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讨厌一个人的真正原因,90%的人都未从意识到!

 听故事思人生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想必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或职场中,都遇到过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人的反应可能是对对方感到厌恶,或者与其争执,甚至翻

请看下面故事:

李明和张浩(人物均为化名)是同事。李明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讨厌一个人,那就是坐在他对面的张浩。张浩的自大和轻视让李明每次看到他都会感到一阵无名火起。今天,这种讨厌达到了顶点,因为张浩在团队会议上公然否定了李明的提案。 

李明的提案被投影在大屏幕上,而张浩站起身,用一种几乎嘲讽的语气说:“李明,你这个方案太陈旧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不是重复过去。” 

李明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紧握着手中的笔,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怒火:“张浩,我的方案是基于市场数据和客户需求的,它有实际的依据。” 

张浩不屑一顾地笑了笑,他的态度更加激怒了李明。 

李明感到自己的尊严被践踏,他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你总是这样,不给别人机会,不给别人尊重。” 

张浩似乎并不在意李明的感受,他冷冷回应:“在职场上,实力说话,不是情绪。” 

李明的内心充满了厌恶和挫败,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团队。他讨厌张浩的高傲,讨厌他的自以为是,更讨厌自己无法反驳的无力感。

上面的故事中反映出了,在职场中,生活中,我们面对观点不一致的人容易产生讨厌的情绪。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讨厌这些人呢?或许90%的人都未从意识到。

其可能源于以下几种心理机制:

1.潜意识的判断机制

李明对张浩的讨厌可能源自于潜意识中的判断。例如,张浩的某些行为或特征可能触发了李明潜意识中的某些记忆或经验,导致他自动地对张浩产生了负面反应。这种潜意识的判断可能与李明过去的经历有关,例如,他可能在过去遭遇过类似张浩这样自大的人,从而形成了一种对这种行为的自动反感。 

心理学认为,潜意识的判断机制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特定事件,可能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他对他人的看法。 

2.自我保护机制

有人说:厌恶是一种避免潜在威胁的本能反应,它帮助我们规避可能对我们生命构成威胁的事物。

李明对张浩的讨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李明感到张浩的存在给他带来了不确定性,张浩的自大和轻视让李明感到自己的职位和尊严受到了威胁。在团队会议上,当张浩公然否定了李明的提案,李明的控制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种失控感让他感到不安全,应激反应随之产生。张浩的行为在李明看来是对他职业生涯稳定性的威胁,因此,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 

这种排斥感,或者说讨厌李明潜意识中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它试图通过排斥那些给他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人,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3.内心的投射

李明对张浩的讨厌,可能源自他内心深处的投射机制。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常在不自觉中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例如,李明可能自己内心深处有着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批评的敏感,但他不愿意承认这些脆弱之处。当张浩以自大和轻视的态度否定他的提案时,李明看到的不仅是张浩的行为,更是自己不愿面对的不安和自我怀疑的反映。

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虚假共识效应。1977年,三位心理学家开展了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人们对“大众认知”的看法。实验结果显示,在评估不确定性事件时,人们倾向于认为“大家都有相同的看法”。

李明的情况正是如此。他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不安和恐惧投射到了张浩身上,将张浩视为自己不愿面对的那部分自我。因此,他对张浩的讨厌,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某些特质的反感。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别人,同时也能看到自己。如果我们讨厌别人身上的某些特征,那么很可能这些特征也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


那么,该如何与讨厌的人相处呢?

1. 保持尊重和礼貌

在社交互动中保持尊重和礼貌是维护和谐关系的基础。这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即使在与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时也是如此。

即使某人的言行让你感到不悦,你仍然可以在交流时使用“请”和“谢谢”等礼貌用语,避免使用贬损或攻击性的语言。

2. 寻找共同点

人们倾向于寻求正向的社交交换。找到共同点可以增加与对方互动的积极体验,从而改善关系。尝试发现与对方的共同兴趣或目标,比如工作项目的成功或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互动。

3. 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个人健康和人际关系都至关重要。通过控制情绪反应,我们可以更加冷静和理性地处理与不喜欢的人的互动。当遇到挑衅或不愉快的交流时,先深呼吸,冷静下来,不要立即做出情绪化的回应。

作者介绍:

医学硕士研究生,从医十余年。曾是一位在生活、职场中迷茫、焦虑的二孩妈妈。从2023年1月开始自学心理学,并向内探索,一点一滴地寻回自我。因为淋过雨,愿意为大家撑把伞。通过分享故事,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旨在促进自我成长,同时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找到前行的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