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与孔子 《道德经》与《论语》的比较

 如水138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2017年6月底从青岛回来的时候,将进入65周岁。站在阳台上,面对遗爱湖湿地公园,望着湖面上的蓝天白云,清波碧水,虹桥绿岛,就不想再离开黄冈出去工作了。决定真正地退休,临湖看风云,书酒伴余生。

我选择走路作为健身的方式,是因为自由,不需要别人配合和受别人约束,又不受器材和场地的限制,又不用争强好胜或与别人比水平高低,越是简单越容易坚持。

我选择读书作为今后的生活方式,也是因为自由,不受别人的约束和限制,不会与别人发生名利和性格上的冲突。特别是思想自由,不需要迁就和符合哪个人的思想和意志。淡泊宁静,无欲无求,这又适合老年人的养身之道。

读书能带来愉快和收获,还是因为,读书会读出新的思想。即使是同一本书,每重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思想和看法,甚至读第二遍的收获比第一遍的收获大。

例如,我读了《老子传》再读《道德经》,读了《孔子传》再读《论语》。由于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知道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思想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我把老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比较——

《道德经》里老子讲的是哲学,人们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自然规律),老子教人们要顺其自然,尊重和服从自然规律。在《道德经》里,“大道被尊崇,大德被器重,不是听谁的命令,而是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就是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或“无为而无不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

《道德经》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辩证法最经典的著作,为中国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论语》中孔子讲的是政治,人们的行为要符合周礼,即克己复礼。孔子教育学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里,子路问孔子:“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孔子认为,明知有些事不可为,为了仁义礼而为之。如“杀身成仁”。

老子讲学的主要内容,是平等待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扶危济困,不能持强凌弱,老子讲“爱人”是教人如何行善和做个好人。老子认为最好的政治和官府应该是无为,不要折腾老百姓,让老百姓修养生息,就是最好的作为。

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维护和恪守周朝的等级秩序,君臣父子不可越礼,孔子讲“仁者爱人”是教人如何施政和做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不是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提出不患寡患不均。孔子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当官的人。这也是后来中国形成“官本位”体制的历史原因。

1939年4月24日,毛泽东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讲话时说:孔子虽然也是圣人,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耕地。指出:“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也不少,'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可谓盛矣。但是他的学生比起延安来就少得多,而且不喜欢什么生产运动。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他就说:'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如何种菜,他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中国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

老子理想的人格是圣人,上善若水,润万物而不争功。也是他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哲学思想的体现。

孔子理想的人格是君子,循规蹈矩不越礼,君子庄重有威严,受百姓尊敬和爱戴。论语里,君子有四种道德:“自己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

中国古代的皇帝称为“天子”,即天之子代替天统治天下之事。孔子思想中的君子是君(皇帝)之子,帮助君统治百姓,也叫做牧民。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思想,君子和小人不是以道德行为的善恶来划分,而是以社会阶层来划分。君子属于统治者,即官僚阶层,又叫做劳心者;小人属于被统治者,即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又叫做劳力者。

统治者之中又只有忠君之士才称得上是君子,欺君罔上者就不是君子,而是逆臣,但不是小人。由于臣是相对于君而言,忠君之臣不是忠国之士,因为国不是一家一姓之国,而是天下人之国。这也是后来法家人物慎到说“忠臣误国”的原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社会阶层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层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进入上层社会,例如流氓乞丐朱元璋也能成为君,没落贵族改朝换代后也成为民。后来君子和小人逐渐以道德行为来区分,人们把真诚、善良、美德者称为君子;把伪诈、恶毒、行为丑陋之人称为小人。那是孔子以后的事。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认为这样或许可以避免战争和杀戮。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大周朝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维护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所以中国历代王朝,从汉武帝到蒋介石,都尊孔子为先师、圣人。希望他们统治下的臣与民都接受孔子的思想。

不过,当一种社会势力在夺取国家政权的革命时期,是不需要孔子的学说。在春秋争霸时期,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各国君主都对他敬而远之。

对《论语·泰伯篇》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毛泽东是彻底否定的。《北京日报》1977年9月25日的一篇文章记述道:1975年春,毛泽东的保健大夫请来北京著名的中医和西医的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泽东会诊眼病。毛泽东望着他反复地念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毛泽东问他,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唐大夫笑着点点头。毛泽东又接着说,你可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做,而要按鲁迅讲的“由之”去做。毛泽东当即吟咏起鲁迅的《悼杨铨》这首诗:“岂有豪情似归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论语·为政篇》记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延安时,毛泽东说:“孔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即使到七十岁相信一定也还是会逾矩的。”这里对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怀疑态度。后来,毛泽东直截了当地批判道:“经验是永远学不足的。”“青年要犯错误,老年就不犯错误呀?孔夫子说,他七十岁干什么都合乎客观规律了,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以孔子思想为中心”,“于孔老爹,仍不敢说出半个'非’字”是不行的。“像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讲现在的时代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时代。他指出:“我们中国有了共产党,总比孔夫子高明一点吧”。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写了《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中有这两句:“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