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橡树 | 抗战往事:漫说彭雪枫与汤恩伯在河南的战略分歧……

 流浪的橡树 2024-05-24 发布于四川

往期索引:
流浪的橡树俄乌战争全集(包括以哈战争,更新至5月8日)
从“老虎钳行动”到常风行动,惊心动魄的越南战争最后的20小时
第74军鏖战淞沪,“虎之师”横空出世……
流浪的橡树战史付费阅读文章目录
从梁启超、林长民、曹汝霖等人往事,漫说五四往事
俄乌战争观察:漫说俄“胜利日”阅兵式,解析俄军夏季攻势
俄乌战争观察:俄军哈尔科夫攻势分析和两个夏季战争走向窗口
俄乌战争观察:别了,“军神”绍伊古……
俄乌战争观察:俄军“人事战略”论与哈尔科夫攻势分析
俄乌战争观察:俄总统访华、斯总理遇刺、从哈尔科夫看夏季序战……
俄乌战争观察:再论“劝和促谈”与乌克兰在“非对称”战场的战略反攻……
俄乌战争观察:详说伊朗总统坠机和躲在“保险箱”的俄军夏季攻势……
俄乌战争观察:从夏季战争综述俄军“五个筹码”和乌军“黑暗时间”……


新四军名将彭雪枫。

彭雪枫,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一个平民家庭。

抗战期间,彭雪枫为八路军、新四军的著名将领,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新四军六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

1944年9月,彭雪枫率部西进河南,意图打通河南战略通道,恢复八路军与新四军联系。

10日,彭雪枫率部在夏邑县与汤恩伯部发生激战,在击溃李光明支队之时,彭雪枫前往前线指挥,不幸中弹阵亡。

噩耗传到延安,延安方面重要人物深为惋惜,纷纷彭雪枫致挽词: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简介彭雪枫之后,再简介汤恩伯。

汤恩伯出生于1898年,年长彭雪枫将近10岁,早年东渡日本,于陆士十八期步科专修军事。

后来,汤恩伯回归被黄埔军校聘为战术教官,由此在黄埔整军起家,一路走高,为黄埔系骨干将领之一。

抗战胜利后的汤恩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汤恩伯率所部国军第13军参加南口会战。

之后,汤恩伯指挥部队由第13军扩展到第20军团,第31集团军等,一直为长江以北第五战区主力,尤被日军认为是中国军队最能打的精锐部队。

1945年3月,汤恩伯转任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兼滇黔战区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以及5月之后的华南大反攻。

日军投降后,汤恩伯于9月抵上海,为国军主持京沪杭地区日军受降的主官。

——能够在炙手可热的京沪杭地区指挥受降,大出风口,足见国军顶层人物对汤恩伯抗战战功的肯定,以及友军将领对其战功的认同。

当然,本篇文章不再讲述汤恩伯在抗战中后期的具体战绩,仅讲述彭雪枫和汤恩伯这两位优秀将领在河南的抗战往事,就此言归正传。

1942年,汤恩伯率部由第五战区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

鲁苏皖豫边,即为新四军、八路军、国军、汪伪军、日军势力、地方民团等等势力犬牙交错地区。

其中,新四军、八路军和国军方面在这个地区存在二个重大战略分歧。

一是第三战区炮制皖南事变。

二是新四军、八路军意图打通河南通道,而国军历来企图阻止新四军、八路军在河南联络。

彭雪枫(居中深色着装)和第四师将领。

当时,彭雪枫和汤恩伯两位将军没有私人交集。

不过,在抗战最艰苦阶段,他们作为国、共两方在鲁苏皖豫战区的最高将领之一,各自指挥重要武装力量,却又因为彼此抗日方略分歧太大,是以,双方关系日趋紧张。

尤其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彭雪枫义愤填膺,发表了《誓为皖南事变殉难烈士复仇》,国共关系趋于对立。

此后,国共双方相互警戒,在汤恩伯率部调往鲁苏皖豫战区之后第31集团军和鲁苏皖豫战区部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发生不少内耗摩擦

外辱未御,兄弟阋于墙,至今而看,不免让人惋惜。

然而,关于打通和阻止打通河南通道,打通和阻止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略联系,就成为彭雪枫和汤恩伯在河南抗战的主要战略分歧。

鲁苏皖豫战,彭雪枫的第四师是新四军向北唯一的主力部队。

同样,汤恩伯部则是国军在鲁苏皖豫战区的主力。

在抗日战略全局态势上,汤恩伯的鲁苏皖豫边区既要策应第五、九战区在抗日主战场长江战场作战。同时,在地缘战略上,汤恩伯及鲁苏皖豫边区还得作为第一、二战区的战略缓冲、屏障。

此外,在鲁苏皖豫边区西南方向紧靠鲁苏战区。

这样,在黄桥战役之后,随着新四军陈毅部完成东进,鲁苏战区成为事实上新四军最活跃的抗日前线。

于是,双方主力近身部署这个区域,关系日趋紧张 。

当然,作为江淮地区唯一的新四军主力,彭雪枫的第四师相比汤恩伯部显得弱小,向南固然可以得到陈毅、粟裕的友军支撑。然而,如果转向北进,一旦进入河南,冲破汤军团防区,实现与八路军的战略联系,这样,即可取得更大发展,也可与陈、粟友军遥相呼应,争取战略主动

双方都在积极实施战略行动,在皖南事变后的国共相互误会、相互警惕的情况下,汤恩伯部和彭雪枫部事实上也就处在了作战状态。

豫中处于四战之地,多股势力相比之下,唯有汤恩伯部和日军对峙相当,彭雪枫的新四军第四师尚无足够实力直接进入。

然而,几方势力拉锯作战,时间一长,战事激烈,自然就破坏了鲁苏皖豫边区和鲁苏的战略格局。

陈毅和鲁苏地区新四军将领们。

1943年初,日军以第17师团为主力,向鲁苏战区韩德勤发起大举攻势。

200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爱萍传》记述,苦战一月有余,韩德勤派出副官联络,找到当时驻守在淮安北蔡桥地区的彭雪枫的部下张爱萍。

当时,韩德勤无法抵挡日军进攻,便向张爱萍表达了希望能在日军扫荡时撤到淮安蔡桥一带躲避的要求。

韩德勤是“皖南事变”主要炮制者和参与者,一直被认为抗战时期苏北摩擦战的老司机。

于是,张爱萍向新四军军部及四师师长彭雪枫发了电报,报告、说明了韩德勤近日即到,建议趁此机会铲除后患,收编韩部

同时,张爱萍通知边区部队为韩部让道,并提供方便,让其毫无顾虑地奔赴他的归宿。

3月17日,韩德勤及其总部、直属部队深入淮安附近。

午后,彭雪枫、黄克诚指挥所部十多个团顺势向韩德勤所部发起了合围。

是役,史称山子头自卫反击战。

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德勤不及提防,手忙脚乱,“亲自”被俘。

韩德勤总部被打掉之外、韩德勤所部精锐独立6旅、保安第3纵队也几乎遭到全歼,其中保安3纵队司令王光复、独6旅旅长李仲寰等阵亡。

由此,韩德勤被痛殴之后,驻防安徽阜阳、蒙城地区的汤恩伯第31集团军王仲廉部失去侧翼掩护,只得连夜退往河南。

彭雪枫部和汤恩伯部矛盾更趋激化。

山子头自卫反击和皖南事变一般,作为一场颇具规模的国共内战,一度激起举国舆论为之哗然。

随后,为了统战抗日,新四军方面及时善后,释放了韩德勤并发还了数百人、枪。

至此,鲁苏战区在苏北一带,成为新四军游击抗日战区。

而韩德勤有生力量也在这次作战之后,基本消耗殆尽,韩德勤就此销声匿迹,日渐式微,再无影响。

然而,在鲁苏皖豫边区,尤其河南一带,是当时日军向长江主战场、向一、二战区腹地发起攻势的主要进出通道。

相反,彭雪枫所部彻底打掉了侧翼的韩德勤势力,既和陈毅、粟裕所部连成一片,西进河南,自然就列入日程。

于是,就在解决韩德勤集团而稳定侧翼之后,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西进豫皖苏一带,终于和第31集团军发生正面冲突。

当时,新四军对汤恩伯所部展开兵运工作,虽然斡旋、协商汤恩伯部高级将领李仙洲、廖运泽倒戈没有成功。

但是,汤部的一位团长陈锐霆,率部举行战场起义。

不过,和韩德勤鲁苏战区的部队不同,鲁苏皖豫边区实力强劲之外,汤恩伯部第31集团军更是异常能打。

彭雪枫部西进作战十分艰难,可想而知。

第82军军长马继援。

1943年,汤恩伯所部精锐与马继援部联合发起对彭雪枫部作战,苦战之后,新四军兵力不敌,又被青海马家军主力马继援的骑兵部队冲锋,战损极大,只好退出安徽地界。

此后新四军、八路军、国军、汪伪军、日军混战之余,鲁苏皖豫边区又成犬牙交错的平衡态势。

彭雪枫希望打通河南战略通道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

河南通道如不打通,八路军和新四军会师的战略目的自然也就无法实现。

问鼎中原,需要时机。

1944年,日军发起以针对汤恩伯第31集团军为目标的豫中会战。

彼时,日军首次使用规模化机械化部队,以分进合击,席卷豫中。

豫中国军,分属蒋鼎文、汤恩伯等指挥。

日军一路虽然攻城略地,除却击溃一些地方部队,因为第31集团军分散突围,并没有实现会战预期目标。

当时,美军在太平洋发起攻势,日军已经日暮西山。

日军发起豫中会战的机动力量很快向南发起攻势,就是所谓历史书记载的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会战。

这股日军一直向南,凭借远程炮火和空中优势,甚至一度打到两广。

不过,日军兵力有限,来得快也去得快,豫中会战之后,日军很快离开,第31集团军分散突围,尚未集结,这样,鲁苏皖豫边区之前的新四军、八路军、国军、汪伪军、日军相对平衡的结构被彻底打乱

豫中成为真空,战机凸显。

此刻,八路军、新四军经略中原条件已经成熟。

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五个团,在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举行西征誓师大会。

参阅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张震回忆录》,第四师西征豫中地区,旌旗所向,势如破竹。

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八个县的地区。

很快,彭雪枫取得西进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

据时任彭雪枫助手,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回忆,9月,彭雪枫率部继续西进,至夏邑县八里庄,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和鲁苏豫皖边区的苏北挺进军李光明支队不期而遇,发生激战。

为抗日方略分歧,国共武装发生误会,激战经日。

八里庄激战,国共双方互不相让,往返冲击,一时竟成胶着态势。

战事白热化之时,彭雪枫亲临前线指挥,被流弹击中,当即阵亡。

彭雪枫是新四军最杰出的军政干才之一,假设如到后来授衔,至少也是大将、上将级的人物。

彭雪枫阵亡,激起国共再起争议,误会更深。

当时,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汤恩伯得悉彭雪枫阵亡,即召集分散各部向新四军第四师发起反攻,使得新四军和八路军就在即将打通河南通道实现两军会师的前夜,功败垂成。

于是,鲁苏豫皖边区形势再次稳定下来,再成新四军、八路军、国军、汪伪军、日军各派势均力敌的拉锯形态。

1944年11月,日军大陆交通线作战继续南下,自北向南攻势凌厉,使得贵州方面的张发奎不断向重庆方面告急。

于是,为解决贵州方面危机,汤恩伯被紧急调任黔桂边区总司令,远赴西南救火。

就此,汤恩伯也离开了河南。

说完这段往事,如今再看彭雪枫和汤恩伯在河南抗战的历史,尤让人为之感触、惋惜。

无疑,彭雪枫和汤恩伯都是当时国共双方的一等一的干才。

抗战期间,两位将军在河南均有不俗的表现。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非常可惜。

彭雪枫不幸战死河南。

否则,以彭雪枫独当一面的卓越军政才华,以及延安对他历来信任、器重,他在新四军位置和作为很有可能高过粟裕。

同样,虽然汤恩伯于河南任上调往黔桂边区担任总司令,随后升任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得以指挥当时国军精锐进行抗战大反攻,最终成就了他的抗战时期辉煌军功。

然而,汤恩伯在河南抗战往事,却终究为他抗战表现增加负面色彩,被一些史家长期诟病。

此后,在历史书里,汤恩伯不仅为河南主将蒋鼎文背锅,成为豫中会战的首席败将,同时他还为抗战时期河南灾荒背锅,成为水旱蝗汤……

一声叹息。

多谢三点一转支持,多谢与橡树网络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