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市,永年区,广府古城

 东海若水斋 2024-05-24 发布于天津

原创 李博 响堂水镇旅行社 2024-05-05 07:12 

在我的眼里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就是冀南明珠“广府古城”了,我觉得她更符合古城的认知,外面有护城河,有翁城。现在几乎所有修复的景区没有护城河。说她是冀南明珠,这一点也不夸张。你看她头枕滏水,背依聪山,保存基本完好的巍巍古城四周是两万多亩的洼地。洼地内水面如镜,芦荷飘香,鱼翔浅底,鸭戏白云。尤其是驰名中外的杨、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禹襄故居,更能让您直接体验到这座古城的丰富内涵。你现在看到的那一带高耸的城墙,就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奇色彩的永年广府古城了。
       广府城也称永年城,位于永年县政府所在地临洺关偏南25公里处,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城墙为明代时重修,高12米、宽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明代时有四瓮城和四城门,每道城门上都建有城门楼,四个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二十六座铺舍,一千五百七十二处垛口。城外的护城河,两岸遍植垂杨柳,由四座吊桥沟通内外,形成一座坚实的城堡。外可御敌,内可防洪,进可攻,退可守。广府城也因此成了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战火烽烟连续不断,可谓历尽沧桑,饱经战乱了。现仅东门和西门存有瓮城,城门楼和角楼均不复存在。在全国来说,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也是不多见的。况且广府古城是一座水城,周围是万亩洼地和一望无际的芦苇,加上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是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于一体的名城,这些特点更是其他古城无法比拟的。下面我们先从北门登城,沿城墙游览到东门,参观瓮城,再从东门下来,参观武禹襄故居,再乘车到东门外参观弘济桥,南门外参观杨露禅故居。

图片


      电瓶车会带我们到广府古城的北门,我们先登古城墙。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广府不登古城墙也是一大遗憾。大家看,这就是通往城楼的引道。你也许注意到了这条道为何修成斜坡而不是台阶呢?这是因为古时的城墙上驻扎着很多守城的士兵,士兵们所需的弓箭弹药和粮食是用马车运送上去的。所以为了便于马匹和车辆行走,就用砖砌成了斜坡,当地人称它为马道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古城的城头上,当地人有个风俗,每年的正月不论男女老幼都要登上城墙走一走,据说这样一年内可以祛邪消灾,百病不生。看来老百姓确实对古城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愿望。不过这个习俗倒真的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咱们不防也试一试,在城墙上走一走。这样还可以更好地看到古城的全貌。

      广府古城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曾经是曲梁侯国的国都。秦汉时又先后为平干国、广平国的国都以及曲梁县和广年县的县衙驻地。隋仁寿元年(601年),因为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广年为永年,所以此城又称永年城。隋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此建都,称夏王。这时,城池才始具规模。元代又扩大了城池的面积。永年城原为土城,无水。明代成化年间,知府李进开池引水,开挖了护城河,把滏阳河的水引了进来。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又调周围九个县的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包砌成砖城。现在的西城门洞下仍有碑刻“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的记载。我们现在看到的没有被修复的城墙,就是明代广平府故城,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图片


       广府古城历史悠久、景点众多,城内外共有名胜古迹三十多处。城内有四大街、八小广府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纵横分布着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故居,紫山书院、城隍庙、文昌阁等景点。城外有弘济桥、毛遂墓、黑龙潭等景点。其中弘济桥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形制大小与赵州桥大致相同,相传是鲁班的妹妹和鲁班比赛修成的,堪称是姊妹桥!弘济桥不但是冀鲁两省的交通要道,又是一座有着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之桥。34块栏板和望柱上的浮雕都雕刻得精美绝伦。毛冢高峰(战国名士毛遂的陵墓)就是远近闻名的平干八景之首。美丽的古城,历史上曾吸引了无数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唐代诗人李白、清代画家郑板桥等都曾留下许多诗画。特别是清中叶直隶总督方观承治蝗放粮路过此地,食宿莲亭眺望古城,即兴赋诗一首:“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这首诗便是当年古城景色的真实写照。现在经过八白牛的历史沧桑巨变,现在的永年古城尽管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水城景观仍值得我们去保护和开发利用。

图片

      顺着城墙我们已经到了古城的东门了,大家看到的这种由两道城门形成的环形城外城结构就叫瓮城。这座古城在东、西、南、北四座门外都建有瓮城,也就是外城。因为瓮城的城门上也有城门楼,所以这座城就有了四门八楼之称了。南北门的瓮城在1947年解放永年城后,为方便交通拆除了,东、西门仍保存完好。修建瓮城是当时出于军事上的防守和消减水灾的需要。当受到敌人攻击时,瓮城有力的保护了里面的城门。有时故意打开瓮城的城门,将敌人放进去,然后把瓮城的门闸一合,就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消减水灾方面呢,因为永年城地势低,四面都是水,雨水多了,河水就进人城区。来水时,就用土袋把内外城门一堵,水就进不来了。所以几次发大水,永年城都幸免于难,于是就有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在筑城的时候,四个城门下面,各藏有一只卧着的神牛,它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广府城不被水淹。有一次,有个很有神通的老鼋精领着虾兵蟹将,带着东海的大水,铺天盖地地来淹广府城。这时,神牛惊醒了,它们用自己的身躯共同抬起了府城。老鼋精把水涨一寸,神牛就把城墙抬高二寸,水再涨一尺,城竟升高一丈。最后,老鼋精用尽法力,也没有办法,只好鼓着肚子气冲冲回东海去了。可是后来神牛不知被谁盗去了三只,只剩下一只拐牛还留在北城墙底下,所以现在北城地势仍比其它三面要高一些。一人们为了纪念救城的神牛,就把广府城也称为卧牛城了,并为卧牛雕了石像,供( 在了东城门外)。

图片


      广府古城罕见的自然景观与水至柔至刚的灵气,使得太极文化在这里得以诞生和发展。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在这里开创了杨式和武式太极拳的伟业。下面我们就从东门的马道下去,去瞻仰武式太极宗师武禹襄的故居。走进广府城就是走进了一座太极城。当地有一句俗语说“喝了滏河水,大小孩都会蹬两腿”,确实如此。来到广府城,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随便找个人来,都能为你表演几下地道的杨、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故居座典型的晚清建筑,它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原故居分三条纵轴线,现除中轴线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余两侧轴线尽毁。现存中轴线部分分南北三重院落。南面的三间敞房是轿房,是主人出入存放轿子的地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车库。轿房正对着的大门是仪门,西面编这三间北屋,是武宅的书房兼私塾,西南方原来建有月门、花厅、演武场等建筑。均为雕梁画栋,飞檐亮瓦,十分壮观。可惜早已被毁。现在我们穿过仪门,进人故居。

图片


       首先映入眼帘这座上房是客厅,是武禹襄会客的地方,东西配房是他的儿孙们的卧室。这个客厅也是过厅,中间的屏风是两扇门做成,就是说,如果是一般客人,武禹襄便会在这个客厅会见。来了贵客才会打开屏风迎进最里面的自己的房间。贵客如是女士,则由家人从屏风两侧引入。由此可见过去男尊女卑的习俗是如何不平等了。

      再往后走就是武禹襄的内宅了。东西配房是武禹儿子的卧室,正房北屋就是武禹襄的住处。这是武禹襄的雕像。下面我把武禹襄的生平向大家介绍一下: 武禹襄名河清,字禹襄。就是广府镇东街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21年)二月,卒于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清代的秀才,自幼酷爱武术。他起初和杨露禅同习洪拳,后学太极拳。武禹襄为了进一步探求太极奥妙,于公元1852年亲赴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但是到河南后,得知陈长兴已年老多病不能收徒传艺,于是便拜河南赵堡镇陈清平为师。陈清平将自己的拳技精髓,奥旨秘诀,倾囊传授给武禹襄。武禹襄亦加倍努力,日夜研习,月余理法尽知。他又把他的哥哥武秋瀛从舞阳盐店找到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和不知作者姓名的《太极拳概要图》、《拳论》并抄绘携回。回家后,即找他的外甥李亦畲搭手试验。他们日夜加紧研练,苦学二载,创造出一套武式太极拳路并写出《太极拳解》和《十三总势说略》等著作,传授于世。至今被拳界奉为经典名著。武禹襄先生被尊为武式太极拳第一代祖师。

图片


       如果你也在习练太极拳,一定能感觉到它与杨氏太极拳的不同。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小巧灵妙,最适合年老体弱人习练,尤其对老年人健康长寿,起着有益的作用。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老人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唯有太极拳填充了这项空白。只要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就是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这也是“太极拳”得以风靡全世界的主要原因。参观完武禹襄出故居,乘车去参观弘济桥。

      弘济桥也称府东桥,在广府城正东2.5公里处的东桥村,东西横跨于滏阳河之上。滏阳河是我们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河流,它发源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太行山东麓北响堂寺下的“金村”,流至天津附近与海河交汇。在古代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线。据《广平府志》上记载:“又赖滏水,上达磁邯,下通津卫。”行旅通商极为方便。

图片


       弘济桥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日前仅有碑刻记载为明万历十年重修。由于修桥时动用四面八方人力众多,因此名为“弘济桥”。弘济桥古代是冀鲁两省交通要塞,桥侧石柱上深达寸许的纤痕至今清晰可见,不难想象当时这里的水运十分繁忙。

        弘济桥的形制是不是和赵州桥极为相似呢?确实是,关于这一点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呢。说是这座桥是鲁班的妹妹和鲁班比赛修桥,鲁班修造了赵州桥,而他妹妹则修造了弘济桥,所以这两座桥极为相似,被称为姊妹桥。7 它们都是我国现存的古代大型石拱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瑰宝。

        弘济桥桥面长48.9米,宽6.82米,大券跨度24.8米。弧矢全部用石块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券似长虹飞架,大券的两旁各有两个小券。这种敞肩式的桥形不仅节省了原料,减轻了桥身自重,而且减小了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有力地保护了桥身。弘济桥的砌筑方法也很完美,它是由18道单券纵向排列而成,券石与券石之间用铁束腰相连,护拱石之间用石灰或泥浆砌筑,提高了拱圈的抗压强度。另外勾檐石的大量使用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到桥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构造了。弘济桥的这些修造方法,使整个大桥浑然一体,结构非常牢固,以至于历经千年依然稳若磐石。

        弘济桥不但是一座正常的交通运输桥,而且还是一座艺术之桥呢。大家看,桥上共有18根方型望柱,望柱上有7个狮子、8个猴子、1个鲜桃、1个石榴和中间的一个地牤牛。桥面两边各有17块石栏板,还有9桃10石榴,栏板上所刻花纹多是连年有余、节节封侯等吉祥画,还有鹿、麒麟、八仙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形象逼真,玲珑可爱。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龙、飞凤,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更是炉火纯青,精工细雕,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弘济桥还留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桥修好以后,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老道士,他在桥上转来转去,左看看,右摸摸,嘴里还不住的念念有词:“桥真好,桥真好,可惜两处没修好,榴、桃、狮、猴没修活,龙嘴子没成宝”。人们听了,纷纷要求老道士留下来,帮着把这两处修修。老道士说: “试试看吧!”,从那天起,老道士每天在桥上,摸摸石榴、桃,梳梳狮子和猴毛,还坐在伸出的龙头上,用手去摸龙嘴里的那颗珠子,一连七七四十九天,珠子突然放光,老道士也不见了。有一年发大水,村子的房子都被淹了,人们都逃到了桥上。眼看桥也要被洪水淹没了,就在这时,说也奇怪,桥柱上的狮子、猴子活了,个个跳进水里抬桥,慢慢把大桥托了起来,望柱头的石榴和桃也都成了真的,象在聚宝盆里一样,取之不尽,供人们充饥。只见水涨,桥浮,再大的洪水也把桥奈何不得。从此,人们把这座弘济桥,称作浮动桥。

        弘济桥在桥面石上还发现了角石、三叶虫等化石,它们都属于古生代时期的奥陶纪,至今已有4.5一一5亿年之久,这更为这古老的石桥凭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大家可以自己找一找,看谁的眼光好。

      原道返回去杨氏太极宗师--杨露禅的故居。有一点大家可能不清楚,现在一般把太极拳按姓氏分为各派各式,其实在过去,永年人并没有把太极拳严格区分杨式、武式。大家走东家,串西家,今天你跟我学,明天我跟你学,架子也只是称呼大架,小架,并无派式之分。

        杨露禅故居始建于晚清时期,总占地面积九百八十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您看到的杨氏故居是1992年修复的,整个建筑比原貌规格大、标准高。另外还增设了杨氏太极宗师的雕像、纪念馆,以及供给人歇息的茶座、凉亭等。

     杨露禅名福魁,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祖籍永年县自门寨人,后来移居广府南关,也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当时因家境贫寒,以推车卖煤土维持生活。一次,他推着煤土,从城里西大街太和堂药店门前走过,正巧碰到有些地痞无赖在太和堂药店寻衅闹事。因为该药店是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所开,而且买卖兴隆、资本充实。这些人本想敲诈一下外乡人,结果被药店伙计很轻松地收拾了。杨露禅是练武人,当然对这场格斗很注意,见药店伙计们的拳路新颖、轻灵神妙,心中十分仰慕,于是就到太和堂药店学拳。以后又经太和堂药店陈德瑚引荐,杨露禅前往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太极拳。当时称粘拳。杨露禅来到陈家沟,勤学苦练了六年,才返回了乡里。乡亲们都来为他祝贺。当时永年习武的很多,各种拳路都有,听说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回来,都邀请他比试较量。有一次,在和别人比试中,杨露禅竟然失手跌倒了,心中十分懊悔。于是,又第二次再下陈家沟求师,一学又是六年才把太极拳的拳路、拳诀、器械全都掌握了。回家时,陈长兴师傅告诉他,天外有天,你以后有了困难,还可以来找我。杨露禅回家后再次与乡人交手,虽没有败,但也很难取胜。杨露禅自念虽在陈家沟苦学十二年,仍未得其真传,于是又三度南下陈家沟。陈长兴师博看到杨露禅求艺心诚,十分感动,就将太极拳的奥秘悉心尽数教授给他。杨也倍加用功,日夜钻研,终于将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之法,行功运气之要领,连同杆、剑、刀、棍一一融会贯通,这才告别老师,回到了老家广府。据广府镇南关老人说,杨露禅二十一岁开始去陈家沟,到四十岁左右才正式回到老家来,先后共经历十八年之久。这就是被太极拳界传为美谈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图片


       杨露禅在广府设立拳场,以授拳为业,拳艺愈加精进,他又对陈式架式进行了多处改进,创造了一套一百单八式杨式太极拳的拳路。后被清瑞王聘为王府拳师。其间挫败了许多来访较技者和各王府拳师,人称“杨无敌”。一次著名书法家翁同,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随即亲手写了一副对联赠杨露禅: “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之后,太极拳蜚声京华,誉满全国。王公贵族、也纷纷递帖学艺,使太极拳在北京广为传播。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又重新编制套路,削减了高难着式,缩小动作,既适合穿长衫、留辩子练习,又有益于健身。编创了一种拳式称作“太极小架子”。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代祖师杨露禅,于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杨露禅逝世后,教授太极拳便由他的次子班侯、三子健侯来继承。杨班侯自幼随父学武,练就一身好武功,虽然脾气急躁,但性格刚正不阿。班侯曾用拳术击败了武林名师“雄县刘”,又在北京西四牌楼击败了打过七省擂台未遇对手的俄国拳师“万斤力"。十七岁时,练功已有十二年之久,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人常说:“陈家拳,杨家传,杨家拳,班侯传”。杨班侯在广府曾留下很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人称“三先生”。他的拳术外柔若绵,内坚如钢,引人发省,功夫独到。他的拳势“先求大开大展,后则紧凑严密”。杨澄甫继承祖上嫡传,又总结自身的经验,把祖父杨露禅创造的“小架子”,父亲杨健候修改的“中架",改成一百单八式的“大架子”。他集杨式三代之经验,将杨式太极拳逐步定型,写成了《太极拳体用全书》。杨家太极拳经过杨家父子两代人的不断切磋、改进,到孙子杨澄甫的手里,才正式定谱,形成了拳架架式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杨氏太极拳。一百多年来,杨式太极拳这项强身祛病的体育运动,从开宗传至五代,从永年推向全国,并发展到海外,越来越为众多的习武者喜爱。

        这是一颗镶嵌在华北大地的璀璨明珠,随着广府开发规划的落实,这颗明珠必将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