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品牌+数字经济,该怎么玩

 东西二王 2024-05-24 发布于重庆

2024-05-20 19:5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本文探讨了农业品牌与数字经济结合的新趋势,展示了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和创新体验,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农业品牌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潜力和策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4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对夏季粮油产业、“菜篮子”产品供应等春季农业发展重点做出详细的总结汇报。

阳春三月,正值春耕季节,如何让特色农产品绽放生命力,实实在在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农产品背后的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品质美味世界应当得以充分发挥,农业品牌才能有生命力。“春经济”一方面展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以生动形态增强体验性的机遇,特色农产品制作的道地美食、春茶以及农文旅的创新实践。

一、品种到品牌:“菜篮子”变“金饭碗”

春意正浓,河南省扶沟县德利尔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基地的订单蔬菜迎来丰收,村民们在温室大棚里忙着采摘、分拣、装箱、称重,一箱箱包装好的新鲜蔬菜摆放整齐,等待装车。

近年来,河南省扶沟县结合蔬菜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对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了《扶沟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确立了“一园三区十小镇”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一乡一品”、集聚发展。2005年,扶沟县成立全省第一家蔬菜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扶沟县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

特色农产品本质上即“地标名物”,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土特产,通过现代的技术重现、展示其美好的风味。一是质优,二是独特。在市场上形成天然的竞争区隔,也就是天然的“品牌”。

汴岗镇的“扶沟辣椒”是著名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西蓝花是吕潭乡蔬菜种植中的精品,柴岗乡则因种植黄瓜知名,而位于扶沟县西部的韭园镇,历史上就以种植韭菜而得名……

目前,扶沟蔬菜拥有商标48个,新增通过“两品一标”产品认证50多个,其中,“扶沟西瓜”和“扶沟辣椒”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扶沟辣椒”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南北绿韭”和“天御红”品牌被评为全国蔬菜十佳畅销品牌,扶沟韭菜种子占全国韭菜种子市场份额的70%。

加大科技投入是保证优良农产品更新品种、提质增效的有力途径。扶沟县韭菜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以杂交韭菜育种、太空韭菜育种、繁育销售为主的韭菜科研基地,目前拥有韭菜育种材料206(种)个,是国内品种最多的韭菜品种资源库。2016年,该研究所将研发的“韭仙子”系列韭菜种子送入太空,开了韭菜太空育种的先河。相比常规品种,太空韭菜产量倍增,每茬亩产万斤以上。

品种领先,品牌造势。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和推动下,扶沟县已经成为河南蔬菜生产第一大县。其蔬菜产业规模及效益均居全省首位。现有蔬菜播种面积52万亩,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3万人,年均产量稳定在370万吨,产值高达46.8亿元。据统计,一座占地5亩的标准化巨型蔬菜大棚,一年内种植两季蔬菜可实现净收入10万元。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可经营2至3个这样的大棚,年度净收入约为20万元,在效益良好的年份甚至可以达到30万元,为当地的农户提供了稳定的脱贫致富途径。

二、科技赋能:规模生产,拓展销路

柯炳生教授曾指出,在未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但由于一是劳动力成本刚性增长,越来越需要用机械替代人力;二是工业化发展,让机械变得更好更便宜;三是土地三权分置,大大有利于土地流转,实现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针对是玉米、水稻和小麦这样的大宗农产品,我国的一些平原地区适于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通过集约化管理加强当地产业的聚集和专业化程度,降低成本。

作为农业大县,湖北阳新县近年来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62万亩。

在阳新县浮屠镇前山村,种粮大户蔡荣寿流转的150亩高标准农田里,农机手正驾驶高速插秧机,来回奔驰,把一株株嫩绿色的再生稻秧苗有序插入田间。村民说:“小田变大田后,农机下田更方便了,也节约不少农资成本,每亩年增收近300元。”。以前每年只种植一茬作物,如今开启双季种植模式。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散乱”耕地变“优地”,春种水稻,秋种油菜,土地效益大大提升。

让“小田地”拥有“大收益”,洋港镇通过探索“农业+旅游”模式,一地多收,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聚力续航。科技赋能让粮食生产不断创新纪录,香稻亩产1300多斤,让农民的好日子越过越好。

当地积极探索延长融合发展链条,康养度假、文化体验、研学旅行、客家餐饮、山地运动等多种业态蓬勃而生,村民纷纷抢抓“流量”,全面开发“洋港特产”“洋港味道”“洋港礼物”等旅游产品,大力推广“洋港干货”“洋港折粉”“洋港竹笋”“洋港白茶”“洋港山茶油”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催生出一批融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生产、田园风光、农耕体验品味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

科技对农业品牌的发展至少起到三个作用,提供差异性;降低成本;提供多元化风味。发展农业产业离不开现代化的科技成果,而品牌则是助力农产品内在价值变现的一大工具。

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性质,农产品可分为三类,刚需农产品是基础粮油,基需农产品则是“菜篮子”“肉案子”,这两种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谨遵国家政策要求,用科技手段来保证粮食安全,提质增产。“春经济”之际,用科技完善耕种效率,同时运用文化讲好品牌故事,加强消费者的体验是两大关键。

三、创新体验:“看春”又“吃春”

在云南,有种独特的体验——“吃春”。新鲜采摘的蕨菜,焯水煮熟后用清水浸泡些许时候,随后切段,用腊肉与其炒制,如此一来,蕨菜既吸了肉的脂香,肉也多了蕨菜的特有清甜。新鲜的香椿焯水切细,与鸡蛋搅拌用油煎成金黄色,最是美味。

在腾冲,不仅能吃春菜、还能吃花。白花、木兰花、芭蕉花、构花、黄花……油炸、蒸制、凉拌,吃法多到眼花缭乱。还有青芒果、青梅、青李制造的酸甜口味,美食在味蕾之间绽放过的痕迹,成为云南的一抹独特记忆。

把春天搬上餐桌,让游客体验“咬春”尝鲜。笋是春天最受热捧的时令菜。洁白光润、肉质鲜嫩的春笋经过炒、炖、煮、煨、拌等烹饪方式变成数道菜式,变幻出万般滋味,口感和味道都被发挥到极致。近年来,赤水市以鲜嫩竹笋为主食材进行加工制作的“熊猫宴”在当地颇受青睐,到赤水来吃“熊猫宴”已成为当下较为时尚的一种健康美食体验,吸引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周边省份美食爱好者纷至沓来品尝。

除了线下品尝体验,多家线上买菜平台也上线了“春菜专区”。据数据显示,在清明节期间,关于春季时令蔬菜的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了四成,“吃春”在各大城市盛行起来。

茶是“春经济”的灵魂。作为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春茶总能独占“鲜味”。时值春茶采摘旺季,各地春茶冒出新芽,许多茶园上新推出了“茶”主题旅游产品和文化体验活动。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贵州“采茶游”以满满的文化味和体验感深受游人青睐。结合农旅、茶旅的方式发展,通过举办采茶节为契机,让游客来观光采摘,包括体验采茶、制茶等。同时,当地作为诗词发源地,让文化融入黄金茶的茶叶发展中,吸引更多游人前来欣赏。同时,茶叶不仅能喝,还被创意十足的云南人做成了美食,凉拌茶叶尖、金酥茶叶、茶叶尖炒肉等特色美食,这里独一份。

科技成果助力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种的革新和风味保持,同时结合“春”元素做一系列的宣传机制,让人们能“看春”又能“吃春”,让产业变“留量”。据4月21日召开的云南省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消息,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3.0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91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6.1%。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始于春,满心期待,也将迎来更丰硕的收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农业数字化】,微信公众号:【农业数字化】,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