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鹅湖书院的前世今生

 jxyslza 2024-05-25 发布于江西

鹅湖书院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我从清朝同治十二年《铅山县志》查到,最早在鹅湖山下建书院始于南宋淳祐庚戌,即宋理宗赵昀在位的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在此之前,是在仁寿禅院(鹅湖寺)西侧所建的“四贤祠”,为纪念发起鹅湖之会的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四人。
将祠堂变身为学堂,清朝康熙朝大臣、理学家、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在他写的“记”中写道:“后人就其地立为书院,以祠四贤,起于宋淳祐间,(皇上)赐额'文宗’。”李光地的“记”现在鹅湖书院碑亭中还保留着原碑刻。《铅山县志》的编者在李光地的“记”后面加了几句话的《按》:“鹅湖书院旧名四贤祠,县(故县治永平镇)北十五里,宋儒朱、吕、二陆讲道之所。淳祐庚戌,江东提刑蔡抗请于朝,赐名'文宗书院’。”


《铅山县志》在附录中抄了詹载采的一篇“记”,我在上一期文章中提到此人。“记”中写道:“皇庆(元仁宗年号)元年(1312年),太守(元改铅山为州)窦公(窦汝舟)下车(到任)之初,恭先谒奠(祭拜四贤)。登斯堂也,顾瞻彷徨,大惧,弗称。(为什么惧怕?因为他觉得这样破败的地方与四贤的地位太不相称)锐意新之(决意要重建)。时乐平黄谦为此山长,皆直学吴先生师道。承侯(太守窦公)之志,鸠工(召集工匠)庀() 材(准备材料)。不两月,而堂遂成。危(高)楼两庑,轮焕翚飞,高明爽皑,视昔有加(比过去的更加好)。”
古代山长既是书院最高行政领导,也是首席教学主管和“学术带头人”。我在下一期的文章中会专门介绍一下鹅湖书院的山长。
元末明初,文宗书院经过战乱年代,已经焚毁。明初,御史祝杰到铅山视察,提出去参观一下书院。但被人领到书院旧址,看到一片断壁残垣,感慨良久,一言未发。作为一个御史,他没有权限去下令维修书院的。
从元朝皇庆年重修文宗书院,到明景泰年间(明代宗1428-1457年),其间有一百多年。有一年郡守(信州的知州)姚堂禀报都御史韩雍,提议修复文宗书院,得到批准,并且恢复了原有的“文宗书院”的名号。
同治《铅山县志》在鹅湖书院条目下附录了明永乐年间弋阳举人李奎(官至大理寺少卿)写的《重修鹅湖书院记》(现存于鹅湖书院碑亭),记中写道:“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如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于天下。自宋迄今彰彰如一日,由学道之在,人诵习景仰,自不能一日而或废也!……书院废于宋季兵燹寥廖三百载间,寒鸦古木荒藓残烟过客兴叹莫有能创而新之讵不有待乎(难道没有人期待恢复书院吗)?景泰四年1453年)郡守(信州的知州)四明(人)按(考察)行属邑道湖寻访旧址惟见朽柱一楹屹立丛顾瞻概叹,亟欲兴复适都宪姑苏(人)韩公巡抚(江西巡抚)至郡守以(姚知州把修复书院的事禀报)。公曰:“此盛举也崇教尚贤有司(地方官员)之首务容可缓乎?”遂授以成算(授权给知州概算工程经费),涓(选择吉日)兴工创以祠堂寝室两傍翼以廊庑中肖(画)四先生像前搆楼又前凿泮池不踰月靡不翼然以新(没有不焕然一新的),仍以'鹅湖书院揭其扁(匾),示不忘旧。”我引文的最后一句话值得注意,一个“仍”字,似乎说明“鹅湖书院”的名称早年就有。李奎其人文章写得好,他把复建鹅湖书院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得生动活泼,没有官腔。


从景泰四年到明朝弘治年间,不过是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可能如我上篇文章所写,鹅湖书院再次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数,我猜想极有可能是因为房屋破朽,主事者竟然把书院迁到“山之绝顶”。毫无疑问,这就是现在鹅湖书院的后山峰顶山,山上有规模较大的慈济禅寺(峰顶寺),安排几十人在里面读书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明正德辛未(正德六年1511年),江西的提学副使(省主管教育学校的官)李梦阳来铅山视察,鹅湖书院是必须去的地方。我在上期文章中引述了汪伟写的一篇记,介绍了这件攸关鹅湖书院存废的大事。李梦阳当时向铅山县令秦礼下令,立即在原址重建书院。秦礼其实是个想有作为的官,他雷厉风行,在故址重建了五楹的正堂一幢,外门三楹,并且立石坊一座,上额“文宗书院”。
明万历庚寅,翰林院编修刘日宁去福建,途经铅山,拜谒四贤祠,发现祠已经倒塌,于是告诉了铅山知县唐应昭,两人都认为应该修缮,但都没有权限,只好捐助自己的薪俸,用作修复之资。刘日宁专门写文章记了这件事,但全文有关修缮的工程事几乎没有写,却对弘扬朱熹理学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结尾只用几句话介绍了铅山唐县令,赞扬他“少有志学问,仁明廉干,三年铅山大治。”
明朝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镇压东林党,“窃诏毁天下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也名列其中。铅山的读书人愤然群起抗争,他们说:“有四先生之道统大明王朝,拆鹅湖书院就如同拆皇宫的宫墙,非要把普天下的读书人都去受宫刑不可吗?”地方各级官员迫于广大读书人的抗议,没有拆毁鹅湖书院。这件事,是崇祯十年,铅山进士、浙江奉化知县胡梦泰所记。明末,翰林院编修、同科进士杨廷麟拜访胡梦,两人到鹅湖山下瞻拜四先生像,见四贤祠杂草丛生,草屋破烂,不由得怆然久之。杨廷麟感叹道:“捍卫四先生的读书人士气旺盛,非常勇敢,难道让四贤祠不毁于阉党,而毁于地方的懈怠吗?”胡梦作为铅山人,深感惭愧。其后,胡梦泰为了解决鹅湖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问题,与地方官员一起,清理了原有的书院租田,将被当地土豪霸占的租田全部收回,为今后书院的维持解决了根本性的痼疾。


康熙癸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铅山知县潘士瑞重加修葺鹅湖书院。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江西巡抚宋犖下令铅山县训导(清朝最基层的负责教育的官员,从七品)郭逢年重修。
康熙五十六年,铅山知县施德涵扩大书院旧址,大规模地扩建了原书院,现在我们看到的鹅湖书院,基本上就是这个时候修建的规制。头门、泮池、大讲堂、内讲堂、御书楼两侧,各建士子号房(书房兼宿舍)二十间。
从康熙五十六年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158年,鹅湖书院已经破败了,知县李淳带头捐俸一千串,倡导当地乡绅捐钱,筹得资金,再次大规模修葺扩建了鹅湖书院,扩建了前后讲堂,添加了士子号房,添加了勤杂工的住房。现在鹅湖书院的标志性建筑“斯文宗主”石坊就是这次添加的。现在的大门上的石匾额,也是李淳题写。这么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了六千余串钱,而县令李淳一人就出了六分之一。这样的好官,也会随着鹅湖书院大门上的四个大字名垂青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鹅湖书院经历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大修。今年,鹅湖书院再次进行了大修,预计六月份可以竣工。命运多舛、维修一新的鹅湖书院会是什么样呢?请拭目以待。

第230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