,这就是对已充实的再补法,使其更为充实,已虚弱的再用泻法,使它更为虚弱,错误地损害其虚而不足、补益其实而有余,这些就是中等医工的草率粗心所造成的祸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