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一个小线路做到上千万,这个33岁的物流接班人做了什么?

 孙行悟空 2024-05-24 发布于贵州
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 | 曹莉
编辑 | 小L
“我刚接手公司的时候才二十岁出头,跟周围四五十岁的物流老板一起谈业务,人家对我都不是很放心,也不认可。那一阵,我就开始注意着装和谈话技巧,装出一副十分老成的样子。”
回想起那段青葱岁月,贝海物流总经理丁志伟心中漾起涟漪,百味杂陈。
也正是这些坎坷,让他坚定做大自己的物流事业。
自2013年至今,贝海物流在丁志伟的带领下,逐渐从一个小货运部,成长为一家从上海发运西北五省的综合型物流企业。
本期运联智库原创栏目【物流星火】就带大家走进上海贝海物流有限公司(简称“贝海物流”),看丁志伟是如何带领公司在焦灼的竞争中保持盈利的。
图片
(贝海物流总经理 丁志伟)
1、当17岁的“物二代”决定走进物流
2008年,丁志伟正值17岁,在同龄人还在校园里追逐梦想的时候,他已经踏入了物流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
此前3年前丁志伟父亲创立了贝海物流,主要做上海到西北区域的物流业务。父亲负责对接业务,母亲负责开单,十分典型的“夫妻老婆店”模式。
这种艰辛创业氛围的熏陶下,丁志伟在尚未读完书的年纪毅然来到了上海,加入了物流这个行当。
和众多刚开始进入物流行业的年轻人一样,丁志伟被安排从装卸工做起,与公司里的亲戚们一起搬卸货、装车、开叉车......这个17岁的小伙儿,那股子吃苦耐劳的劲儿十足。
“和现在相比,在当时那个年代,赚钱相对容易些。只要你肯吃苦,就有干不完的活。”丁志伟回忆道。
也是这一年,随着业务扩张,贝海物流进行了园区搬迁;并且正赶上“西部大开发”,货量也比较大,13米的高栏车一天能发两趟。“那段时间公司条件比较艰苦,没有买叉车。只要人能搬动的,我们全都人工往上扛;搬不动的,我们就租叉车装货,一叉10块钱。”
丁志伟回忆到,那段时间基本上一天就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在干活。好在那年公司盈利增长,也有实力了,购买了第一台叉车。
为了更好地接班,丁志伟把公司所有的岗位都做了一遍。只要公司哪里出现空缺,他都第一时间去补上。
就这样,丁志伟在公司历练了五年,于2013年正式接手公司业务,开始主理公司一切大小事务,从员工管理到账目业务,事无巨细。
图片
然而,在管理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
作为宁夏人,他发现从家乡引入的员工,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在上海的快速发展需要。加之回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使得新员工难以融入公司的运营体系,导致人员流动率高,团队稳定性差。
面对这些挑战,丁志伟决心推动公司从家族化向市场化转型。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打破家族企业的局限,引入新鲜血液,拥抱更广阔的人才市场。
丁志伟开始学习先进管理理念,有意识地引入外部人才,逐步淡化家族式管理的色彩,推动公司向市场化运营转型。
通过与行业内外的交流,丁志伟学习了大型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并结合贝海物流的实际情况,逐步将这些模式嫁接到公司运营中。他根据公司的业务结构,调整人员配置,优化管理流程,使公司的运营管理更加高效。
然而,就在贝海物流走向稳健发展的过程中,2015年的一场火灾事故,把公司推向倒闭的边缘。货损加上赔偿金总计500多万元的损失,导致公司资金链几乎断裂。
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丁志伟和妻子并肩作战,想尽办法挽救公司。回首那段岁月,丁志伟感慨道:没有妻子的支持和陪伴,就没有贝海物流的今天。这也是他内心的温暖和力量。
也是因为这次事件,公司“因祸得福”,获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也赢得了新客户。最终,贝海物流起死回生。
通过转变管理和运营模式,更注重公司品牌和服务品质,不断探索新的业务,丁志伟带领公司从最初的一个档口、一间办公室,发展至一家有规模的专线物流公司。
而贝海物流,也见证了一个少年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
图片
2、两次业务转型,一次“增肌”,一次“瘦身”
2017年下半年,贝海物流从上海嘉定搬到了青浦区,并且不再租档口,而是自营了一个园区,库房面积也随之扩大到4000平米。此外,丁志伟买了一批厢式货车,建立了卡车航班。
公司开始接触更多元化的业务,与多家物流企业合作,业务类型从最初的工程机械类货物运输逐渐转向化妆品、服装、食品、家具,电子产品等品类。此后,这部分的业务份额占到了公司总业务的90%。
这是贝海物流的第一次业务转型。
随着多元化业务深入,公司也从单一线路发展为多线路经营,包括兰州、银川、西宁、新疆等线路。与此同时,公司赢得了优质客户的良好口碑,客户之间的互相推荐也越来越多。借此,贝海物流逐渐甩开了竞争对手。
图片
2018年,贝海物流实现3000多万元的营收规模,月均发车辆也能达到100车以上。当时在上海,这可算得上首屈一指。
照此路径发展下去本该顺风顺水的贝海物流,却在2019年下半年迎来了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双重暴击,公司货量锐减,营业规模缩减了三分之一。
同时,他发现,公司虽然营业规模比较大,但利润却非常低。公司的管理质量无法跟上场地和人员的扩增速度,而高昂的管理成本还一直在拖公司盈利的后腿,投入和产出无法形成正比。
自此,贝海物流开始了第二次业务转型。
丁志伟首先做的是缩小公司规模,规避一些不必要成本,包括对场地规模和员工阵容进行缩减;其次是筛选客户,在服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只保留了部分优质客户,剩下的一部分业务则转向了快运及新能源业务。
同时,丁志伟也开始意识到轻资产运营的重要性,公司也逐渐从自购车辆逐步转向合同车辆,为公司减轻负担。
“当时经过疫情这么一折腾,整个行业的业务都开始萎缩,我们原有客户的货量也明显减少了,从原来的月均100多辆车逐渐递减至80辆车、70辆车、60辆车......”
客户货量的锐减让丁志伟认识到,蛋糕变大的速度正在变慢,但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当时,贝海物流的定位是高端客户,价格要比市场定价高一些;但受大环境影响,客户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丁志伟认为,原本的业务已经受到威胁,如果不放低价格,公司很大概率会陷入“越是没货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没有货”的死循环中。于是公司开始调整价格体系,以保量为主。
价格战是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拉力赛”中,并非所有玩家都能抵达终点。
因为被价格战吸走的不只有市场份额。丁志伟向运联智库表示,今年他身边已经有好几家因为抵抗不住恶劣的环境,或倒闭或被合并,“有个朋友实在扛不住,把他的物流公司转给我了。”
面对风险,及时对公司进行减负以及业务调整,贝海物流在丁志伟的带领下保持住了2000多万元的营收规模,并且实现了比以前更可观的利润。与此同时,公司还新开了西安线路。
“五年内,贝海物流会继续深耕西北五省,增设网点,把线路做粗;同时,逐步拓展华东地区的业务,形成从华东到西北的物流通道。”面对未来,丁志伟有着清晰的规划。
即使市场竞争激烈,也要争取生存下来。活着就是大家的诉求,只有活下来,才有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对话的结尾,丁志伟表示自己对贝海物流很有信心,“尽量做最后一个被淘汰的人”。
丁志伟饱含热切希望的话语,何尝不是当下众多物流人的心声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