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容易拖延怎么办?用用5分钟策略

 精读君 2024-05-24 发布于福建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拖延症状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在豆瓣上有一个叫“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成立于2007年,到2022年成员数已经超过22万。

成员们用文字宣泄着,拖延带给他们的痛苦、悲伤、忏悔、无助以及绝望:“拖延症晚期,我快疯了”、“后天就要交报告了,怎么办,还没做完”、“论文一稿拖拖拖”、“想要战胜拖延症,但是每天都在拖延这件事”、“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该打的电话,该读的书,最后都败给了好玩的手机”......

有人在小组中开个帖子记录自己与拖延症的战斗,几年之后还在更新中。

《拖延心理学》里有这样一句话: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Q1:什么是拖延?

A:

1、拖延(Delay),指的是:

在开始或者完成一项外显或者内隐活动时,有目的地进行推迟。

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该打的电话,该读的书,最后都败给了好玩的手机”,这样的表现就是拖延。原本觉得应该整理文件、衣橱,打电话或者读书,但迟迟不去做,或者做一半停下来。这种推迟有目的,不想花时间在这里,想花时间去玩手机。

2、拖延应对富有挑战。

拖延往往造成以下两种结果:一是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无法完成;二是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才刚启动。

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在某些情境上都会拖延,无非是有多严重,是不是习惯性地拖延,是否演变成拖延症。

事实上,拖延是时间管理上最常遇到的一项问题。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0%大学生都存在拖延情况,在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大约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情况。

如此普遍,是因为拖延应对起来富有挑战。前置思考中提到,“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有个成员,开帖记录自己与拖延症战斗,几年都在更新,没有完全胜利。

从根本上来说,拖延可能是缺乏兴趣。例如,吃货在美食面前,很难拒绝大快朵颐;粉丝面对爱豆时,追剧投票十分积极;宅男在游戏之中,持续多时都不厌倦。

如果你发觉,是因为厌恶这项任务而拖延,你需要重新思考你的价值观,你追求的生活意义这是根本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其它解决方案都只是技术性的。

当然,根本性问题很难一下子解决,需要持续思考;而技术性解决方案,作为症状解,也可以缓解拖延严重程度,辅助我们找到杠杆解

虽然是否有兴趣是前提性问题,但精读君要提醒的是,产生兴趣是一种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有兴趣。很多事情,一开始觉得枯燥、无聊,如果深入探索,激发成就感,后续就能够产生浓厚兴趣。因此,简单以没兴趣为借口来心安理得拖延,是一个思维误区,读友们要注意规避。

同时,精读君还要提醒的是,做任务不仅仅是因为兴趣,还有其它因素。例如,有些是工作职责所在,有些是刻意练习必经之路,有些是达成目标必要步骤。

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拖延,区分四种类型拖延,供读友们参考,提高拖延应对能力。

Q2:怎样理解拖延?

A:

1、应对缺少规划型拖延。

当我们对于所要做的事情,缺少必要规划时,我们总是不知从何着手。由于想不出来,我们干脆就把它放在一边。

应对方案是:利用规律习惯

我们可以运用清单思维,设置生活与工作习惯、要事清单,并按照清单,逐项完成。

习惯清单一般包括持续坚持习惯列表,例如阅读、写作、健身、语言学习等;要事清单,需要罗列出一天中最重要事务,并安排一天中效率最高时间段来执行。

当你依据清单,逐渐养成良好生活节奏后,做事就容易专注,从而减少拖延。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写到,当他成为职业小说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早睡早起,彻底改变生活状态,清晨五点起床,晚上10点前睡觉。每天无论如何要写满4000字,无论质量是高还是低,都要写满10张稿纸,每张400字。

这就是习惯力量。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上班时会拖拉,例如习惯先刷微博或者刷微信朋友圈,总告诉自己,开工前花10分钟让自己放松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参考18分钟时间管理法。

第一步:为一天设定一个计划(5分钟)

在打开电脑前,坐下来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一天内能让你接近目标,并在每天结束后觉得高效而成功的事。

遵循精要主义,根据紧急重要矩阵,把最难和最重要事项,安排在一天最开始时候。

如果你想完成某件事,最好明确定下准备执行时间和地点。否则,把它从你的列表中去除。

第二步:重新聚焦(每小时1分钟)

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设置每小时响铃一次闹钟。

当闹铃响起时,看着你的列表,并问自己前一小时是否高效,然后看着你的清单,再次认真承诺,你将如何利用下一个小时。

就这样,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管理你的一天,不要让时间管理你。

第三步:检查(5分钟)

关掉电脑,检查你的一天,哪些奏效了?你在哪里集中精力了?你在哪里分心了?

从中学到的经验,能帮助你明天更加有效。

除18分钟时间管理法外,读友们还可以参考生涯规划年度计划PDCA循环GTD管理法单核工作法4D工作法等,来提高自己规划能力。

2、应对缺少技能型拖延。

工作中,当面对眼前任务,无论用哪种方式,都感觉任务复杂难处理时,我们便会试图绕开它,从而造成拖延行为。

应对方案是:制定相应流程

每一个具体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还原法,参照工作分解结构,对问题进行拆解,将大问题拆成小问题,或者拆成一个一个小环节。然后,针对每个小问题或者小环节,都可以形成详细或者固定流程化处理方案,也就是标准作业程序

为直观起见,必要时可以运用图解,画出流程图。

例如,某位拍卖行员工,因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参加项目招标,写项目投标书。在刚开始时,可能经常要花上两到三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份标书。每次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以及精神压力,让这位员工对这项任务感到惧怕,从而常常将其搁置。

为此,该员工可以总结出一个标书完成清单。该清单需要罗列一份标书所需要包含具体内容,以及完成各项内容详细步骤。同时,可以按模块整理标书可复用部分,后续只要微调。如此一来,往后写标书时就可以参考这份清单,按步就班制作标书。

一旦步骤列清楚,知道预计用时有多长,哪些部分简单,哪些部分复杂,哪些可以复用,哪些只要微调,就可以有充分心理准备,针对性解决。甚至,该员工还可以把整个标书任务,根据清单进行划分,用类似甘特图之类工具,编排若干个人同时协作,就更容易缩短任务完成时间。

任务难不可怕,缺技能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拆解任务,对症下药,就不会过份焦虑一旦能够从容应对,缺少技能型拖延就容易规避。

3、应对完美主义型拖延。

所谓完美主义是指,在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一种力求完美倾向,是一把双刃剑。从负面影响来看,完美主义认为,成败决定着一个人本身价值。因此,他们把每一次表现,都看成是对能力一个定论性衡量,从而产生害怕失败心理。

因为害怕失败,便会缺少动力和激情,去尝试之前没有做过事情。甚至,拖延这个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将他们从可能发生失败中保护起来的庇护伞。这就是一种自我妨碍

应对方案是:运用5分钟策略

运用5分钟策略前,你先选出一件要做的正事;然后把所有干扰项,都关掉5分钟。干扰项包括经常让你做事分心事物,例如手机、邮箱等。

接着,在没有任何干扰状态下,坚持做5分钟正事;5分钟过后,如果你无法坚持下来,那么就可以选择放弃,或者是做其他事情。

但事实证明,当你坚持5分钟后,你便发现你拥有做事情状态,因而你会持续进行下去直至完成。

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只要有必要条件就可以即刻行动,不需要等到所有条件都满足。

原因在于,一是很难有所有条件都满足时候,二是等到满足所有条件,往往会错过最好时机

越拖延,心理负担越重;不考虑太多,先做起来,只需要5分钟,你的思路就会专注到任务本身,然后根据这种工作惯性去做,拖延问题就能够缓解。

4、应对非理性思维型拖延。

人类从原始动物演化而来,天性中就有寻求舒适本能。它使我们倾向于,那些便捷或者能给我们带来愉悦事情。

如果大脑中理性部分,没有对非理性思维进行适当干预控制,而是放纵这种本能,就很容易带来拖延。

应对方案是:设立奖惩机制激活理性思维

激活大脑中理性思维,我们可以培养纪律机制,即建立一套奖惩机制。成功就奖励自己,失败则进行惩罚。

例如,想让一个完全非理性小孩遵守学校规则,这也许是件难以办到的事。但如果你提供一个奖励方案:“他今天如果可以好好上学,那么周末就可以郊游。”如此一来,相信他完成事情概率,就会显著提高。

塞缪尔·约翰逊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通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心灵之中。”

面对拖延继续拖延,这种无力感,日积月累,最后会把人压垮。我们只有行动起来,提高执行力,对症下药,分而治之,才能克服这个人性弱点。

以上是4种常见导致拖延原因,没有穷举,读友们可以举一反三。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注意两面看。

同样是推迟一段时间,负面是拖延,但正面可能是策略性延迟悬置判断,让子弹飞一会,三思而后行。

后置思考:

①四种类型拖延,哪些在你身上出现频度较高?为什么?

②你做哪些事情几乎没有拖延?对应对拖延有哪些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