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恩柱及其《历史挖的坑》

 吴营洲文存 2024-05-25 发布于河北

李恩柱及其《历史挖的坑》

吴营洲

《历史挖的坑》是李恩柱先生的遗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心里真的是百味杂陈。
李恩柱编写这本书,我是知道的。书名起初不是这个,而是叫《社会稳定潜规则——皇权对国民的精神阉割》。当时,他将书名及两段前言寄给了我,想让我给他提些“意见”。他说:
这些稿辑在一起后取了个书名,我感觉有两点还需认真斟酌:1,标题缺乏新意,“精神阉割”“社会稳定”已早是大众词汇,不能吸引读者,同时也太云山雾罩;2,从编目来看,还比较粗糙,杂而不精、不专、不深。
真诚请你提供修改意见。
我与李恩柱是多年的朋友,既然他“不耻下问”,咱就得坦诚相见,实话实说,于是就回复道:
觉着这个题目不大好。《社会稳定潜规则》似有“歧义”。一般说来,“社会稳定”终归是件好事。“社会稳定”终归是老百姓所希冀的。只有“社会稳定”了,方有“安居乐业”的可能。统治者所“谋求”的,就本质而言,不是“社会稳定”,而是自身的“统治稳定”,或是“江山永固”。“社会”再不“稳定”,饿死的人再多,只要不危及自身统治,统治者也不会太过在意。再者,“社会稳定”终归是时下的一个“大众词汇”。此一时彼一时,过些年可能会被淘汰掉。还是换一个更具“生命力”、超越时代的词汇为好。
当然,既然叫了《社会稳定潜规则》,就该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来。至于他人“认可不认可”,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其实,在李恩柱的书稿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他是“总结”了。他在“前言”里就写了这样一段:“奴化国民的过程往往有二:一是恐怖威吓,杀鸡儆猴,如帝王诛杀劝谏的臣子,砍掉几个脑袋之后,劝谏者便会少起来乃至绝迹。另一个就是给喜欢劝谏的人升迁。这种行为比一味打杀效果要好。人有个弱点,就是无职无权的时候还说几句真话,一旦头上戴顶乌纱帽,说话的声调便合于官腔了,步态也近于官步了,总之一切异于以往,精神被官职阉割得里外尽净,奴气蔚为壮观。”
此后,他就一直潜心地编撰他的书稿。编得很辛苦。常常是通宵达旦,晨昏失常。直到累倒。在医院的病房里,他告诉我,他的书稿已更名为《历史挖的坑》了。他的爱人一听就不高兴了,连声说不吉利。我忙打哈哈说:“你咋这迷信啊。”
这个书名不知是谁起的。但起码,李恩柱是认可的。
据我所知,李恩柱的这部书稿,想分四个部分,依次是:皇,臣,士,民。遗憾的是,前三个部分他已编就了,但后一部分,只编了三篇,就累倒了。并且,一病不起。
李恩柱故去后,我曾想,假如由我来编他的杂文集,起的名字该是《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因为我感觉,多少年来,他一直是这样过来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不一而足。或是兴趣使然,或是遭逢所致。自然还有其他。兴趣是首先的;遭逢则是天命。如果他对历史没有兴趣,恐就不会数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其间;如果他不曾患过重病,重病手术后不曾惨遭感染,感染后又没有导致行走不便,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天空,恐也不会终日里埋头于青灯古卷……
的确,天命难违。天命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礼物。各各不同。说不得孰好孰坏。而每个人又都在各自的天命里苟活着,总又浑然不觉。即便觉了,意识到了什么,也只能徒唤奈何……
多少年来,李恩柱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命运对他的特殊眷顾,却总是心有不甘。安于命运,却又不甘于命运。所以,多少年来,他一直在历史的尘埃里,徜徉,寻觅,思索。偶有所得,便将其化作文字……
我以为,他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因为身体状况欠佳的人,一般都会长寿的。有一回,我还和他开玩笑说:“破罐子熬过柏木筲。”这自然是鼓励或宽慰他的话。当时,我还跟他说了一句话,我说:“世上有一种人,属于三季人……”但话说到半截,我便止住了。我的本意是想说:似他这样身体状况欠佳的人,会一路趔趄地走过人生四季的,而其他的,看上去身体十分健康的人,可能看不到人生的冬天,成为“三季人”……然而,我迄今一直清楚地记得,我的这话,说到半截,便止住了,后面的话终是没有说出口……
但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12511540分,他竟溘然长逝了,享年五十……
一直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的李恩柱,也终归,化作了历史尘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杂文界人物琐谈19当代杂文三十年40杂文界人物琐谈 · 目录上一篇浅谈李恩柱的杂文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