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之问:修行能否改命?

 ztaj 2024-05-24 发布于辽宁

前言:

前天推送一文,认为命理学的研究与认识都还非常形式与肤浅,且经常被混浊于佛道之中,于是有人问我,修行能否改命。

夫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子夏讲: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荀子讲:知命者,不怨天。

可见古代之大儒,皆认为人是有命得,而且天之赋予命,并不是拿来改的,而是立,而是践行与呈现,故《中庸》才会提倡素其位而行,只是宋明诸儒强行从四书中穿凿附会出来一个心性之学,满口禅学教人观颜渊乐处的禅学化,工夫论,才言必修行与改命。

实则修行也是命,改命也是命。

大多数不知道命,更妄言改命,为何而修?为何而行?

若知命,则修行本自具足,本来现成之事,又何须再修修改改?

故作此文,谈下命与修行。

一:诸家以修行遮蔽命学

这个话题,长时间以来,都有非常多的人在不同场合问过我。

我认识的不同领域的朋友与学者对此得观点与看法,基本上也是不能够统一的。

所以我对这些问题,本来也没兴趣作太多的回答,但是术数长时间的被掌握在宗教民间之中,而这些人往往也具备佛道素养,经常以此来引人为善,其功不可谓不大,也没有人去否定,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将术数的功用含糊化,而将宗教的修持神圣化,经常一方面用术数带来的利益,又嘲笑术数乃是小道,可有可无,唯有修行才是大道。

也有一些宗教人士,认为术数是祖师爷给我们积攒道资得基础建设,但是并不是最终手段,总而言之,术数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比较暧昧,一方面用他,但很多人又鄙视他,一方面通过术数解决问题,另外一方面又倡导修行可以改命,所以很多人对于这个话题,往往也不知道如何取舍。

如果认同宗教说的修行能够改命,那么能改多少?标准在哪里?怎么改,怎么印证是改的,而不是命运自然而然的走到这里?

如果不认同命可以改,似乎人生很无力,你的富贵贫贱,得失寿夭,完全不能由自己做主,什么可以由自己作主呢?

本质上,宗教学与命理学是两门不同的学问,大多数人既不懂宗教,也不懂命理,或者只懂其一,便括其全。

二:从《了凡四训》说起

《了凡四训》得内容就不用我多介绍了,大概的意思是宣导“命自我立”,修行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此书被后世推崇,我年前去嘉兴的时候,还特地去了袁了凡纪念园参观。

首先书中倡导得与人为善,积德行善得思想整体上我是认可的,正如《易经》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但是到底能不能上升到改命得可能呢?

或者说,改的是什么命?

我倒是不以为然得。

一方面实际的算命活动我们无从得知,其次是作者本人的生辰八字,其实也并没有留下来,无从考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书中写的多么感动,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推敲,这个书我的看法与大多数的宗教传播思想一样,其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是有所托,目的乃将从悲观的面对命运的无力感中拉出来,参与到人生创造里头去。

所以我认为此书是有价值的,但是它的存在并不能作为命运可以改变的依据,其书更没有任何地方体现出作者有命学素养。

今天有朋友恰好交流到此书,引用我的回复如下:

《了凡四训》,是一本好书。

但是不能够用来混乱概念。

发心是好的,但是不一定符合事实。

首先这个书的作者本人其实是没有生辰八字留下来的。

其次里面的很多事迹,本质上是劝人为善,发扬正气的,所以历来也没有人数落。

宗教基本对术数态度都很暧昧。

宗教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看怎么取舍和权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善,便是阳气,正气;

恶,便是阴气,邪气。

应该说术数与宗教各自有各自的功用。

但是你要明白,“无善与无恶”才是本质。

善恶是相对得,有先天也有后天。

很多善恶只是你个人定义,或者人为定义的,不一定就是“真善”与“真恶”。

善与恶,美与丑大多数情况都是人为定义的,只要是“人为”,便是“伪”得。

很多东西,都是形式上的,没有触及本质。

比如乞丐没有钱,你给他花钱。

这个是不是善?

比如穷苦的小孩没有学习条件,你去赞助他读书,是不是善?

真善与真恶需要觉悟。

为什么他是乞丐?

很多问题,你去追根溯源,你就发现,不是你施舍那么简单的问题。

佛家是讲因果的。

宗教是一个层面,术数是一个层面,术数可以利于社会的建设,宗教可以引人觉悟。

一个是出世间学,一个是世间学。

宗教会回复人生的终极意义。

至于人得命是不是定数,看站在什么层面看待了。

把家庭经营好,把自己经营好,然后再推己及人的,做好本分就好了。

相信《了凡四训》不是坏事,只是容易对术数的功用产生误会。

就像你一个人觉悟,或者让你心态很放松,很自得其乐,但是你不一定就可以解决工作的具体事情。

心性是内为道,术数是外为器。

《了凡四训》的立意是破除术数,破除迷信,引人为善的。

如果你学习术数,那么这个就是很大的障碍物。

但是如果能够妥善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够自如。

命如果是随便做善事就可以改变的,术数的生命力就没有数千年之久。

但是相信命可以改,做善事,积德行善总是好的,人需要心安,需要有个归宿。

宗教基本都是破除术数的。

他告诉你,人得命,本来是定的,但是修行就可以改命了。

命,能不能改,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但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坚守正义,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我们的人生准则。

佛家的改命,其实就是自在,心安,不假外求,真实的经营每一天,没啥改不改的。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不对的起心动念,行为。

行善,首先是让自己的人生过的饱满。

三:天命与改命

《中庸》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命者,乃是上天赋予给我们的生命底色,如果将每个人的生命比做不同的种子。

那么有的人生下来就是鱼,需要的是水。

有的人是小草,需要的是雨水和阳光。

有的人是老虎,需要的是山林。

有的人是老师,需要的是学生。

有的人是医生,需要救死扶伤。

有的人是经济家,有的人是科学家,有的人是政治家。

他们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

看命,看的是你是一个什么“品种”,你适合在什么环境生存,你有没有在这个环境生存,然后才可以论能不能如鱼得水,获得需要的资源之意也。

很多人所谓的改命,其实是个伪命题。

或说还是一个供需平衡,需求的问题。

比如有的人所谓的改命,只是希望自己更有钱,有的是事业发展更好,有的人智慧觉醒,有的人技术更精进等等。

如果只是这样,还谈不上改命得范畴,也没有什么改不改的。

不同人在不同时代对“命”得看法也有不少分歧。

主流观点是认为人皆有命,万物皆有定数,物理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本身也是数得范畴,在一定时候,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而已。

宗教讲的改命,是成佛作祖,觉醒圆满,其实在我看来,更多的只是一种生命境界,或者内在的素养很高,但是命运依然是命运。

道家有句诗是这样讲的:

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

神仙自是神仙做,那有凡人做神仙。

古人的改命定义很多,但是大多数是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是实实在在的希望“解脱”得。

人生在五行之中,不离五行,又怎么能躲得过五行之作用规律?

《李虚中命书》本身也有这些修行成仙得思想体现,比如:

原文:

出五行之外者,生死在乎我;

居清浊之内者,存亡从数焉。

原注:

凡修德养性,炼假守真,

灵台内静,反复还元。

神游六合之外,必造五行之先,

则欲生欲死,欲隐欲显,皆由乎我,是谓神仙真人矣,岂由天地鬼神时数所拘哉。

此欲人之自修不可专滞乎命,彼生死犹可任况修德致祥转祸为福。

夫人居清浊之内,皆由情性善恶死生而未能逃五行之数者,何也?

盖未尝能炼阳纯阴,炼阴纯阳,虽存念至道;亦不能出于清浊之间,徒自苦形而不逃存亡之数也。

德清解读:

从此段可以看出,《李虚中命书》得作者认为命是可以改的,但是必须是成仙才可以。

要出五行之外,炼丹修行,才可生死在我。

但是事实上,能不能做到,或者人怎么样可以做到“出五行之外”,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知道的事情了。

另外原注也强调,积德行善,是可以增长福报的,这和《易经》倡导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们寻常人理解的“改命”与“修行人”讲的改命,有本质之差别。

再换一句话说,能不能修行,能不能跳出五行中,大概也是“命”。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已,其实是不存在“改命”这一说的。

因为命得本身就不是“改”,而是“立”,而是“呈现”。

如果我们把命运比做一个电影剧本,这个剧本投生得时候是设计好的。

命理学是一个打破时空概念的学问,此一刻中便包含你的百年。

时间与空间所做所为,不是改,而是按照剧情一一呈现。

再通俗的说:

信不信命,都是命;

改不改命,都是命。

各人有各人的命与运,修行人自然有修行人得结构与命,普通人也是,富贵人也是,贫贱人也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命。

与其说改命,不如说“素其位而行”,知道自己的命,然后在这个范畴内,做好自己位置与角色所需要承担的事情,这就是命。

四:命就是德,就是福报,就是人生存款

我经常与人讲,宗教只能解决宗教可以解决的事情,换而言之,术数他也只能解决术数能够解决的事情。

本质上来说,不应该将术数作为宗教的附庸,也不应该将两者完全的对峙起来。

我喜欢命理,但是我也喜欢诗歌,也喜欢研究宗教哲学,并且践行做功夫,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些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不会影响我对其得热爱,因为这也是我的命。

那么宗教可以解决什么事情?

我认为宗教可以让我们为人更加容易共情与慈悲,让我们知道什么能为与不能为。

除了小数极端的流派之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的教义核心都是比较正向正能量,比较美好的,他可以促进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人为善,洗刷心灵的纯粹,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妄想通过这些的信仰与行为,做到一定意义上的“改命”与“成佛作祖”之类的,尚值得怀疑。

而术数,或者说命理学,客观的说,他可以根据你的后天情况结合先天命盘,对你的人生做一个总得评估与规划,尽可能的窥探我们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我的富贵贫贱,寿夭祸福,这些大方向上基本就是定性的,和你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太大的关系。

或者说你做什么,怎么做,也是命里头的呈现,命里得一部分。

如果把命运比如成是一个仓库,每个人生下来储存的资源(福报的另一名称)是不一样的,如果有的人消耗的快,那么可能就容易走得早,如果有得人消耗的慢,可能就享福比较持久,再换而言之,积德行善可以一定程度上给这个仓库存放“福报资粮”,但是这个很难实行质得飞跃。

再通俗一点说:

命是定性且定量的,后天的使用量会有所增减,每个人使用习惯有所不同,表现有所差异,后天得德性践行可以给增量,到无法变性,但是这个量是非常难增得,甚至“增量得过程”可能还是命运呈现的一部分。

所以老人家都会教导我们需要惜福,惜得是自己的福报,你所享受的都是你人生的资粮,这个东西是有数得,透支太过,就没有了,【德要配位】,过分享受,根基又太弱,肯定是患得患失的状态。

各种的改命方式,本质上是对这个仓库进行充值的一种方式,但是也有很多比较辣的手段,是提前提取福报的,所以有很多人一发财后,就快速破败与死亡,因为他德不配位,仓库的储蓄是定量的,如果你只是快速提取而不增加,就是提前透支,很多人只会搞一些提取透支的把戏,其实是本末倒置。

这个“德”就是“福报”,就是你人生的仓库储蓄,这个仓库储蓄是生来就固定的,无法改变。

但是你可以通过后天的积累,类似于往存折里头存钱一样。

为啥真正的修行人,基本上不敢享福,而且苦行,利益众生?

因为他们其实就是在积累福报资源,只有积累到极致的时候,或者才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有修行的基础,但是这个概率非常非常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绝大多数得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积德行善”,但是不应该将这个妖魔化,认为这些就可以翻云覆雨,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可能大半辈子行善,也不会看到实则性的改变利益,但是你小孩品性会端正,成长的环境相对好一点点,仅此而已。

当然,我还认为,能够意识到行善积德,保持正知正见,并且践行的人,也是命!

五:怎么往“仓库”里头储蓄

从古至今,比较认可的就是“积德行善“。

古话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善莫大于不杀生,爱莫不大于以怜悯之心利益众生,尽己之所能,扬善除恶。

普通人,以看得到的钱为钱,没有钱就没有安全感;

修行人,以看不到的钱为钱,不怕没有钱,怕自己根基不稳,福报资粮太少,盲目享受,透支掉福报,即使有钱,反而为钱所累,德性,乃是人世间最宝贵的“金钱”。

所以,生而为人,执其善而为之,乃是天性所为。

先秦有孟子与荀子争论人性之善与恶论。

其实两者立论与功用乃是不同的。

人得先天本性是至善至美,百善无差的;

人得后天本性是至恶至丑,扭曲天性得。

故古人皆讲“归根复命”,复得是天性,而非后天之性,复得是自身的天命。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使命,何乐而不为?

所以最优的往仓库里头储蓄得方式,莫过于做善事,但是需要力所能及的做。

大家不要以为,去寺庙里头给添砖加瓦才是做善事,又或者跟着寺庙组织的放生活动放生之类的,不是这样的。

做善事的核心是心存正念,做个正直的人,并不拘泥于种种形式,不宜有分别心对待,反而落人得利益圈套。

如果这里是一个好的寺庙,好的师傅里头修行,我们给添砖加瓦供养肯定是利益的,换而言之如果是一帮妖魔鬼怪在里头,那我们便是助纣为虐。

其次是,我们的行善是由心而发,自然而然的,不要过于刻意与用力。

比如如果你根本就没有收入,还整天去放生有什么用?

你应该学个技能赚钱工作有收入,把自己饿坏了,让父母伤心,这也不是善良之事。

比如如果你的工作尽职尽责,凭良心做事,这也是做善事,不一定非得满大街捡垃圾,为世界的环保作贡献才是做善事。

你作为一名商人,你的存在价值彰显出来,真正把所需要的东西交付给客户,这也是行善。

为什么董宇辉可以成为网红?

并且带货那么多?

因为他的讲述给人带来温暖与希望,就像黑暗的曙光,照耀人们,所以大家认可他,这也是做善事,换而言之,你支持好人,也是做善事。

比如你遇到的自媒体博主,博客,他们的观念与分享对你起到启发积极作用,你给点个赞,做个分享,或者有条件赞赏,也是善事。

你把你的技能修好,可以帮助到更多需要你帮助的人,也是善事。

福报,善良,就是无他,利益众生,先给予,后回报。

其实还是《中庸》那句话:“素其位而行”。

你在你的位置,做你应该做的,把他做好,就是最大的善事。

比如对父母,可以让他们晚年有所养;

比如对子女,将他们培养成才,只要是一个心存正念得人,是不是大富大贵,又有什么所谓?

善良,福报,储蓄,就是把该做的做好,哪怕你的先天命局很差,一辈子很苦,我相信你的孩子也会很善良,会成才,也就是《易经》所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人得命运,家族的命运,是会进化的;

至于是往优质进化,还是劣质进化,与这个家族的所有人都有关系。

而且这个东西是自然而然的就好,不要今天听到德清讲做好事可以存款,就每天找好事情做,这就是一个极端。

正确的做法是,心存善念,内化于心,自然外显于行,至于最终结果如何,那就是我们的命。

小结:

这篇文章的交流视野可能比较宽阔,也是对命运与修行之间做的批判。

首先两者是并存而不是对峙的关系。

其次是要承认人是有命得,真正要改的不是命,而是知命而为,素位而行,心存正念,自然会起到影响。

至于有多大影响,可能不会太明显;

(甚至这个影响也是你的命里自然呈现)

一方面你本人是否真的践行,其次是影响是由内而外,一代持续一代的,命理学重视五音姓氏,就是重视人得命运也会继承祖宗之德业影响,才会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不是积善之人,因为你善良一辈子,可能也还是个农民,或者你后代就是名牌大学生。

所以今生得意的人,不要忘记祖宗之德业,人得成功,与祖宗基业有很大关系的,这也是为何古人如此重视祭祀,不忘本也,知道来处,才知道归处。

古人为什么重视门当户对?

又重视祖宗基业?因为会影响后代的。

最后是修行人得改命与普通人的改命差异非常巨大,绝大多数人不必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状态,而是经营好自己即可,想到孟子所说的: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其实想想,人生不过如此。

没有什么需要改的,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面对自己与生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处处皆见万物之生意,如此谓之知命而行。

不需要把“修行”拔到无限的高,也不要谈起“命理的规律“便惶恐不安。

修行的本身便是知命而行,而不是在命之外,又造一个命。

与其终日幻想改命,不如真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真实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