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孙辈,当好配角不越位

 和谐世界 2024-05-24 发布于福建

文/马志国 图/刘 帅

心理案例:

老李夫妇的独生女成家后,小两口就和老李夫妇一起生活。不久,女儿怀孕了。再不久,女儿当了妈妈,给老李夫妇生了个外孙子。这可把老李夫妇乐坏了,整天合不上嘴。

老李夫妇心疼女儿,晚上就自动把孩子接了过来,让孩子晚上跟自己睡一个房间。结果,孩子没有了吃奶的机会,妈妈的奶水刚刚要下来又回去了。

这下好,外孙子干脆成了老李夫妇的孩子,白天黑夜都和姥姥姥爷在一起了。姥姥挂在嘴边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小两口白天都要上班,晚上缺觉了怎么行?这叫什么理由?一代又一代,哪个年轻父母白天不工作,可谁不是晚上自己照看孩子?不管这理由在理不再理,反正小两口落得个清闲自在,孩子成了老李夫妇的孩子,老李夫妇把外孙子当儿子养着。

转眼,外孙子三岁多了,爸爸妈妈成了无所谓的人,甚至成了陌生人。更有意思的是,老李夫妇还经常抱怨小两口长不大,不顶事儿,也就越发不敢把孩子交给他们,真不知老李夫妇还要把外孙子养到什么时候?

心理透析:都是心理情结惹的祸

从上面的真实案例可以鲜明地看出,有些孩子的亲情缺失,确实是因为祖辈存在问题。这个问题用句形象的说法:不少老人在把孙子当儿子养。这是为什么?有人把这说成是爱,有人说这是隔代亲更动心。也许老年人的确更疼爱孙辈,这里面确实有爱的成分,但是,实质上这是老年人心理情结的表现,而非理性的爱。

一是依赖心理。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亲子心理一体化倾向。那就是,亲子之间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上的“脐带”,让亲子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有了更大的依赖性。等子女长大了,这种亲子心理一体化情结,就自然地延续到了孙辈身上。于是,导致了很多老年人把孙子当儿子来养。这实质上是老年人借以来满足自己的依赖心理。

二是退化心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年人表现出儿童的言行特征,正所谓“返老还童”。由于老年人在心理上有接近儿童的倾向,也就容易把孩子当自己精神上的朋友。由于这种返老还童的心态,老年人容易更看重与孙辈的情感维系,而淡化了理性方面的责任。

三是眷恋心理。孩子们犹如旭日东升,老年人则是夕阳西下。看到孙辈们如雨后春笋,勃勃生机,老年人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时也萌生了对年少时光的眷恋之情。于是,老年人愿意和孙辈在一起。

四是补偿心理。老年人退休后也萌生空虚、失落和寂寞之感,希望通过某种活动来加以补偿,把生活的希望和欢乐更多地寄托在孙辈身上。同时,孩子和老人都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于是,老年人更喜欢亲近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再有,有些老年人在子女身上可能留下一些遗憾,现在要在孙辈身上弥补。

五是期待心理。人到了晚年,期待心理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第三代的身上。成功者希望第三代人后来居上,超越自己;失落者希望第三代人不要重蹈覆辙,贻误人生。就是说,老人们对孙辈的爱,是一种期待。

心理对策:当好配角不越位

那么,为了孩子能够真正身心健康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又该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首先是把握好扮演的角色。

在祖孙三代的这个家教舞台上,作为老人,首先要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父母才是这台戏的主角,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都是配角。要想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当然,首要的是在孩子的养育上父母不缺位,还需要祖辈在孩子的养育上不越位。主角不缺位,配角不越位,各自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一台家教好戏。所以,作为老年人我们要当好这个配角。

一是在心理上当好配角。要当好配角,就要为自己增强点独立性,别在心理上过分依赖晚辈了,别再以爱的名义把孙子当儿子养了。我们要看到,把孙子当儿子养,实质是侵权,是剥夺孩子父母的权利和责任。所以,我们在心理上要做到把孩子还给他的爸爸妈妈。我们不能和孩子的爸爸妈妈争孩子,让孩子爸爸妈妈自己带孩子。我们把孩子还给他的爸爸妈妈,在孩子的实际养育上,不是不闻不问,不是不管不爱,是把养育孩子的权利和责任归还孩子的父母,是把亲情回归他们亲子之间,是不去和孩子的父母争亲情。在祖孙三代的家教舞台上,我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当好家庭教育的配角,该配合的时候配合好;就是当好孩子父母的助手,该帮把手的时候帮把手。如此,我们的爱就恰到好处了。

二是在行为上当好配角。如果带孩子需要帮把手,最好去儿女家帮忙带孩子;如果需要让孩子到自己家里,最好晚上让爸爸妈妈把孩子接回;如果难于每晚必接,最好要经常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如果孩子不能经常回到父母身边,也要让孩子的爸爸妈妈经常来看看孩子;如果连经常看看孩子都困难,也要让孩子的爸爸妈妈经常和孩子通通电话。如果确实孩子需要离开父母和祖辈一起生活,在分开和送回的时候,一定要替孩子着想,从生活上和心理上,帮孩子做好衔接的心理准备,给孩子一个心理过渡期,帮孩子在生活环境转换的过程中,比较顺利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其次是把握好养育的方法。

一要爱而有度。爱过了头就是溺爱,孩子的心灵就会在爱的汪洋中被淹溺。不要以为孩子小而满足他一切不合理的要求。越是什么都满足的孩子,就越没有幸福感。我们要把疼爱孙辈跟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爱而有度,疼爱而不溺爱。

二要配合默契。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别看电视,您却“圣旨”一道,“没事,看”!这样最坏事。我们应主动地跟孩子的父母配合,不倚老卖老给孩子当挡箭牌。即使当父母的确实教育有误,我们也该背后指点一番,别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不然,他们还怎么当家长?

三要养教并重。疼爱孙辈,多是从物质需要上关心,吃啊,穿啊,玩啊,等等。这自然不错,孩子的吃喝冷暖是得有人挂在心上。与此同时,我们也该多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使之有健康的人格。养教并重,您疼爱的孙辈才会成才。

四要保持童心。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好嬉戏,好野外活动,如果老年人不懂孩子的心理,不顾孩子的这些特点,就是扼杀孩子的童心。所以,我们带孩子的时候,应该找回自己的童心,不妨当当老顽童。

五要架好桥梁。我们对孙辈的爱,不能替代父母之爱。我们当好配角,在孙辈身上自然要多费心思。但您别忘了再花上一份心思,在他们亲子之间架上一座情感的桥梁。一面督促父母要关爱孩子,一面教孩子要敬爱父母。必要的时候,要定期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把亲情还给他们幸福的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