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千古名句|李德裕|画家|苏轼|陈洪绶|陶渊明|隐居十六观|雕塑家|高士

 叠书山房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1651年的中秋节,陈洪绶为当时一位画友沈颢作《隐居十六观》大册。纸本,白描淡着色。款云:“辛卯八月十五夜,烂醉西子湖。时吴香扶磨墨,卞云装吮管授余,乐为朗翁书赠。洪绶。”朗翁即沈颢,字朗倩、石天;他与卞赛(云装、玉京)都是画家,而卞是一位女道士。画前有四页自题:一、标目:“隐居十六观——(十六项见后,不赘)枫溪洪绶标记。”第二、三、四页有七言绝句二首,五言绝句一首,及小词一阕,前录款识就在小词之后。兹录诗词如下:

老莲无一可移情,越水吴山染不轻。

来世不知何处去,佛天肯许再来生。

贫儿劣得买秋光,一片猪肝酌草堂。

着意欲忘离乱事,重阳不见报重阳。

擘阮秋溪月,吾生自可为。

难将一生事,料理水之湄。

山水缘,犹未断,朝幕定香桥畔。

君去早来时,看得芙蓉一半。

青盻青盻,乞与老莲作伴。

访庄

第一幅《访庄》,款“老莲洪绶”,一高士坐地上读书,另一高士前立,俯身与之谈,背后有绿酒尊。流泉在两人旁,潺潺不息。一说此为惠施访庄子,一说为客访庄主,都可释题,但不满意。全册以隐居为题,隐士是主角,每画是隐士生活的一观。所以此幅立着的人是隐士,前来拜访一位临流坐读的朋友。如找不到“庄”的含义,不必附会其为庄主或庄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酿桃

第二幅《酿桃》,款“洪绶”,隐士坐在岸边老树弯干上,俯视扁酒尊,酒面浮桃花。隔水对面有山坡,近处有小石板桥,泉流其下。葛洪《神仙传》有汉时仙人王方平饮余杭姥所酿百花酒的故事,而陈氏诗中也有“吾家新熟百花尊”之句,可见这是既有典故又为自身写照之作。(以花酿酒是陈氏喜用的主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浇书

第三幅《浇书》,款“悔老”,隐士坐枯木与藤背构成的椅子上举荷叶杯饮酒,旁横大石案,上有扁酒尊及团扇。“浇书”指晨饮。宋诗人陆游《春晚村居杂赋绝句》之五:“浇书满挹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床。”自注:“东坡先生谓晨饮为浇书。”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东坡谓晨饮为浇书,李黄门谓午睡为摊饭。”这幅隐士的服装及面貌似通常画苏轼(东坡)的形象,想陈氏用此典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醒石

第四幅《醒石》,款“老莲”,隐士倚横石而卧,右手扶石欲起,是初醒的状态。唐朝勋臣李德裕留守洛阳,在平泉置别墅,采天下奇花异竹,珍木怪石,尤其喜欢一块“醒酒石”,他醉即踞之。李德裕是出入将相的头号权贵,虽然归隐别墅中,不是陈氏心目中的高人隐士,所以这典故不一定恰当。简单的解释这幅是酒后扶石而醒,也无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喷墨

第五幅《喷墨》,款“老迟”,隐士右手持杖,左手在袖中负在背后,小童在旁捧水盂。两人注视前面大石块上铺纸一幅,上绘行云,升自波涛。背后古松一株,女萝绕身,丝悬枝上。画意很像唐张彦远说:“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他又记:“烈裔,謇涓国人。秦皇二年,本国献之,口含丹墨,喷壁成龙兽。”这两个典故合起来,可以合此幅所写。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形容南岳衡山“喷云泄雾藏半腹”,虽不是形容作画,但可以借咏隐士胸怀。陈氏心目中的确切典故为何,待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味象

第六幅《味象》,款“洪绶”,隐士立大石旁看一手卷,石上书及卷甚多,身后一小石,上披坐毯。南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开头就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所以圣贤都乐于山水。卷上可能是一幅山水画,隐士正在聚精会神地体味其中妙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嗽句

第七幅《嗽句》,款“悔迟”,背着观者而坐的隐士,左手举杯,右手抱阮(弦乐器),旁一酒瓮,中有一勺。头上束发冠,插一黄菊带叶,酒杯施淡绿色。“嗽句”的意义,就是饮酒赋诗。可是那只乐器一——汉代的琵琶到唐武则天时称为阮咸的,令人想起三国魏末的“竹林七贤”中精通音律的阮咸。他善奏此乐器,遂用其名。可是阮咸不以诗名,没有留下一首诗,所以画中人不会是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杖菊

第八幅《杖菊》,款“迟老绶”,隐士持杖前行,杖首挂着一枝菊花。与菊花最有关联的是陶渊明,但此幅人物不似陈氏描绘的陶靖节形象。画中人持着藜杖,而诗中用“杖藜”处很多,杜甫、苏轼都可能因此受到考虑。但苏轼也自有传统形象,与此不同,而且画题是“杖菊”,并非“杖藜”。其实此册不一定幅幅有典,有时用一个综合观念,也无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浣砚

第九幅《浣砚》,款“洪绶”,隐士盘膝坐树下,右手持砚,左手持绵巾状物,旁一大扁水盆,中泡另一砚。溪水绕三面,有小泉注入。北宋魏野好吟咏,不求闻达,其诗《书逸人俞太中屋壁》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之句,“洗砚”或作“浣砚”。这个典故很恰当。著录上有陈氏画《洗砚图》扇面,所以这也是他晚年喜用的画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沽

第十幅《寒沽》,款“迟老”,隐士持杖提壶,披巾戴笠,面对两株枯枝老树,其间可见寒泉注入树后的水湾。远处树干多株,即隐士将穿过的寒林。唐末诗人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诗有“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之句,此幅虽然没有雪,诗意颇合,只是杜荀鹤晚年投靠朱温,时论所惜,绝不是陈洪绶心目中的高士,如果《寒沽》有典,当另有所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月

第十一幅《问月》,款“莲子”,隐士坐树下,仰首指天,前有流泉,后有酒瓮,而月在画外。问月之诗,不止一家。李白《把酒问月》诗,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句,与此画题相合。苏轼《水调歌头》一词,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亦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谱泉

第十二幅《谱泉》,款“莲子”,隐士坐石上,右手举杯,左手抚壶盖,其旁正在煮泉水。隐士前流泉如阶,层层下涌,可闻其声。谱泉自唐陆羽著《茶经》,历代嗜茶的文人雅士,都重视泉水,而陈氏的好友张岱,也是非常讲究品茶谱泉的人。陆羽隐居著书,行野诵诗,诏而不就职,是入陈氏画中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囊幽

第十三幅《囊幽》,款“老莲”,戴着幞头的隐士安坐席上正在用带绑起入囊的琴。身旁一捆书卷,一只酒杯,一座酒樽。元傅若金《送金华王琴士还山》诗句云:“年少金华客,囊琴暂出山。”“幽”的含义甚广,《幽兰》是古琴曲名,白居易《听幽兰》诗句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而奏琴或听琴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出心中的幽愤,致诚意的幽款,诉深沉的幽忧,抒静雅的幽致,而幽人囊幽,是因为世无知音而绝弦呢?是暂时停乐,举杯痛饮呢?还是有出山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孤往

第十四幅《孤往》,款“迟老”,隐士头戴束发冠,手持透明纨扇,独立踟蹰。最显著的诗句是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怀良辰而孤往”,但这人物的形象不似陶公。汉张衡《思玄赋》云:“何孤行之茕茕兮,子不群而介立?”他觉得灵鸟独栖,善人少合,所以孤行茕茕。陈氏画的是谁,虽然难定,但大意总是幽人特立独行,自往自来,如寂寞的孤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缥香

第十五幅《缥香》,款“老悔”,美人坐石上读书,前有流泉,后有丛竹。此画令人想起他乙酉《杂画册》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意。艺术家的作品都反映他内在的及外在的生活,这《隐居十六观》中包括美人一幅,因而有一说这即是陈氏之妾胡净鬘。“缥”为淡青色,古用缥色丝织品作书套,故书卷一称“缥帙”;而书香或即“缥香”。但“缥”同“飘”,飘香之义更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梵

第十六幅《品梵》,款“洪绶画赠石天先生,时辛卯中秋”。两僧跪坐,其前各有一案置经。一僧注视经文,一僧持经旁顾,似有所得愿与道侣共之。“品”有品尝、体味、辨别、鉴评、观赏等含义,“品梵”当即研读佛经。两僧互相切磋,正合画题。是哪两位高僧?貌似罗汉,难于断定。虽然陈氏不是真能皈依佛法的人,但佛法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分离的因素,与诗、书、画,酣饮、红裙、山水、草木及朋友都反映在隐士生活中。

“十六观”之典出于《无量寿经观》。隋释慧远对此经的《义疏》说:“系念思察,说以为观。”经中有十六观,陈氏乃借之以为题,但与其内容并无关系。此册以《品梵》作结,颇似承认这一箪借用题名的债。至于画法,十六幅基本上全用白描,他“惜色如金”,只在发生最大效果的地方略施浅淡的丹青,而达到秀雅的境界。举几个例:《酿桃》的酒樽加淡绿,桃瓣染浅红,土坡烘淡黄绿;《嗽句》的酒杯淡绿,隐士发间黄花绿叶;《孤往》的纨扇稍染淡绿,别无彩色。用笔则主要是高古游丝描,间以柳叶描少许加入,增加衣纹的质感(如《访庄》《酿桃》《杖菊》及《孤往》),其圆劲自然,高古雅逸,是其他明代人物画家无法超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