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分享】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阶段、路径与制度研究

 晕呱了 2024-05-24 发布于四川

图片

     编者按:本文于2023年8月5日发表在《管理世界》,第一作者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朱竑教授。原文链接: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欠发达 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的阶段、路径与制度研究




本文亮点


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阶段、路径和制度研究,不仅从理论上高度概括并揭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运行机制和原理,丰富了有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两山”转化的探讨,而且对区域地理品牌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拓展,揭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地方品牌之间的互馈作用。



摘要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两山”转化,这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方式。现有研究未能较好阐释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条件下增值式转化的综合路径及其突破现实障碍的 实现机制,本文认为“两山”转化的经济学实质是生态环境正外部性在经济利益维度上的内部化,在市场条件 下欠发达地区大多只能以特色产业来实现这种内部化,并以云南省丽江市欠发达地区乡村的特色农业实践为 典型案例分析了这个过程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指出了制度体系与市场惯性共同作用于生态产品与地方品牌 之间的互馈关系,促进了落后地区的产业升级,但特色产业的现代化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低带来了转化中的阶 段性和波动性,这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消除市场失灵。



研究方法

1.案例选择

在我国发展新常态下,作为全国乡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但生物多样性价值最高的云南省,被中央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排 头兵”的使命,因此本文的案例选择是云南欠发达地区乡村——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S 村的玛伽种植,能够较好地评价、剖析中国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

2.数据收集

2.1半结构化访谈

研究团队依据受访者玛咖种植的经历、参与玛咖贸易的类型和经验的差异,制定了多元化的访谈提纲和策略,对云南昆明、丽江市区与 S 村中不同的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表 1)。

表1 访谈信息表

图片

2.2参与式观察
研究团队每一次的调研,均会选择市区的玛咖贩售空间,以及村民的家空间、村落公共空间、农田等不同类型 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空间,观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包括村民家庭成员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外来劳工之 间、村民与外来商贩之间、村民与G企业之间以及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此外,也包括不同主体与乡村土地及玛 咖种植之间的互动,对典型互动方式以田野调查笔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典型场景进行了拍摄。

2.3文本搜集

研究团队首首先收集了各类玛咖产品的宣传手册、宣传报道文件等企业经营相关资料;最后,还在 S 村收集了玛咖种植合同、 收购合同、包地合同等农民玛咖种植与管理文档资料。此外,研究团队还在当地购买、收集了相关城市历史文 化以及玛咖相关的图书资料。同时还走访了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和档案馆,对网络中与云南玛咖相关的信息 与新闻报道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尽可能全面地理解玛咖种植的兴衰演变与S村的发展历程(表2)。

表2 本文采取的文本证据来源统计

图片

3.数据分析

本文采取结构化分析数据的方式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首先,通过开放式编码对数据资料进行贴标签,构造一阶概念例如,根据“我们这里就是最穷最可怜了,地里就只能种点洋芋”,得到“耕地价值认知偏差”的一阶概念。以此类推,得出诸如“村民身份认同缺失”、“适种作物价值低”、“资本下乡”与“政府扶持”等 一系列一阶概念。随后对一阶概念进行下一步抽象化后形成二阶主题。例如,将“产品缺乏营销”、“产业无长 远计划”以及“个人经济利益至上”归纳为“产品内涵的片面认知”,将“市场整顿”与“环境状况管治”归纳为“适度行政干预”。最后将一阶概念及二阶主题与原始资料中的关键事件及时间节点进行反复比对,根据事件发 展阶段与顺序厘清二阶主题之间的边界,并将核心概念进行维度聚合,以此反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面 临的障碍及其突破障碍的策略。由此形成由一阶概念、二阶主题和聚合维度组成的数据结构(图1),并通过 文献比对、与关键访谈对象和专家讨论等方式不断修正调整,直至形成稳健的关联逻辑。

图片

图1 数据分析结构




S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阶段性过程

1.价值实现低层化向粗放化转变(2002-2012年)

在这一阶段,S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障碍是自然资源条件限制与农业生产能力限制。突破障碍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地方企业对于新兴适种作物的探索,以及地方政府围绕新兴作物积极开展的大面积推广和产业链打造。在产业扶贫计划下,企业与村民的合作模式构建了玛咖作为物质产品类型的生态产品转化增值的路径,使当地的玛咖产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供求关系,较好地将高寒山区的资源环境劣势转化为适种产品品质的优势,使得山区生态环境的价值能够在市场上稳定地、增值地变现。这样的路径在交通不便、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同时人力资源组织程度不高的S村中创造性地形成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使得玛咖产品的转化机制基本可以内驱地实现。

2.价值实现粗放化向波动化转变(2012-2016年)
此阶段,S 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障碍是玛咖作为扶贫产业本身的局限性、市场对于玛咖产品的片面认知以及玛咖种植面积盲目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产品市场价值的大幅下降,从而使其承载的将生态环境正外部性内部化的功能明显被削弱。S村玛咖的试种成功,给予了高寒山区乡村前所未有的致富机会,玛咖开始被作为地方政府扶持发展的重点对象,也令外界认识到了玛咖作为生态产品快速实现价值变现的可能。
3.价值实现波动化向稳定化转变(2016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S 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障碍是生态资本转化率较低以及外部力量依赖性较强。而突破这些约束的驱动力则主要来自围绕云南区域品牌所建立的市场导向、多元化产业体系以及内生性环保要 求。在地方产业政策与制度保障建立之时,玛咖的供求关系已经失衡,整个玛咖产业逐渐走向衰落。虽然,玛咖产业没有带动市场条件下高寒山区乡村生态产品实现可持续价值转化,但是通过玛咖种植,S村成功地融入 到了消费者对于云南整体地理想象所建立的区域品牌认同之中。围绕着云南省针对云南区域品牌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受过科技种植教育和市场波动洗礼的当地村民能够在广泛的中药材与养生食品体系中选择下一轮更受欢迎的、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作物作为特色产品实现持续发展。除了可供价值转化的物质产品类型增多,地方可供价值转化的生态产品还拓展出新的文化服务与调节服务产品形式,从而建立了驱动地方发展的 生态价值产品圈。




S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逻辑

1.制度过程和制度逻辑

对于相关政策的梳理可知(图2),S 村的生态产品开发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同的阶段突破了不同的障碍。这些障碍的突破得益于不同层级行政权力机构的政策配合和制度设计。

图片

图2 S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演进过程
2.主体互动与价值实现
S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反映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方式的巨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推动着国家、市场与本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制度阶段化的转变,不仅可以从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的角度明晰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环境保护与贫困减缓的互动逻辑,也能明晰行政主体、市场主体与本土乡村社区等多元行动者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图3)。

图片

图3 S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逻辑




研究结论

本文以云南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剖析了中国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解析了在不同阶段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进行了其如如何突破各种限制因素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创新探索。

从案例而言,在制度和市场双重作用下,S村生态环境 3 个维度的正外部性内化过程和价 值增值与变现过程愈发朝向完整性和高效性发展。同时,还实现了生态产品向产品品牌的外溢效应,带来了 价值实现的二次增值和变现。综合来看,这一价值实现过程可以提炼为如下路径(图4)。

图片

图4 基于中国本土案例的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从路径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包括“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内化为生态型产品”以及“生态型产品 转化为消费型产品并在交换过程中产生实际性收益”两个阶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重要中介。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求要有效处理人文风土要素和保护发展之间的关系。该路径还表明,地方绿色发展转型还与地方品牌的良性互动有关。

本期编辑|程文杰

 责任编辑|张林波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