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史中心|活动简报 5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教授做客山东大学“文渊讲堂”,为山大师生作题为“敦煌吐鲁番学的新问题与新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教授主持。 ![]() 荣新江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124年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发现和整理历程,指出学界在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工作都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面对新的学术发展形势,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时代性问题,推动百年敦煌吐鲁番学继续成为预流的学问。 ![]() ![]() 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以及当前学术界的发展趋势,荣新江教授对新时代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思考,指出应该至少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大力推进: (1)从原始材料直接书写历史,充分发掘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原始史料”的价值,重构丰富多彩的中古边陲地域社会的风景画,尤其是要上承中国修史优良传统,写出一部归义军史志。 (2)用本民族的史料研究西北民族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贡献敦煌吐鲁番学界的力量。 (3)推动从文献学到书籍史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转变,一方面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梳理出中国书籍的演变链条,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写本”特性,既重视写本的文本性,也重视写本的物质性,更重视它们之于书写者、抄写者和使用者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关注写本传播带来的知识流动。 (4)重视图像资料,推进图文互证,以图证史。要充分利用好大量敦煌石窟壁画已完成数字化的时代优势,下更大的功夫,编写出更全、更准的石窟壁画榜题著作,并将图像放置在与文本的对读中、图像的组合和传播中、历史时期敦煌吐鲁番的民族、政治、经济形势中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5)在多学科视野下,利用敦煌吐鲁番资料进行跨学科研究。敦煌吐鲁番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宗教(佛教、道教、三夷教等)、哲学、藏学、语言学、考古学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 ![]() 荣新江教授在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知识开拓在座师生学术眼界的同时,也以其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为这场严肃的学术讲座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在与会师生与荣教授互动结束后,《文史哲》杂志主编杜泽逊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听讲所记满满五纸的记录,盛赞荣教授给山大师生带来了学术盛宴,并勉励大家要不断开拓眼界,努力学习。 此次讲座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主办,由文学院、历史学院、《文史哲》编辑部承办。 转自“山大史学”公众号 文|武绍卫 图|周胡闻谅 编辑|汪珂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