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先治“鳃”,一点也不错!水温越高“烂鳃”越多,处理也要分清病因

 水产养殖大事件 2024-05-24 发布于山东

在鱼的疾病中,烂鳃病最为多见,几乎在所有养殖品种且不同规格的鱼均可发病。主要流行季节为4-11月,其中6-9月为发病高峰期,水温越高越容易爆发。常言道“治病先治鳃”,可见鱼鳃是既脆弱又重要的器官。

两种最主要的“烂鳃”原因

1、细菌性“烂鳃”

细菌性引起的烂鳃,常发于4-10月,多在鳃盖"开天窗",即鳃盖内表皮被腐蚀,形成半透明的小窗,且鳃丝多见黄白色或暗红色。严重的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成块的污物和泥土粘连,鳃丝被侵蚀成柱状。常见引发细菌性烂鳃的有:嗜水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黄色粘液球菌等;

2、寄生虫“烂鳃”

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常发于6-9月高温阶段。病鱼鳃盖表面无损伤、不充血,且鳃丝多呈现淡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鳃瓣淤血,多粘液,鳃丝尖端往往腐烂成半月形。见引发寄生虫烂鳃的有:车轮虫、指环虫、杯体虫、粘饱子虫、鳃隐鞭虫、中华鳋等。

两种烂鳃虽然病原不同,但是的发病部位均是鱼鳃,鳃丝均出现损伤、水肿等症状。鱼的表现相同点在于:吃食量明显下降,鱼体消瘦,多漂浮在水面或无规律地游动,出现“假浮头”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生理性缺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及时打样观察,进行镜检是非常有必要的。

烂鳃病难治疗的主要原因

1、鱼鳃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氧气交换的唯一渠道,一旦出现烂鳃,鱼类呼吸受阻,造成鱼体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同时并发其他鱼病;

2、鱼鳃的鳃丝充满血管,非常脆弱,且直接与水进行气体交换,一旦水质恶化,氨氮、亚盐、pH过高都可以引起烂鳃。

综上可知,治疗烂鳃病绝不是单一的“头痛医头”,更应该考虑寄生虫与细菌并发、水质恶化等问题。

烂鳃病治疗建议

因鳃部直接与水接触,存在特殊性,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烂鳃病,都建议先以水质改善为主,多使用菌制剂调水,在进水口用口袋装上生石灰(氨氮、pH高禁用),浸泡在小池子里,可起到消毒作用。另因鳃丝受损导致呼吸不畅,建议消炎和清洗鳃丝为主,寄生虫与细菌大多同时滋生,应虫菌双杀为宜。

烂鳃的发病原因多样,最好了解具体养殖情况,有针对性治疗,效果更好。如有养殖问题,可联系下方微信交流防治方案。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