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任中恒︱龙江县百年往事之七——回首旷日持久的工业化目标

 陈晓春 2024-05-25 发布于江苏

 



龙江县百年往事之七

——回首旷日持久的工业化目标

文/任中恒

我们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当走进了今日的新时代时,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新状态,发展速度切实让人感到有些目不暇接,对一些超越现像,有时甚至对自己的眼光都有点疑问和诧异。我们的国家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一个处处使用“洋叉”“洋锹”“洋车”“洋火”的社会氛围里,一下子成为全世界工业门类最全,制造业产能占全世界20%以上的头号工业强国。抬头一看那些高楼大厦,夜里的街市上多彩迷幻的霓虹,切实有些头晕。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来路,以今天的眼光和尺度看待中国今日的工业化,除了觉得中国太伟大的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今日中国竟然用70多年的时间,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工业化国家,一步步,一程程多么来之不易!

“工业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与周总理在1952年提出来的,并纳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昭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后来人们普遍称之为总路线也称“一化三改”运动。

1952年龙江大地人们正在镇反、三反、五反,全力支援抗美援朝,踊跃参军参战,支前拥属,开展爱国丰产运动的档口。

“一化三改”,“三改”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私人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经过两年多“三改”已经完成。并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可是“一化”即工业化进程则步履婆娑,成效微略。尽管从苏联引入多个大项目,落户富拉尔基、碾子山等,但与农业相比,工业仍旧不能成为主导产业,更不能成为工业化。

经过朝鲜战争后,美帝国主义的十年扼喉封锁,紧接着又十年国内动乱,期间又有中苏多年交恶。当我们推开世界大门结束隔绝时,时间从“总路线”目标的嘀嗒钟声中,已经过去了30多年!工业化目标一步步走近。

当改革开放的大门被打开后,我们的企业精英、大国工匠、科技人才,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如饥似渴的吸收、消化国外的现代科技,并逐步的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梯登顶。通过引进、学习、融合,洋为中用,使国产化率不断提升,最后实现拥有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世界制造业头号大国。

通过72年的不忘初心、努力求索、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我们的党和国家及其给予支持的各国政商同道,为中国工业化的突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各部门实实在在的落实了72年(1952年)前提出的“总路线”,并出色完成任务目标。我们的科学家、大国工匠、优秀企业家用72年时间留下年不可磨灭的业绩。

一个被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甩开上百年距离的国度,能在短短40来年里卧薪尝胆、收起锋芒,韬光养晦,时机一到,截弯取直,迎头赶上,弯道超车,突破桎梏。在世界制造业上独拔头筹,创造了一个神话和奇迹。

人们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很少了解,特别是部分人也有些异议。

我认为:“一化三改”是中国解放初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历史重要性,有以下几点:“一化三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的伊始,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一次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他是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私人财产进行和平赎买,减少社会矛盾。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伟大创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是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九五六年“三改”胜利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当下社会一部分人认为: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步子大了,全面推进计划经济,基本消灭了工商业私人经营,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不少祸根,至使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拖后,解放初期的环境,提供给社会形态选择兴许会多一些,不一定非一刀切不可,其实历史的必然,不是一种模式可替代,也远非直线,某些曲折,即便要改正过来,也常要数十年之功。你没见到本世纪初的国企改革、全员买断、职工下岗的私有化过程吗?就是那时留下的后遗症。

我们看问题必须站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的实际去看,在当时,国家面临着残酷的朝鲜战争;国内正轰轰烈烈进行镇反、三反、五反斗争,国内国际、台湾特务、相互勾结,经济上还面临着不法商人偷税漏税、囤积居奇,扰乱社会秩序。如果不把社会各界统一到党的路线上来,不把嚣张气焰打下去,新建的人民政权就会垮台。人民大众就会再遭各种势力的欺辱,人民解放事业就会毁于一旦。

步子过快、选择机会、给后世影响一说,就是事后诸葛亮、盲人摸象的作为,不是用历史的眼界看待问题。


作者简介

任中恒,笔名耕牛,1953年3月生人。做过企管、党办、行政办的工作,机关退休公务员。在《黑龙江粮食经济》《齐齐哈尔社会科学》《黑龙江商业经济》等刊物发表科技论文几十万字。创作了近百万字的历史探索、散文、小说、评论、诗歌等作品,在相关的杂志或网站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