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辉|大小冯君似古人

 新用户21671hit 2024-05-24 发布于山东

好!
画得好!
画得真好!
哎呀,这笔墨,这气韵,这些竹子是活的呀……
在青州博物馆,当我第一次面对冯起震画的一幅墨竹图时,内心不由得深深感叹。
估计四百年前的壬戌之春,大画家董其昌打开冯起震的那幅竹石画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冯起震,字青方,又字省予,号稷下门生,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明末画家。他擅长画,其笔墨挥洒,自成-格,或娟秀疏况,或狂放不羁 人称“冯竹”。

162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大画家董其昌来到了广陵(扬州附近)。
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启用公元纪年,当时是明朝天启二年,论干支为“壬戌”,这是明熹宗朱由校刚刚继位的第二年,他的年号是天启。大明王朝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称帝以来,此时已经度过了254个年头,此后,再过五年,明熹宗朱由校将因为一次落水后服用“仙丹”而死,终年23岁。然后,他的弟弟朱由检将成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再过17年,33岁的崇祯皇帝将在景山的一棵树下自缢而死,终结一个赫赫扬扬地延续了277年的王朝。
这是大明王朝的末期,是历史大变局之前最后二十年。但是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日子还是平静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生活中还有琴棋书画。日子还是一样的日子,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个体,就像大河中的一滴水,没有人能够感知水流的去向。
董其昌这一年67岁,作为画家,他已经名满天下,是当时画坛的领军人物。
不仅如此,他在官场混得也不错。那年,董其昌担任大明王朝的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他手头上有一桩公务——修撰《神宗实录》,经常奉命去各地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估计就是在这一次的出差途中,董其昌乘船经过扬州时,一位叫房可壮的官员前来拜访。房可壮是青州人,万历年间中进士,时任南直隶巡按御史,巡查两淮盐政,衙署就设在扬州。房可壮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喜欢结交海内名流,因仰慕董其昌的名气,又知道他是大画家,那天,房可壮拿出一幅画请董其昌过目,并请董其昌在画上题字。
董其昌与房可壮缓缓打开这幅画,是一幅竹石图,画得是雨竹。在画的左侧钤印 “海岱中人”“冯起震竹” ,在画的右下方钤印 “冯 可宾石”。房可壮说:这是我的同乡冯起震先生的画,他是画竹高手,画上的石头是他的儿子冯可宾画的,是父子两人合作的作品。
董其昌早就听说过冯起震的名字,这次仔细端详这幅画,不由得赞叹其笔法高妙,境界不凡。他想起了很多历史上的书画高手,如宋代画家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两人都擅长画山水,合称“二米”。还有元初的画家李衎,又称“李蓟丘”,晚年定居扬州,擅画墨竹,与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还有创立“湖州竹派”的宋代大画家文同和他的表弟苏轼。冯家父子的画颇有那些大师先贤的风采。他说,文同与苏轼之后,画竹石最得最好的人,应该就是青州的冯氏父子了吧!
董其昌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诗:
一派湖州画里诗,娟娟疏筱两三枝。朝来邗水帆前雨,正是龙孙长箨时。
并记录了事情的原委:“壬戌春,予北行过广陵,时房侍御巡方至,视 予竹枝一卷,嘱余题此绝句。知有青方居士擅长墨君法,不知其长公祯卿妙得家传,如米南宫父子也。顷韩太史以墨刻见贻,乃青方与祯卿使君所合作者。更得扇头石供,气韵萧闲,用墨清润,绝类李蓟丘父子。文苏之后,竹石一派,数东海矣。”
这首诗后来被收录于清康熙《御批历代题画诗》,名为《广陵舟次题房侍御画竹》。

据考证,冯起震是青州城北高柳村人。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说:“海岱惟青州”。自古以来,青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据《益都县图志》记载,冯起震为元代益都府尹、兵马都总管冯彰的后裔。他年少聪慧,长大后又遍读经史,博学多才。所谓“少负异资,淹贯经史,为诸生试,辄冠其曹”。
按说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资质,又是擅长读书的人,冯起震的人生应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参加科举考试,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然后做一个官员,像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追求得一样。
但是很奇怪,冯起震他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一直隐居乡里,“不图仕进”,以教书为业,以画画为生。冯起震的这种人生选择,别说在明朝,就是放到现在,在很多热衷于考公考编的山东人眼里,也是不太好理解的。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不走寻常路。冯起震生于1553年,死于1644年,一口气活了九十多岁,历经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个皇帝,一直活到明朝灭亡那一年。他生了四个儿子,分别为冯可依、冯可立、冯可宾、冯可宗。其中三子冯可宾曾经做过湖州司理、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四子冯可宗做过南明锦衣卫都督
据地方文献记载:冯起震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他沉迷于书画,教书画画之余,出则游山玩水,尽得林泉之欢;归则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一直到八十多岁的时候,依然“神明不衰”,创作了不少流传于后世的作品。
明清时代的青州画坛,有所谓 “冯竹冀雁王葡萄”之说,号称画坛“三绝”。“冯竹”即冯起震画的墨竹;“冀雁”是清初冀旭画的芦雁,“王葡萄”是指清代王曰叟画的葡萄,“三绝”之中,冯起震又超出其他二人,被誉为“三绝”之首。
冯起震在当时的青州名气很大。凡是到当地为官的人,都以能登门拜谒冯起震、一瞻其风采为幸。他与很多以山左文士都有交往, 其中不乏诗人、书画家、鉴藏家。清代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记录冯起震的画:“其老笔挥洒,气象荫森,具风雨离披之状。挺秀者,新篁解箨,清润有骨,皆可宝贵。”
冯起震的作品流传颇广。据文物出版社 2001年出版的段书安编著《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索引》,冯起震的画作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如故宫博物院藏有《竹》和《墨竹》等多幅,广东省博物馆藏有《湘江新雨图》和《淇园晴霁图》,浙江省博物馆藏有《竹石图轴》与《风竹图轴》,另有《竹石图轴》被重庆市博物馆收藏,《风竹图轴》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风竹图》为首都博物馆收藏等等。当然,收藏最多的,还是冯起震的故乡山东,山东省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和青州博物馆都有多幅冯起震的竹画精品,济南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也有收藏。

当代学者孙机先生曾写《中国墨竹》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5期,文中提到:冯起震与徐渭所生处的时代相当,两人一北一南,冯氏好隐逸,徐渭喜游历,徐渭的墨竹自能以简驭繁,竹干挺然潇洒,其为后来的郑板桥所宗法。冯起震所画的竹,最能生动传神,其所取得乃是竹于风雨中之动势。
孙机先生说:“有明三百年间,名家不胜枚举:宋克、吕端俊、归昌世、姚绶、周之冕、朱完、赵备、鲁得之、朱鹭、冯起震、杨所修等各擅其胜,但开创性的大师不多。就中如冯起震的墨竹,最为笔者所欣赏。他比夏昶更进一步,所绘迎风的竹枝,似乎每一片叶都因受到不同强度之气流的吹拂而摇晃抖动,仿佛听到从清冷、萧瑟到窸窣之不同的颤音。”
后世观画者,能从画中的竹枝竹叶能感受到风的清冷,是冯起震画境的高妙。难怪孙先生把他与徐渭并列比较。
冯起震的三儿子冯可宾在1622年考中进士,这一年,也是房可壮把他们父子两人的画拿给董其昌看的时间。由此可知,在此前后的时间段内,冯起震与冯可宾经常合作画画。
潍坊市博物馆藏有冯起震、冯可宾的竹石刻石十条屏。这 10 幅竹石图由画而刻,大部分刻于冯可宾任湖州司理时期。都是冯起震画竹,冯可宾画石,再雕刻上石。这十幅竹石图各不相同,尤以晴竹居多,而晴竹又有四季之分。然后,这些图分别由当时的10位名公巨卿分别题跋,他们分别是:朱国祯,浙江乌程人,万历十七年进士;陈继儒,华亭人,工诗善文,兼能绘事;邢侗,山东临邑人,善画,能诗文,工书 ;蒋-骢,浙江慈溪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官至山西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卿等;柴寅宾,河南长垣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曾任河南布政使;李日华,江苏吴县人,散曲家; 蒋如奇,江苏宜兴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黄汝亨,钱塘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张延登,万历二十年进士,山东邹平人。其中,董其昌的题跋再次出现,也最为人称道。他称赞冯氏父子的画:“文与可后数百年所仅见”。
从李日华的题跋中,我们可以大略知道这些刻石的来历:“北海冯青方先生墨竹妙天下。迩岁,长公祯卿使君携以入召,勒之司李署中,又自作石,承其趺观者谓两妙一合。”
在最后一方石刻下方,刻有:“明崇祯二年己巳仲秋,北海冯起震辑父子竹石,诸公评品十幅,成屏刻石备览”的题刻。明崇祯二年为公元1629年,这些画并非一时之作,从开始画到雕刻上石,历时多年。
时光如流水。在冯起震生活的九十多间年,他经历了六个皇帝,一个又一个的皇帝登基,一个又一个的皇帝死去,只有他还活着,画着。后来,大明王朝也死了,和冯起震死在同一年。只有冯起震画的那些竹子还活着,永远不死。
值得一提的是,冯起震的儿子冯可宾在清军入关后,退隐乡里,没在出来做官。他早年在湖州为官时,曾编辑《广百川学海》丛书,其中一篇《岕茶笺》至今流传甚广,被懂茶的人们奉为经典。这篇《岕茶笺》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则。后人评价:“虽篇幅无多,而言皆居要。”
又过了一百多年,在清朝乾隆年间,被称为“宰相刘罗锅”的刘墉在友人处看到冯起震父子的《竹石图》摹本,不由生出倾慕之情,刘墉是山东诸城人,与冯起震的家乡青州相隔不远,也算是老乡。他专门为此写了四首诗:
东国人文有故家,
流传绘事亦清华。
写来竹石闲情好,
忍取弓裘世业赊。

高节虚心不受尘,
云根山骨更嶙峋。
家风并向图中见,
大小冯君似古人。

妙迹真宜水月传,
兴怀题咏继前贤。
一亭更著修廊接,
好句从兹次第编。

珂里悬车七十强,
恩筵新预赐霞觞。
竹筠石介为君寿,
绿野风清奕叶光。
绿野风清,竹子的高风亮节,冯氏父子淡泊宁静的君子之风,绵延百年,长存于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