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学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一中大语文 2023-10-08 发布于福建

科学探索:责任担当与想象兴趣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把握叙述侧重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层次,分析人物的精神。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本差异,养成正确科学观。

4.文化传承与启示: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叙述侧重点,分析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文本特色与差异。

教学课时:3课时(前两课时单编阅读,第三课时群文联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屠呦呦是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文章回顾了作者和她的团队多年执着探索,最终发现青蒿素的治疟作用并拯救成千上万患者的历程,展示了科学发现之不易、科学家的担当精神以及科学发现道路的艰辛。

(二)任务一:梳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内容,概括重要信息

【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采用边读边分析的形式,推动教学)

【明确】第一部分:引言——讲述获奖事由,强调中国传统医药学在发现提取青蒿素中的作用。(总)

第二部分:发现与研制历程(“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发现青蒿素,研制药物。(分)

第三部分:研究成果(“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论文发表;获国家发明奖;国际大会作报告;研究双氢青蒿素药物;成为国际一线药物。(分)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评价中医药学的贡献,表达“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的观点,呼应开头,强化主题。(总)

【提问】引言部分的第三段:哪些因素促进屠呦呦发现并提取青蒿素?(训练信息概括能力)

【明确】①热衷于中草药研究;②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奥秘;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了中国医药学的精髓。

【提问】“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一节运用铺垫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训练手法分析能力)

【明确】这一节旨在突出中医药在提取青蒿素的关键作用。为了达到突出的效果,采用了铺垫的叙述方法:首先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疟疾重新肆行,国家重视,团队临危受命;再用大量数据说明团队研究工作之艰辛,但收效甚微;然后说找到青蒿素,虽使研究工作出现转机,但仍进展甚微,用大量模糊语言体现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在这个“瓶颈”之期,《肘后备急方》给了团队极大启发,打开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三个感叹号的运用,表达作者的欣喜与激动,更突出了中医药的作用。所在,前面用大量的文字叙述背景与研究过程的起伏,目的为后文写《肘后备急方》作铺垫。

【提问】 “中医药的贡献”一节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部分是如何围绕这个句子展开的?(训练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明确】中心句: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然后,这绝不是中医药学智慧的唯一果实。

论证一: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举例:①中药砒霜;②中草药“千层塔”。

论证二:中医的复方用药治疗方式。

论证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生物力药理学,都受益于中医药学。

(三)任务二:分析屠呦呦及团队的科学精神

【提问】屠呦呦及团队在提取青蒿素和研制药物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明确】

① 面对疟疾重新肆行,接受任务,带领团队进行漫长而艰辛的研究工作——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② 查阅大量资料,收集药方之多,大量实验,却收效甚微;为找青蒿素,足迹遍布 “北方”和“四川”——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③ 和同事勇敢地做新药的试验者——为科学的献身精神。

④ 讲在1981年在世界疟疾化疗科学大会上,“我国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热烈反响”——强调团队,不突出自己。实事求是,谦虚严谨。

⑤ 继续研制双氢青蒿素药,并用于拯救全世界生命——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造福人类的担当精神。

⑥ 高度肯定中医药的贡献——对中医药学的推崇,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有弘扬中医药学的使命与责任。

【提问】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并一步一步影响全世界呢?(训练从整体上的多角度概括能力)

【明确】①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中提取物。

②大量地阅读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支撑。

③可贵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不畏艰辛、严谨精神、献身精神等。

④和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

⑤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 加来道雄,科学家,1947年生,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 ,超弦理论的专家 。著作《构想未来》、 《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均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

加来道雄在《不可思议的物理》书中的前言自曝如何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上高中的时候,我在妈妈的车库里装配了一台核粒子加速器,作为科学展览的参展作业。我去西屋公司收集了400磅废变压器钢。在圣诞节期间,我在高中的足球场上绕了22英里长的铜丝。最终,我制造出了一台功率230万电子伏的电子感应加速器,它需要消耗6千瓦电力(相当于我家房子输出的总功率),能产生相当于地球磁场2万倍的磁场,目标是能制造出威力足以产生反物质的γ射线。

我的科学展览项目使我进入了全国科学展,最后还使我梦想成真,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在那里,我最终得以追求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目标,并且追随我的偶像——爱因斯坦的脚步。

2.词语

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鸣:表示,以为。

撒手人寰(huán):指离开人间,即死亡。人寰:人间。

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

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畏葸(xǐ)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葸:害怕,畏惧。

(二)任务一:梳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内容,概括重要信息

【提问】分别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它同学听完概括相应段落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童年两件趣事对自己的影响。(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全文总纲)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叙述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或者概括为】

童年时期:遐想鲤鱼科学家的故事——贪婪地阅读历险故事

童年时期:听老师讲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研究未完成的理论

青年时期:建立实验室——产生比地磁场强两万倍的磁场

【提问】作者对鲤鱼世界有哪些遐想?请分析概括。

【明确】①鲤鱼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另一个外部世界(第4段)

② 鲤鱼们会鲤鱼“科学家”所提出的水外面还有一个世界的看法冷嘲热讽。(第5段)

③ 鲤鱼们会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懈。(第6段)

④ 鲤鱼“科学家”用“力”解释睡莲自己能够运动。(第7段)

⑤ 鲤鱼“科学家”离开水到空气中的神奇经历。(第8、9段)

【提问】第10-11段主要写什么?这两段与2-9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写我对高维世界的好奇与思考。

2-9段采用类比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对高维世界产生兴趣的原因。两者有相似之处:人类生活世界与鲤鱼的水塘一样,有空间的局限性;一般的人也与鲤鱼们相似,有认识的局限性,保守固执,拒绝承认有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都对自己的科学家提出的观点不理解,甚至鄙视。

【小结1】作者讲述自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告诉我们:是想象让自己走上了理论物理科学家的道路。

【提问】第二件事是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作者如何叙述这种强烈的向往之情?

【明确】按时间顺序。①八岁时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产生好奇;②接着,花很多时间阅读关于爱因斯坦及理论的每一本书;③ 不久,知道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内容(统一场论),但不能理解;④高中,大量阅读,理解了统一场论原理;⑤ 建原子对撞机(电子感应加速器)

(三)任务二:分析加来道雄完成自我教育的原因

【提问】从全文来看,加来道雄之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离不开他身上的哪些品质?

【明确】丰富的想象力,浓厚的兴趣,热爱阅读,刨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大胆实验的精神。

【提问】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所说的“教育历程”?

【明确】文章标题中的“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求学,更多的是所作者的自我教育,是一种自主观察、阅读和探索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三件事,都属于作者的“教育历程”:

①童年时期的两件趣事(由观察小池中的鲤鱼而想象水池中鲤鱼“科学家”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了想象力和对事物研究的兴趣;由对爱因斯坦的崇拜,激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发展到决心完成爱因斯坦未竟的事业);

②高中阶段,看了许多书后,建立实验室,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的情况和体验。

【小结2】作者讲述对爱因斯坦的着迷,从而使自己觉得“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总之,本文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基础因素,还要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否则,一味空想,而不做基础工作,是不可能达到真理彼岸的。

第三课时

(一)教学导入:

两篇文章都属于实用文,一篇直接记述了作者在科学探索中的经历,另一篇记述了自己成长为科学家的历程。请从三个方面比较两文的不同。

(二)任务一:从选材(内容与主旨)的角度,比较两文的不同

【明确】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介绍科学发现成果、叙述科学研究过程。在对事实的陈述中,洋溢着科学家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侧重强调中医药学的贡献:整篇文章从标题到中间的叙述再到结尾,不管是直接的叙述还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议论,作者始终不忘彰显中医药学的贡献。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的“教育历程”,并不涉及其他成长的经验;

在局部上,作者成长过程中肯定还有很多困惑,有丰富的阅读和思考,这些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其中想必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使得文章叙述不蔓不枝,重点突出。

(三)任务二:从行文结构的角度,分析两文的不同

【明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演讲稿。总分总结构,从获奖感言开始,简单介绍个人的经历,提出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突出主题;进而按时间顺序介绍研究的过程和影响。最后,再次强调中医药学对世界巨大贡献。首尾呼应,主题突出。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传记。总分结构,以纲带目,条理清晰。

(四)任务三: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两文的不同

【明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语言严谨、朴实、准确,充满了理性的力量。

本文语言体现了实用文的典型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繁复的修辞,而是以平实、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样朴实无华的文字,让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重点叙述的事实和道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这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比如说小时候去茶园看鲤鱼,作者会设想“它们的世界一定 妙无比”,既让人大感意外,又产生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倒叙手法的运用。作者阐述他在学校被伟大科学家所影响时,并不直接说出那个人是谁,而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直抒胸臆,极尽描述之能事却始终不说那个人到底是谁,营造出一种悬念,然后揭开谜底,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读来远比平铺直叙来得有趣味。

【总结】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加道来雄的经历告诉我们:神奇的想象,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还在大胆的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当然,科学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执著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2016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论述百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