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绥境胡同与共产主义大厦

 颐源书屋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2004年,西城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有个街道办事处北取消,叫福绥境。原辖域属于西城区中部,东临新街口南大街和西四北大街,西靠西直门南大街,北接西直门内大街,南依阜成门内大街,取消之后将与新街口北大街以西地区合并成了新的新街口街道。原街道因福绥境胡同而得名,办事处取消了,但胡同还在、起码儿地名儿还在。

图片

实际福绥境胡同名气不大,甚至可以说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儿;但分什么时候,早先不出名,后来因为一栋大楼而“名扬天下”。原福绥境辖区其实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街巷地名儿,比如宝产胡同、宫门口、赵登禹路等,驰名于全国的白塔寺(本名妙应寺),曾经闻名于北京的花鸟鱼虫市场:官园儿也在这里。也有不少文物古迹,白塔就不必多说了,还有大文学家鲁迅的故居,京剧名家程砚秋故居等,西四北六条23号、西四北三条11号和19号,前公用胡同15号等老四合院也是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但街道没有以昔年北京城最大的道教宫观朝天宫遗留下来的“宫门口”命名。这里可是元朝天师府所在地,明朝道箓司所在地,还是专供朝廷百官演习礼仪的场所并设有专门接待皇帝的殿宇。明宪宗曾写诗称其“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虽然天启年间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不过留下宫门口、东廊下、西廊下等众多地名。也没有以大名鼎鼎的白塔寺命名,妙应寺白塔可比北海白塔还高,建筑年代也比北海白塔早了三百多年。却以并不太知名的福绥境胡同命名。

图片

明清时期,京城西北为平民区,可能是古人信奉风水之说,西北方向是八卦中的乾位,所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所以风水并不好吧?故此没有达官显贵在此建宅,称作“穷西北套”。胡同原称也与福无关,而是叫苦水井胡同。早年北京人基本都靠井水过日子,历来依水井而居(不是传说胡同二字就是根据蒙语水井“忽洞格”音译而来吗),所以胡同名称带井字的不少。这里靠近老北京城的西墙和北墙,水质不好(或许也是达官显贵不爱来的原因之一吧)。

图片
据考证、今福绥境胡同16号门前就有一口井,故明代称井儿胡同;但井水苦涩、十分难喝,于是清代改称苦水井胡同。民国时雅化为福绥境胡同,寓意一下好了许多。解放后不久,福绥境三字因好大一栋楼而名噪京城。那是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期,也是大搞人民公社的时期,在那个高喊着“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年代,人们憧憬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家家户户不起火做饭,“吃食堂”是最明显的年代特征之一,也是最流行、最提倡的生活方式
图片
在这个背景下,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最终决定在北京建设四座“人民公社化”住宅大楼,又叫“共产主义大厦”。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只建了三座:即东城的北官厅大楼、崇文的安化大楼、还有就是西城这座,因位于福绥境胡同之侧,故称福绥境大楼。

图片

1960年至1961年,三座大楼相继建成,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福绥境大楼是用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建成的,在那个年代属于体量极其庞大的,“Z”字形建筑、2.5万平方米、共八层;在周边胡同中不管从哪个角度都难窥全貌,在一片灰色的平房群中呈现鹤立鸡群的姿态。里面有超大空间作为公共食堂,并且每层都配备公共水房和厕所。福绥境大楼不仅以宏大端庄名噪京城,更因设施先进而备受人们向往和憧憬,最关键的是:里面装有三部电梯,这可是北京第一栋安装电梯的居民楼。

图片

能住进人民公社大楼的人,都需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每层可以住40户人家,这幢楼共住了358户,是其他人民羡慕的对象。后来年深日久,这座昔日的共产主义大厦建筑老旧、设施老化、环境恶劣,从而被列为重大安全隐患,安排了停用和腾退。虽然福绥境街道成立于1954年,并不是因为这座楼而命名,但却因为它而出名。最初这片共成立了福绥境、帅府、前帽、弓弦、太安侯、南小街六个办事处,后来相继合并成五个、四个、两个。1958年10月再次合并时,保留福绥境之名,或许就有这方面的因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