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面色会说话?从面部颜色看五脏病变 !| 河南李诚鹏医生悦读经典

 北京润雨 2024-05-24 发布于辽宁

图片

读经典、跟明师、做临床”是学好中医的3个重要因素。中医经典,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津梁,熟读经典更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度被认为是其他医学书籍的“源头”。而元气针灸是一套以《黄帝内经》为构建地基的针法体系,其源于经典,回归本源,很多理念都可以在其中溯本求源。

悦读经典,熟读经典,学好中医,传承中医,从每一个中医人做起。亲爱的师友,欢迎关注、参与仲圣平台【针亦有道】有声阅读栏目。

图片

图片

《黄帝内经·素问》

五脏生成篇:详诊五脏之病 (上)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我需求,选择聆听。图片

译文:

心脏与脉络相配合,从面色上就能知道肾的情况,肾脏能制约心脏。肺脏与皮肤相配合,从毛发上就可以推知心脏的情况,心脏能制约肺脏。肝脏与筋脉相配合,从爪甲上就知道肺脏的情况,肺脏能制约肝脏。脾脏与肌肉相配合,从口唇上就能知道肝脏的情况,肝脏能制约脾脏。肾与骨骼相配合,从发毛上就能知道脾脏的情况,脾脏能制约肾脏。

所以,过食咸味,会导致血脉凝涩,面色发生变化;过食苦味,会导致皮肤枯槁,毫毛脱落;过食辛味,会导致筋脉劲急,爪甲枯干;过食酸味,会导致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揭;过食甘味,会导致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

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的相合关系。

五脏外荣于面色上的气色,表现出青黑之色,颜色像死草一样,就是死证;出现黄如枳实之色的,就是死证;出现黑如烟灰之色的,就是死证;出现红如凝血之色的,就是死证;出现白如枯骨之色的,就是死证。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证的情况。

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面色红如鸡冠的,主生;面色黄如蟹腹的,主生;面色白如猪脂的,主生;面色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从五种面色来判断生气的情况。心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一样;肺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红青色的东西一样;脾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栝楼的果实一样;肾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都是五脏的气血充盈、荣华于外的征象。

五色、五味与五脏的相合关系是这样的:白色和辛味与肺相合,赤色和苦味与心相合,青色和酸味与肝相合,黄色和甘味与脾相合,黑色和咸味与肾相合。因为五脏在外与五体相合,所以白色与皮肤相合,赤色与脉相合,青色与筋相合,黄色与肉相合,黑色与骨相合。

 ▎本期阅读嘉宾


图片

仲圣师友 河南李诚鹏医生

医生简介:

图片

李诚鹏医生,最初因父亲的推荐报名,我来到仲圣平台跟随涂华新导师学习中医经方,后偶然间接触到刘长青导师的元气针灸,一下子就被其吸引,果断报名元气针灸讲座的学习。果然不负所期,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太多,不仅自身的临床治疗思路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而且也让我的家人深受其益,我的患者也因为接受元气针灸的治疗,更快愈疾,对我也愈多信任。现在,我推荐了我的同学一起来到仲圣平台学习元气针灸,因为我认为这个针灸太好了,希望更多的有缘人可以接触学习到!感谢仲圣平台,感谢刘长青导师,感谢涂华新导师!

编辑:白芍  校对:甘草 、茯苓、大黄、肉桂、桃仁、厚朴、青皮、乌头


图片

图片

往期精彩回顾

图片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长寿者养生秘诀 (上)

上古天真论篇:长寿者养生秘诀 (中)

上古天真论篇:长寿者养生秘诀 (下)

四气调神大论篇:四季养生法 (上)

四气调神大论篇:四季养生法 (下)

生气通天论篇:不生病的智慧(上)

生气通天论篇:不生病的智慧(下)

金匮真言论篇:疾病从哪里来(上)

金匮真言论篇:疾病从哪里来(下)

 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上)

 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中)

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下)

灵兰秘典论篇:十二脏腑功能简述

六节藏象论篇:气候致病 (上)

六节藏象论篇:气候致病 (下)


图片

《黄帝内经》所示医德十则,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学习!

1



广闻博识,善于思考

医生要治病救人,就要有治病救人的本领。这就要求医者在“”上磨炼自己,这既是个业务问题,又是个医疗道德问题。

《素问·著至教论》说:“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示从容论》说:“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要求医生不但要对本学科有较深的造诣,还要了解天文、地理、人事,要博览群书,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这可看作“专”的第一个方面;

《素问·示从容论》又说:“夫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了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要求医生还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去思考,分析,灵活运用(取类比象又是一个重要方法),这可看作“专”的第二个方面。

广博的学识和活跃的思维相结合,即是知医善用,是实施良好医德的知识基础。

2



为医之要,上以治民

《灵枢·师传篇》说:“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以治民”是《内经》中一个难能可贵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实施良好医德的思想基础,它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是祖国医学的好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它,并赋予社会主义医德的新内容。

3



体察人情,通达世故

《内经》指出,治病要重视社会因素(如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对人的影响,不应把病人置于社会之外。《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尝富后贫……”“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而医生的“五过”、“四失”(《素问·疏五过论》,《徵四失论》)不少是不体察人情事故所造成的。

《内经》中还要求医生“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灵枢·师传篇》指出医生要学会做社会调查,这是实施良好医德的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以上也可以说是《内经》提出的实施良好医德的三个基本条件。

那么在诊治疾病时,医者又该如何呢?

4



临病从容,诊察入微

《内经》指出,医者要从容不迫,沉着细致的观察病人,分析病情(《示从容论》),又要“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素问·方盛衰论》)把点滴的细微的各种诊察所得,综合起来。这是诊治疾病的第一步——调查病情所必需的,在这方面《内经》要求医者既要“耐心”又要有“爱心”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乃从其意……”指出要耐心进行调查,同时还要有爱病人之心,密切接触病者,掌握第一手资料。《灵枢·癫狂篇》说:“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治癫而“常与之居”,没有“爱心”是办不到的。

5



综合分析,切忌片面

诊治疾病的第二步——分析研究临床资料时,《内经》中要求医者要综合分析,忌带片面性,《素问·方盛衰论》说:“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指出不综合分析,思想片面,就得不到好的效果。《内经》这种调查研究,是符合辨证法基本要求的。

6



谨慎施治,善于开导

诊治疾病的第三步——施治时,《内经》要求医者要谨慎、精细,还要善于开导病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针灸时“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要求医生聚精会神,明察秋毫,谨慎施治。《灵枢·师传篇》说:“且夫王公大夫……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指出医生还要善于开导病人。由此亦可看出:《内经》是重视发挥医患双方积极性的。

以上可以说是诊治疾病三阶段——调查、研究、施治,所应遵循的三要则。

《内经》也鞭挞了不良的医疗作风。

7




言必有据,不尚空谈

《素问·徵四失论》批判了那种“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以荒谬为真理,巧立病名夸耀自己及“妄言作名”言而无据、夸夸其谈的恶劣作风。指出这是医者的“过失”,从而要求医生言必有据,切忌空谈。

8



实事求是,勿哗众取宠

《素问·徵四失论》又说:“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批判了哗众取宠,术业不精,“妄治时愈”而“愚心自得”的不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要求医者一举一动保持好的品德,指出:“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素问·方盛衰论》)。

9



循法达变,去故就新

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好病,还要为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既要遵循已有的经验——循法,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开辟新的领域——达变。这也是医者应有的品德。《内经》既批判了“谬言为道”的坏作风,指出要“循法守度”;又指出要“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并说“去故就新,乃是真人”。(《素问·移精变气论》)张景岳解释说:“去故者,去其旧习之陋,就新者,进其日新之功。新而又新,则圣贤可以学至,而得真人之道矣。”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新的学问,努力进取,才能“新而又新”。

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总有一些未知数等待人们去识破。故《内经》指出:“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只有循法达变,去故就新,才能“得其术”,不断攀登新的医学高峰。

10



医学之传,首重医德

《内经》对于医学之传,除提出因材施教“各得其人,任之其能……”(《灵枢·官能篇》)外,强调:首重医德。《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气交变大论》亦说:“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指出不是愿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人,不是有志于医学的人,不宜传授其医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医界的优良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