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王永利:与诗同行《红军不怕远征难》

 百荷书房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与诗同行《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王永利 图/网络


丁晓平老师的《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
书中记载: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由宋庆龄介绍,历尽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经地下党安排,由西安,通过张学良东北军防区(当时张学良与红军秘密达成了互不攻击的协定),秘密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保安是当时苏区的首都。
斯诺是第一个访问苏区的外国记者。当时周恩来给他的采访计划是九十天,斯诺还觉得太长,觉得用不了这么长时间,随着采访的深入,他才体会到,要想深刻了解红军,了解苏区,三个月不算长,最终他呆了四个月。
在苏区,他不受约束的采访了很多人,普通士兵、农民、红军将领,像彭德怀、聂荣臻、徐海东等。
当然,他最想采访的人就是毛泽东。
毛主席也欣然接受了他的采访,并且告诉他了一些任何人都没说过的事情。
关于长征,斯诺的采访,又激起了毛主席对长征途中那一段艰难岁月的回忆,那些惊心动魄,生死较量的场景,还有无数英勇的红军干部和战士的鲜血洒在了途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着毛泽东潇洒遒劲、不拘一格的书法,一种荡气回肠的王者风范和天地英雄的豪迈自信,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恢宏气度,斯诺的心中更增添了几分惊羡和尊敬。
根据毛主席和其他将领的描述,斯诺完成了《长征》的写作,成了第一个将长征完整记录并且写成书的外国人。他觉得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是一部辉煌的史诗。
1960年六月,斯诺以作家身份访问中国,在一次与周恩来见面谈话时,周总理也曾对斯诺说过:"对我们而言,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是在长征时期,特别是当我们横越西藏附近的大草地时。我们的情况已临绝境。我们不但没有东西可吃,也没有水可以喝。然而我们却继续生存下来,并且赢得了胜利。"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经历过如此漫长,如此遥远的长征,而且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有巧渡金沙江、血战湘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雪山)、还有漫无边际,危险重重的大草地等天险。
据不完全统计,有十万左右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路上。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困苦,正是他们的勇气和鲜血,奠定了长征的胜利和辉煌、不朽与传奇。难怪斯诺特地为它了写了一本书,也难怪毛主席为此而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词。


此刻,重温这首诗,心里对毛主席、朱德、周恩来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以及那些英勇的红军战士们,是满满的敬仰。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丁晓平《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如喜欢文章,请点赞,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