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第45篇:读文有思∣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路应有根本性转变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路应有根本性转变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4年第1期全文转载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倩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理论版)2023年第8-9期的论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考试命题变革趋势:教师理解的视角》。这是一篇从理论层面研究语文考试命题变革的论文,也是我平时关注较多的话题。读完之后,收获颇多。

作者阐述的切入点是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本次修订的重点是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整体性,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在落实核心素养与培养目标过程中的杠杆作用。这也是全文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即“只有教师充分理解考试理念、内容与形式的变革,并将其与真实教学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建立起合理关联,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导向作用’”。为此,作者从评价内容、评价任务、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展开了分析。

首先是评价内容方面,实现“学科知识与技能”向“学科学习经验”的转变。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试卷的组织形态上。多数省市的中考题,是按照“积累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来结构的,这种结构方式强调的是“以学科为中心”,评价内容是从现有课程内容体系中筛选关键知识与技能,评价重点自然也是学生对这些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其特点是确定性和封闭性,较少关注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个性化的深度加工。但如果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评价内容的侧重点就会有变化。例如整本书阅读测评的重心将不再是名著的主要内容、关键人物、重要情节、主题思想、情感意蕴等,而是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成果,即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与策略,获得了哪些富有价值的启示,以及如何将这些阅读成果结构化。作者认为,教师要从“学科实践”切入,让学生真实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涉及到《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的节选片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核心的单元学习大任务,开展“我陪你读书”读书交流会,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单元内的一部小说,介绍阅读这部小说的方法和策略,并从艺术创作、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呈现专题研究的成果与发现。当然,这不是说学科知识与能力不重要,而是说不能单一地考查这些内容。

其次是评价任务,实现从“彼此分离”到“系统关联”的转变。过去的考试,讲究的是评价任务之间的“绝对独立”,即为了确保测量的有效性,试题与试题之间不可存在相互提示的关系,作答某一试题时,其他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不可作为解答试题的辅助性信息。这种考查方式的重心自然是“知识点”,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有的省市尝试改变评价任务彼此分离的松散结构,开始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具体的任务。作者举了2022年北京卷的基础与运用模块的题目,即围绕“参加国家植物园研学活动后,检查与修改研学日志”这一任务,分别设计错别字检查、语病修改、增补内容等题目,而研学日志包含了国家植物园概述、有特点的植物、植物多样性等内容。在作者看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任务应呈现为既“独立”又“依存”的状态。所谓“独立”,指的是每一个任务都清晰地指向一个目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局部实践过程;所谓“依存”,指的是任务与任务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前一个任务的完成将在后一个任务的实践中发挥特定作用。

这一命题特点,体现在教学应对方面,就是教师要改变“碎问碎答”式的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提炼核心学习问题的方式结构课堂,“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或研究价值,即需要学生 经历相对复杂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运用相关学习方法、学习资料,协同教师与学习同伴,获得有意义的发现与结论”。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再进行具体学习活动和学习环节的设计。例如围绕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鉴赏板块,学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诗歌的'关键意象’切入,实现对诗歌的深度理解与鉴赏”,围绕该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赏析诗歌,梳理意象”“品读诗集,探究意象”“反思总结,自由创作”等学习任务。

最后是评分标准,实现从“量化赋分”到“质性分类”的转变。一般的评分标准包括了评分等级、等级表述、典型样例三个部分,而“对评分标准的准确解读是理解核心素养取向考试变革理念的关键”。在作者看来,评分标准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和内在结构两个方面。前者要求从“价值判断”转变为“编码分类”,即不再以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为依据,判定学生的表现及完成度,而是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与结果的差异性和合理性;后者要求从“单一”转变为“综合”,即综合多个维度对学生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系统刻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取向要求教师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学习完这篇论文后,我的收获与感悟主要有两点:一是要从评价理论角度进行试题分析。我目前对中考试题的分析,不再局限于“答题应对”的思路,而尝试从命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优点是能够超越复习备考的惯常思维,初步具备了命题的眼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运用教育评价理论进行试题分析。例如对于命题趋势的变化,要能够从评价的高度做出解释。本文提供的“评价内容”“评价任务”“评价标准”的分析框架,对我进行试题分析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如何看到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三个转变。不论是“学科学习经验”得评价内容还是“系统关联”的评价任务,抑或是“质性分类”的评分标准,我认为都是教育评价改革的趋势。但这种转变应该是循序渐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本性变革,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者提及的评价变革的内容,例如评价任务的“彼此分离”与“系统关联”,也不应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