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导赏——莫扎特《d小调第20号钢琴协奏曲 K. 466》

 永声树 2024-05-24 发布于法国

莫扎特在创作这首钢琴协奏曲之前写了19部钢琴协奏曲,无一例外都是大调,只到了这第20部才写了第一首小调的钢协。这部作品也是他全部27首钢琴协奏曲中仅有的两部小调作品之一。该作品创作于1785年,于当年2月11日在维也纳举行首演,莫扎特本人担任独奏。

贝多芬对这部协奏曲的评价很高,曾经亲自演奏过它(除此之外,贝多芬没有演奏过别人的任何协奏曲),还为它亲自编写了华彩段,至今仍然是最常被采用的华彩。在19世纪曾有一段时间莫扎特的声望并不高,仅仅被视为贝多芬的一个有天赋的前驱,但就算在这段时间内,这部协奏曲仍然在当时的保留曲目中占有一席之位。也正因此,这部协奏曲在历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

《D小调协奏曲》既是艺术作品,也是神话:聆听这部作品,如同聆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有时甚至很难说,我们究竟是在聆听该作品本身还是在聆听它的声望——我们对该作品的集体记忆图像。

Charles Rosen

“(《d小调协奏曲》是)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最著名、最完美的,也是——如果这样一个值得冒险使用的有争议术语的话——最伟大的。”

Donald Francis Tovey

听众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d小调(协奏曲)。

勃拉姆斯

那么究竟这部协奏曲有何种魔力,使得人们对它爱不释手,并使其几乎成为一种图腾式的存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吧!

我在这里附上这首协奏曲的视频,后续对这首协奏曲进行讲解与分析,并且讲解时会贴上视频对应的时间戳,方便大家将文字与音乐对应起来。大家也可以点击本文最后的阅读原文,或打开哔哩哔哩APP或网页搜索 BV1vC4y1e7eF 即可跳转到这个视频。

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

d小调,奏鸣曲式。

呈示部(乐团)

第一主题

0:41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很不同寻常,充满着乌云密布的情绪。

图片

如上图,首先我们听到的是小提琴中提琴演奏的切分节奏(绿色方框),这种节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再加上低音弦乐的“敲门声”动机(红色方框。类似的动机莫扎特之后在歌剧《唐·乔万尼》、“布拉格”与“朱庇特”交响曲中都有运用),一下塑造出了紧张的气氛

这里很难说有什么旋律,音乐几乎完全是围性的。也正因如此,这种音乐很难转化为钢琴的语言。我们一会将会在钢琴独奏的呈示部中看到,钢琴完全没有演奏这个“主题”,而只是与这个主题共存。这与当时协奏曲的惯例是背道而驰的,通常来说协奏曲中乐队会与钢琴分别演奏一次相同的主题。

1:09 渐强后,这里几乎是刚才的音乐的一次强奏的重述——冲突似乎从幕后来到台前。

1:25 继续戏剧化的发展。

第二主题

1:39 在一个戏剧性的休止后,乐队奏出一个清新一点的大调旋律。

图片

短暂地在F大调上

1:59 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又被带回了d小调。刚才的那段旋律本身调性也不稳定,事实上我们从未离开过d小调。因此乐队奏出的这个旋律并不能视为一个稳定的主题,也即它并非“真正的”第二主题。这里音乐有两次似乎都要轻柔的结束了,但还是被戏剧性地重新拉回风暴中。

结束句

2:48 最终还是勉强安静下来。

呈示部(独奏)

3:00 这或许是莫扎特协奏曲中最动人的独奏进入的时刻。钢琴唱出哀怨到几乎是在哭泣的曲调。几次的爬升使得它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最终破碎地在木管的伴奏下轻轻回到第一主题。

图片

第一主题

3:26 乐曲开头的声响再次响起。不过很快独奏便以刚才的十六分音符加入,展开了一场像是钢琴与乐队的追逐战,共同完成了缩减版的第一主题呈示。

查尔斯·罗森对这一段音乐做了相当详细且精彩的分析。但由于篇幅过长,我将其放在本文末尾,感兴趣的可以仔细研读一下。

第二主题

4:10 钢琴先是取代了之前长笛的位置,随后奏出了属于自己的旋律,避免了再次很快被拉回d小调的悲剧。

4:33 这里才到了“真正的”第二主题,一个调性稳定的区域。这一主题可以说是愉快的,与第一主题的对比十分显著。注意弦乐轻快的伴奏。

图片

4:48 双簧管接替了钢琴的角色。钢琴则以自由的音阶回应。

5:02 钢琴自由跑动。一般标志着段落结束的长颤音出现了三次,前两次的颤音并没有带来段落的结尾,反而是重新开始,并且情感一次比一次浓烈一些。(5:49处钢琴与木管节奏没有完全对上)

5:58 乐队收尾呈示部。

发展部

6:32 钢琴演奏呈示部中它进入时的旋律的变奏。F大调。然后乐队先是在F大调演奏了第一主题片段,很快又转到g小调。

6:58 钢琴在g小调重复刚才的内容。乐队则从g小调转到降E大调。

7:24 钢琴在降E大调上。

7:43 带有一点炫技性质的紧张片段。钢琴十六分音符跑动,乐队“敲门声”伴奏。调性也在不停变化。紧张情绪累积到顶点后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

第一主题

8:25 这次钢琴在约八个小节后以不同于呈示部中的震音音型加入,并且更加半音化。

8:53 如乐队呈示部一样的强奏重复。

9:09 钢琴三连音加入。随后甚至短暂地取代了乐团。

第二主题

9:27 如呈示部一样,F大调。但其发展与呈示部不同:钢琴随后引入了第一主题中无处不在的切分音,并且将调性导向d小调。

9:54 “真正的”第二主题现在在d小调上。如果说呈示部中的这个主题是愉快、轻松的,这里的便是绝望的。注意10:19处那个出人意料的三连音半音阶上行(原本应该是一个跟上一次类似的一个普通的十六分音符下行音阶),效果非常棒。

10:22 与呈示部中类似的钢琴自由跑动。仍然是三次的长颤音。这里的篇幅也比呈示部中稍长一些,情绪比呈示部中还要更饱满一些。

10:30 乐队结束句引入华彩。

华彩

11:50 贝多芬编写的十分精彩的华彩。经常有人评价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式”的,是因为其饱含的戏剧冲突在莫扎特之前的作品中几乎都是看不到的。这个贝多芬所编写的华彩更是加剧了这一印象。其使用的音乐语言已经明显超出了莫扎特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属于贝多芬的。

尾声

14:12 与两次呈示部(乐队呈示部与独奏呈示部)结束时候的尾声相同。不同的是原本钢琴独奏进入的地方并没有进,反而是在一声声“敲门声”中乐章逐渐结束。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一般都是由他本人演奏,所以或许他创作时都会想象自己是钢琴,乐队是周围的环境。在这一乐章中,钢琴与乐队是冲突和对立多于合作,钢琴从来没有演奏过开头乐队的那个切分音加敲门声的片段(除了贝多芬所创作的华彩中),乐队也从来没有演奏过钢琴第一次进入时的那个旋律。乐章最终是以独奏的妥协、退场而结束的,小调的阴霾也一直挥之不去。这是完全悲剧性的一个乐章。

第二乐章:Romance(浪漫曲)

降B大调,回旋曲式。

在莫扎特仅有的两首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与第24号c小调)中,第二乐章都是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是暴风雨过后的静谧、芬芳、纯净。

A段

A段本身是一个回旋二部曲式(Rounded binary form,即“A段-简短发展-A段”的形式)

15:21 钢琴独奏出田园风格的浪漫主题。这是莫扎特的协奏曲慢乐章中第一个由独奏开始的。正是由于其没有乐队伴奏,它才显得如此淳朴,可以勾起人们一些遥远的回忆,使人马上从第一乐章的风暴中安静下来。

图片

15:43 乐队重复。

16:04 简单发展后回到主题。我们发现这个小的发展段落可以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就是几个上行音阶的模进。

16:25 乐队重复。

16:56 乐队结束句。

B段

17:06 钢琴继续唱着淳朴的曲调。这次有弦乐简单的伴奏。在浪漫曲中,我们就是会被这样简单的曲调打动。请注意约 17:23 处那个“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动作。再注意约 18:00 处刚刚经历过一段小小的小调阴霾后的云开雾散。所有这一切都因为第一乐章的风暴还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而显得更加美丽。能写出简单优美的旋律的人或许有很多,但能将一切因素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地打动人,莫扎特或许是唯一一位。

A段

18:23 钢琴家在这里做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加速处理。(其实我更喜欢稳定速度的处理)

C段

与A段类似,也是回旋二部曲式。两部分会分别反复一次。

19:05 一声巨响突然把我们带到g小调,钢琴开始无休止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快速跑动,不时有左右手交叉的技巧出现。木管奏出对位的旋律。

19:27 反复。

19:48 刚才段落的发展。短暂转到降B大调,但很快又回到C段g小调开始。

20:31 反复。

21:15 C段的尾声。就像要驯服一匹野马一样,我们要从这样激烈的C段中转回宁静的A段。莫扎特驯服得十分自然。

整个C段是宁静的慢乐章中一个对比非常强烈的段落。它或许仅仅在第一和第三乐章存在的前提下才显得合理:快板乐章中的风暴一直都存在。B段中一小段小调可能也预示了这个激烈的段落。

A段

21:45 长段的钢琴独奏。乐队直到后半段的反复才加入。

尾声

22:59 尾声中终止式出现了好多次,使得其充斥着恋恋不舍的气氛。在这样思念的氛围中乐章缓慢、轻轻结束。

第三乐章:Allegro assai(很快的快板)

d小调-D大调,回旋曲式(或可以看作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A段

23:52 与第二乐章一样,也是钢琴先声夺人。不同的是这里出现的是一个曼海姆火箭式的快速上行琶音开始的旋律,一个富有激情、更外在的、不规则的旋律。它一下又将我们从温柔的第二乐章拽回到了第一乐章的风暴中。

图片

24:05 乐队同样以火箭音型开头,但发展不太一样。中间有想要转调的一些预兆,但最后还是回到d小调。

24:21 我们以为在这里乐队会有一个小的终止,但乐队却在持续的“踏板音”(即一直出现的相同的音)的伴奏下又发展了很大一个段落,增加了这一乐章的戏剧性。

24:51 这里钢琴的旋律实际上就是第一乐章它第一次进入时的旋律的简化版。

25:01 主题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回归了。这次中间它短暂地在F大调停留。

B段

25:17 f小调。先是钢琴独奏,然后木管加入。

25:34 不知不觉中已经转到了F大调。一段钢琴的炫技段落。

26:00 木管演奏的无忧无虑的曲调,仿佛在告诉我们之前的那些“风暴”都不是事儿。

26:08 钢琴重复这个旋律。随后乐章开头那个快速上升的火箭音型出现,和声也开始变化,预示着A段的回归。

A段

26:27 我们会发现这一乐章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部,但实际上素材的发展都在这个“再现”的段落中做了。

26:39 乐队仍然以火箭音型开始,但这里却真的去往了别的调。

26:54 简化版第一乐章中的旋律。调性变成a小调。

27:03 a小调版主题。

27:25 又转到g小调。

27:34 木管奏出主调d小调上的简化版第一乐章中的旋律。钢琴与木管的对话。

B段

28:02 B段旋律在主调d小调上。

28:18 维持d小调,并没有像上次那样转入大调。

28:30 木管原本无忧无虑的曲调。虽然这次因为在小调上,蒙上了一层阴霾,但它旋律中出现的升F音就像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已经剧透了之后的发展。

图片

木管旋律。红色方框中是代表小调的还原F音,绿色方框中是代表大调的升F音。

华彩

29:02 仍然是贝多芬创作的华彩段。

尾声

30:25 A段主题最后一次出现。

30:33 B段无忧无虑主题在D大调上。之前的阴霾已经不知所踪。注意31:16处小号吹的一个傻乎乎的旋律。

我们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哲学的不同:同样是大调结尾的小调曲子,贝多芬总是直面那些困难与挫折,要克服他们,最后迎来一个辉煌的胜利的结局;莫扎特展现出的是一种豁达,并不把它太当回事,或者说是一种与困难的和解——生活该过还是得过的(不由得想到周杰伦的那句歌词“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

最终在一片欢乐中,全曲落下帷幕。

图片

莫扎特的小调作品一般都更具有戏剧性,其中d小调这个调性总会与阴郁、不详、悲剧、宿命等元素联系在一起(最著名的例子是他的《安魂曲》)。而在莫扎特的纯器乐作品中,这部作品或许是将戏剧性、命运的威胁、斗争与逃离等元素做到极致的,这也赋予了它独特的魔力。

K. 466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它属于大多数音乐家心目中让莫扎特在其去世之后十年中成为至高无上的作曲家的那些作品之列。它代表了被后人认为是最伟大的“浪漫”作曲家的莫扎特。正是这首作品以及其他不多几首如其一样的作品的性格,将海顿推至后景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它是贝多芬演奏过并为之写作华彩段的协奏曲。它是一部全面体现出莫扎特身上那种19世纪正确命名为“恶魔神怪” [ daemonic ] 要素的作品,而这在很长时间中让后人很难对他的其他作品进行公允的评价。

Charles Rosen



参考资料:

  1. Rosen, Charles. 古典风格: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 Girdlestone, Cuthbert Morton, . Mozart's Piano Concertos. Plaat Press, 2008.

  3. Grayson, David.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20 and 2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 杨民望.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5. Radcliffe, Philip. 莫扎特 钢琴协奏曲(BBC音乐导读25).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9

附录:Charles Rosen对独奏呈示部中片段的精彩分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