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引河灌溉史

 微美陇西 2024-05-25 发布于安徽

陇西渭北电灌枢纽

据清乾隆、光绪和民国《陇西县志》记载,解放前陇西先后修成的自流渠道有:

渭渠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秦凤路提点刑狱官郑民宪自通远军熟羊砦导渭河至军灌溉屯田。头渠,自城西7.5公里处引渭水浇菜圃转水磨,至中川入渭,约10公里。二渠,自靛坪村下河滩引渭河水流经北园至柴家门、汪家门,约7公里。三渠,自岳家墩起,至城东角入渭,约2公里。

永济渠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分守道岳万阶倡凿。引科羊河入城,沿渠灌田,后失修壅塞。四十五年(1617年),分守道朱燮元组织修浚,并改称永利渠。后边修边废,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杨国瓒调集人力重新挖修,渠深数丈,石墁土底,沟崖架木槽,居民门前修小石桥24处。其后又多年失修。民国6年(1917年)本县人谢树棠曾提倡再修,复原名永济。但因渠身不稳,旋仍停灌。民国19年(1930年)省赈务会拨赈款银圆3000元,委孙克仁、马永江等用工赈方式开凿,自城西7公里引渭水至十里铺,循安家山麓汇于西河,长6公里,灌田5950亩。为民国时期30余年间全县水利事业中效益最佳者。

西门渠 清初自西关北引西河水,经泰山庙(今县二中)前分为两渠:一流经马池南称为高渠,穿城引入公园;一流从西门(静安门)入城经景家桥注入钟灵池,另由钟灵寺经道背后油盘巷东下,灌溉园圃。渠首又分水从小西门(镇羌门)外穿北关城,灌溉北关土地,直至城外柴家门、汪家门。

南门渠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周家庄引南河水循盘龙山麓入南门(武安门),分为四渠:一东流马路巷注苗家池;一绕聚奎阁折而西流注儒学池(原县一中校址北坑);一南绕县文庙(今实验小学)注入钟灵池;一经南街、东街注入钟灵池。

东郊田沟  乾隆志所载渠道经过之处今无考。现存渠道由春场南和苟家门东北引南河水灌苟家门、张家塄一带。

南郊田沟   一由高渠引水经南山寺东至大碑院。另由南河东岸开一渠引灌蹇家门、权家门、春场、张家塄、苟家门,长约2公里,灌田1000余亩。

北郊田沟   自水月坪对面引渭水灌溉坪田地。


东铺渠  又名周公渠。清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巩昌营游击周文翔以兵堑法调兵工开凿。自赤山南岸旧渠口起,长约10公里,灌溉6000余亩。

仁寿渠   民国21年(1932年),县赈务分会以民国19年省拨永济渠赈济余款银圆1000元,由省赈务会派马维嶽和本县人王霖主持修建。西接永济渠,自西河起引水循南山麓经蹇家门、王家坪、李家营到苟家门、张家塄,历时一年多,用款1200余元,砌洞架桥,疏通渠道,长4公里,灌田1620亩。


南川渠  民国26年(1937年)本县人汪凌等倡修。自韩家门引莲峰河水,经董家堡至首阳镇,长7公里许,灌田92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自流灌溉渠道140条。其中,万亩以上3条,千亩以上9条。干渠长120.8公里,衬砌22.953公里;支渠172条,长148.98公里,内衬砌12.3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98万亩,保灌面积5.27万亩。分别占全县有效、保灌面积的48.6%和43.6%。

一、万亩以上渠道


陇丰渠 位于县城西南。1957年以民办公助方式兴建,灌溉渭河、南安乡渭河以南川区。自渭河乡畅家庄引水至巩哥河,长15公里,建筑物17座,初渗漏严重,陷穴多。1959~1960年,因管理维修不善,通水不正常。1963~1964年,引水改渭河二十铺上庄科羊河口,经西二十铺、窵鸟、西十里铺、三品石,跨西河、南河至锁峪河退水,连接渭河、西河、南河、锁峪河水源,支渠有仁寿渠等46条,长37.53公里。至1985年国家投资100.15万元。设计灌溉面积2.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保灌面积0.46万亩,为城川地区灌溉干渠。

渭丰渠 1957年组织测量设计,自渭河南莫家门引水,架槽跨渭河绕红山头,穿铁路越咸河,沿三台山直下至张家磨退水。由于部分渠道经过滑坡发育地区,渡槽技术性复杂,槽墩沉倾而停工。1966年国家投资217.10万元,列为水利基建项目。自渭河北岸上河浦引水,在下河浦村钻1470米曲线隧洞穿火焰山,跨折桥沟、铁路、大咸河,越小咸河、妙娥沟、波龙沟至乔家门退水入渭河,干渠全长17.5公里,衬砌8.5公里,支渠32条,长33.5公里,各类建筑物124座。1969年建成,1970年受益。设计引水量4秒立方米,实际引水量3秒立方米。灌溉南安、云田、三台3个乡6个村52个合作社土地,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1万亩,保灌面积0.6万亩,并解决了6000余人及2000头牲畜的饮水。

陇渭渠 位于首阳镇南坪。引莲峰河水,1957年民办公助建成。途经南坪、崔家坪、营门、上王家沟、禄家门、上剡家沟、菜子坪、杨家沟、下剡家沟、下王家沟、南坡营、朱家沟、背屲沟、吕家坪、梁家营、西沟、东沟至桌儿坪退水,干渠长17公里,支渠9条,长15公里,系清洪两用渠。设计引水量2秒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2万亩,保灌面积0.2万亩。由于莲峰河水量不足,实际引水量0.2秒立方米,渠线长,且为立茬黄土,渗漏严重,通水仅9公里。1966年在莲峰河右岸南坪水磨以上400米处,向西北延经杨家庄到刘家川土地庙附近,过渭莲公路穿草滩,修450米截引输水渠,截引流量0.12秒立方米,提高保灌3000亩。并解决了350人饮水问题,国家投资60万元。

二、千亩以上渠道

首阳南川渠 位于首阳镇以南,1958年社队自筹建成。自韩家门引莲峰河水至三十铺,全长12公里,初通水8公里至南坡营,引水量0.3秒立方米。无过沟建筑物,干渠纵坡小,冲淤严重,管理不善,部分渠堤土坝水毁,中断灌溉两年多。1963~1965年整修干渠,配套建筑物,增大引水量,修支渠7条,长2公里。设计灌溉面积7200亩,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

首阳中渠 位于首阳镇北,1975年由中渠与边渠改建而成。莲峰河入渭处引水,引渭河及莲峰河水0.3秒立方米,长7公里。有大型渠水涵洞3座,陡坡9座,跌水14座。设计有效灌溉面积2500亩,保灌面积3100亩。

首阳堰丰渠 位于首阳北,兴建于1957年。主要截引地下水为城关补充水源,开渠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盐碱。1974年堰丰渠与官渠合建为堰丰渠。引莲峰河水,长8公里。设计灌溉面积7200亩,有效灌溉面积6900亩。

渭北渠 1953年群众修建,位于渭河乡渭北村峡沟口。引磨渠水,跨峡沟河,经7米深、400米长的深挖方,进入磨儿下村。灌地1050亩。1954年竣工后工程水毁。1957年民办公助重建。水月坪大湾口引渭河水,设计流量1秒立方米,实际0.5秒立方米。流经水月坪、王家营、峡沟渡槽至李家营,干渠长14公里,支渠10条,长8公里。设计有效灌溉面积3600亩,保灌面积3300亩。

城关人民渠 系宋神宗熙宁年间修建的二渠,1978年改建。从李家坪村石咀子引渭河水0.3秒立方米,流经李家坪、郭家门、西河至汪家门,干渠长10公里,支渠15条,长24公里。设计有效、保灌面积5400亩。渭河李家坪以上约700米处吊岸后,1987年在西河李家坪重建进水闸1座,原渠道改线1200米,引渭河、西河水,以保灌溉。

城关永济渠 1981年整修,在西河滩引水0.3秒立方米,经教场至柴家门,干渠长4公里,支渠3条,长6公里。进水闸1座,填方衬砌及护岸300余米。设计有效灌溉面积2200亩,保灌面积2100亩。

文峰捷渠 1961年11月新建。由陇西酒精厂附近引渭河水0.3秒立方米,至安家门卧龙沟退水。干渠长3.3公里,支渠14条,长3公里。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保灌面积500亩。主要建筑物有鄂窑沟渠水涵洞1座,长45米,暖泉沟倒虹吸1座。在铁路桥524处路基钻孔穿过,复灌老水地300亩。

文峰磨渠 民国时建成。在蓼西河口引渭河水0.3秒立方米,干渠长10公里,支渠22条,长12.5公里,设计有效、保灌面积2400亩。

文峰官渠 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为城关人民渠延长段。从城关乡傅家门引水0.3秒立方米,经南河、锁峪河旧道,巩哥河、锁峪河新道,蓼西河、曲家沟至东铺下潘家门退水。干渠长8.9公里,支渠14条,长7.4公里。设计有效、保灌面积1800亩。1963年做蓼西河和锁峪河倒虹吸,曲家沟钢筋混凝土渡槽,改善原有水地面积1340亩。

三、千亩以下渠道

有城关河那坡磨渠,园艺西园渠,柯寨崖坪渠,双泉胜利渠,菜子合作渠、浅河渠,碧岩团结渠等128条,长13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保灌面积0.63万亩。

参考资料:乾隆《陇西县志》、1990年版《陇西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