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呦呦与加来道雄:文本的理解和对读

 慢老师 2024-05-24 发布于上海

必修下第三单元,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放在一课中。按照大单元或者群文阅读的要求,两篇文章应该形成一种“对读”的关系。然而这两篇文章,要结合起来理解,是不太容易的。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要理解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篇文章。加来道雄写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关于鲤鱼池塘的故事,另一件事情,是自己制造电子加速器的事情。为什么要写这两件事情呢?

加来道雄是理论物理学家,弦理论的开创者,而由于弦理论,揭示了可能的高维世界的存在,同时加来道雄致力于向大众解释理论物理,是高产的科普作家。所以加来道雄写的这两件事情,鲤鱼池塘是讲高维世界的,而且是用一种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讲述,符合他科普作家的身份,也符合他高维世界研究者的身份。而制造电子加速器的事情,是他进入弦理论的入门一战,从此进入了微观物理世界的研究。

所谓“理论物理学家”,一是“理论物理”,一是“物理学家”。进行“理论物理”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思维实验,是靠脑子想出来的,鲤鱼池塘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实验。作为“物理学家”,离不开实验,没有实验,所有的理论不过是空想。(想到此处,为吴建雄喊冤。)如果只有理论而没有实验,可能就是一个哲学家;只会实验而没有理论,可能就是“工程师”。所以,加来道雄写的这两个故事,就是他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两个关键点。

那么,这和屠呦呦有什么关系呢?这两位科学家都做出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们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是不同的。

研究方向上看,屠呦呦是参加工作之后,被中医研究院任命领导抗疟药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命运齿轮的转动,将她定位在这个位置善个,并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寻找研究对象,她和我们很多人一样,是干一行,爱一行,然后做出了巨大贡献。加来道雄不一样,他是从小感兴趣,以后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惊叹于加来道雄小时候做实验能得到家人的支持,而不是在那边奋战题海。

研究基础上,两人却有着一些相似。屠呦呦是基于中国几千年的中医药实践和总结,从前人的方药中寻找到了青蒿。加来道雄是在爱因斯坦等理论物理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去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问题。没有前人的工作,也不可能成就加来道雄。

研究方法上,屠呦呦更偏重于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青蒿素的有效性;加来道雄是实验和理论相结合。

研究条件上,屠呦呦依托于中国幅员辽阔,也依托于国家行政命令,依托于团队。所以,她可以到海南进行临床试验,在四川找到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这些都不是她一个人的贡献,她的背后是团队、祖国。从加来道雄的文章里看不出他的研究团队,小时候动用家人的力量不过是小打小闹。但是加来道雄后来供职的纽约市立大学目前排名在美国也是一百开外的,完全不影响他做出杰出成就。

回到单元主题,探索与发现。我们也发现,伟大的成就,有的则是出于职责,有的是基于兴趣;有的有充沛的条件,有的条件却很简陋;但是共通之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的高中生,一会说没有兴趣,一会儿说没有条件,看看这些科学家,没有兴趣就创造兴趣,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不怨天,不尤人,都做了了不起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