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览群书丨丨序孙巧云的《丰县四平调》

 昵称79734495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序孙巧云的《丰县四平调》

                                     许卫国 

三十多年前在南京,刚认识孙巧云,那时她比现在年轻,也仅此而已。

开始看她身材娇小,以为她是江南女子,后来知道她是汉高祖老乡。她那乌溜溜的黑眼珠配上笑脸,好像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和友好。  

三十年来我与她“藕断丝连”,驴年马月有一次电话或短信或微信,却不曾见面。2020年我应邀去丰县“参观指导”,见到孙巧云,外形依旧,只是当年两支耳边飞的小辫变成齐耳短发,不知是年龄使然,还是世俗所逼。  

在丰县期间,我注意到了丰县的一个少见的剧种叫四平调,对地方戏曲,我向来有点兴趣,四平调自然不会放过。经了解,四平调的亲生父母是豫东花鼓,与丰县花鼓也有血缘关系,家庭出生算是孤门小户,可养父养母都是大户人家,比如评剧、京剧、豫剧等,四平调因此关系,不断吸收其艺术乳汁,使自己不断茁壮成长,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传统剧种。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她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接壤地区,虽然老百姓众星捧月,名声大振,但人家不忘初心,以父母豫东花鼓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的基因取名“四平调”。故乡人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她是谁的孩子。 四平调如蝌蚪变为青蛙,如蛹化蝶,也是中国戏曲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在多灾多难的黄河故道,她饱含了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她也反哺这里的人民,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启发,带来欢笑和自信,为他们喜闻乐见,她也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了特殊的地位。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为了四季花香,有没有必要把四平调前世今生系统的,完整的保存下来?有没有必要写一本书来向四平调致敬?我这一说,孙巧云立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半年之后《丰县四平调》摆到我的面前,我没事找事地看完一遍,我暗暗为四平调祝福,也暗暗为我这位小同学叫好。

三十多年,孙巧云在这连“清水衙门”都沾不上边的文化馆,默默无闻地坚守,以实际行动践行当初的理想,难能可贵。三十年,很多人早已“河东河西”来去多少次,她不是没“船”和“桥”。外来人到丰县,不要说你官大,也不要说你是文化人,这里大汉文化浸透每一寸土地,这里皇帝大臣比我们那里生产队长都多,这里文化名人数不胜数。也有人盯着刘邦那点小毛病不放,甚至对刘邦不屑一顾,可我想你能找出哪一个没有毛病的皇帝?特别是威震四海的大汉那样皇帝。你若当这个皇帝会怎么样?可是你永远没有这个机会。我庆幸来过丰县,我对丰县是肯定的,是认可的,单说这本《丰县四平调》吧,它足以使我刮目相看。巧云要我写序,我深感不配,也愧对了四平调。勉强为之,期待原谅。    

一一一一


许卫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特约作家,中国凤凰智库专家组成员,中国华夏书画院首席艺术顾问,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采风指导老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生课外指导老师,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