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青瑜:二十八宿与三大天文坐标考源

 国画兰竹 2024-05-24 发布于山西

有不少现代天文学者,皆说二十八宿属于黄道坐标系和赤道坐标系。

这种说法,实属没有精透中国古代天文学,或者说他们是以现代天文学在论中国的古代天文学。

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不是一回事!

孙青瑜:二十八宿与三大天文坐标考源

古代天文学是以人眼为准、地面为准、地球为准、以人的体觉为准,纯属于“以管窥天”式的天文学体系。

而现代天文学,是站在整个宇宙来看地球、看群星、看人类。

也就是说,两大天文学体系完全不一样,视角刚好一反。故,以现代天文学来考古代天文学,常常会出现判读错误。

说到这儿,咱们先看一下,三大天文坐标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里的的功能。

孙青瑜:二十八宿与三大天文坐标考源

黄赤二道主纬,主要作定“年”之用。正是允禄在《历象考成》里所说:“黄赤二道之位定,则昼夜永,寒暑进退”。

而地平坐标,主经(地平坐标下的“经”与黄赤经皆不同),以定日为用

什么意思呢?

三大天文坐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功能不同(因为自黄道坐标产生后,中国古代天文学采用的都是多个地平坐标混用法),地平坐标研究的是日月群星随着地球自转,日复一日东出西没的天道规律。而黄赤二道研究的则是地球公转所导致的四季寒暑变化(黄赤经也作定天之用)。

总的来说,不管用哪套坐标系,也不管是单用一套坐标系,还是两套或三套坐标系混用,都是以经(地球自转,也叫东西左旋)定日,以纬(地球公转,也叫南北运动的右旋)定年。

孙青瑜:二十八宿与三大天文坐标考源

年月日都“正”齐,才能成“历”,“历”成,才有“卦”(),历在易之先也,历是易之本也(易就是历法图)。

可问题来了!

在没有黄赤二道上古时代,我们老祖先就有了以二十八宿(当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二十八宿,星宿所指也和汉后有别)定历、画卦的历法易。

比如《连山》,就是根据参星一年四季绕地平出没的规律,而定的方位图——冬至卦为艮(详看我的《连山首卦为艮考源》);

再比如《归藏》,则是以火星一年四季绕地平出没的规律,而定的方位图——冬至卦为坤;

故,历代易者皆说“夏(连山易)主参,商(归藏易)主火”。

……

从这些为数不多的上古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在周以前,地平坐标单用时,曾身兼两职,不光作定日之用,同时还兼着定年月之功能。

所以《夏小正》说:“正月,斗柄悬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悬下则旦。”

《古文尚书》:“地平天成”

《洪范五行传》:“天者,转于下而还于上”

《尧典》:“光(喻日月星辰)被四表(四时),格于上下”

……

说的都是二十八宿以地平坐标定年论

除此之外,二十八宿以地平坐标定年论,还一个最有名的例子,那就是“参商离别”的天象规律。

《周礼》:“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季春出火,季秋内火”

郑玄说:“三月本时昏心星见于辰上,九月本黄昏心星伏在戌上”

李巡说:“大辰,苍龙之心,以侯四时,故日为辰”

《左传》:“夏五月,火始昏见,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

《左传》:“火中,寒暑乃退”

还有著名的七月流火、龙抬头、端午节等民俗,都是地平坐标下的二十八宿年月论。

说到这儿,又出现一个问题:在春秋以前,二十八宿都是以北极北斗为宗动圆心,带着二十八宿,一旦一昏(一天),周转一圈,然后分东西南北四方四象,把四方四象作二等分,就是八节,把四方四象作三等分,就是十二辰。也就是《史记》所说的:“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可地平坐标的天顶不是天北极,为什么“皆系于斗”呢?

再看一下何为北极

北极一说,缘于远古的地平说,因为地平坐标的天顶不是北极,北极在天顶(我们的头顶)以北,极,最高也,北天之极也。

由于地平坐标的天顶,不能宗动群星,古人便把北极星当作是天中。

也就是说在盖天说以前,“皆系于斗”都属于以地平为腰的侧视法,与后生的黄赤二道(仰视法)没有半毛钱关系。

故不能因北极的原因来判断二十八宿具体属于哪个坐标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