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省吕梁市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样卷(一)

 一中大语文 2024-05-25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衡派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文化流派。因《学衔》杂志得名,其代表人物为梅光迪、吴宓。胡先臻等。《学衡》杂志的办刊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目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数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学衡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沟通的观念已在中国知识界得到广泛认同,学衡派成员在出国之前,既接受过传统的启蒙教育,又接受过颇具时代特征的新学教育。已经具备现代知识结构。他们的中学素养、西学素养都很高。在留学欧美期间,他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而美国学者自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们的文化观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学街》杂志曾用八篇文章专门介绍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新人文主义强调理性的力量,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奉行中庸平和的人生观。反对个性张扬和情感泛滥。学衡派成员接受了新人文主义思想,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反观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确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效部分,可以说,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催生了学衡派。

但是,促使学衡深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国内。二十世纪初期,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以激进的姿态发展起来,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威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尚在欧美术学的吴宓等人极为痛心,他们认为,东西方文化正处于大交流时期,双方都在抛弃自己的传统。又在向对方所抛弃的传统章扰。新文化运动吸收的西方思想正是“西方所视为病毒者”。被新文化运动抛弃的传统文化正是西方人所重视的。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一味追求文化欧化。正在把国家引入歧途。因此,他们坚定了与新文化运动忧衡以挽救传统文化的想法。回国后就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以《学痴》杂志为阵地。通过研究国学和进行实际创作来守护传统文化,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来拓宽国人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进行批驳,把自己学派的文化改造思想传播出去。

学衡派拒绝与国粹派为伍。国粹派全面否定新文化。用西方一些学者对东方文化盲目推崇的说法来掩饰中国极端虚弱的状态。学衡派则要求建立新文化。学衔派与新文化运动者都继承了梁启超、拿太炎等学者的文化革新思想,希望通过实现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来促进文化观念的革新,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进而拯救中国。学衔派和新文化运动者的主要区别是对变革程度的要求不同,新文化运动者主张激进地变革,视学衡派为保守派,余英时曾说,就任何文化系统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其中的保守思想和激进思想会保持动态平衡,但在要求变革的时代,激进思想往往居主导地位,而保守思想会对激进思想产生制约作用,警告人们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毁掉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成果。学衡派在批评激进思想和激进之举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已对新文化的主张:  “今欲造成中国之新文化,自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吾国古今之学术德教。文艺典章,皆当研究之、保存之、昌明之、发挥而光大之,而西洋古今之学术德教,文艺典章,亦当研究之、吸取之、译述之、了解而受用之。”

《摘编白曹艳红《试论学衡深的文化观》。

材料二:

五四时期,国人渴望社会进步与国家富强的急迫心情从当时一些新潮杂志的发刊词中可以看出。例如,  《双十半月刊》在《创刊宣言书》中大声疾呼:  “诸位!旧思想的末日到了,人类解效期就在目前了!假使再不越此吸收些“新”的学说,那么现在二十世纪上就要天演淘汰。”可见。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与急迫感支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首要关切,从这层意义上讲,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诘难,是近乎苛刻的。但是。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李泽厚语),几乎淹没了传统文化的器器清流。更使得文化启蒙难以稳健、全面、持久地开展。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带来的文化狭隘功利主义也堵塞了通过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来开展近代文化建设的大道。提倡西北的人没有意识到,科学、民主及它们代表的文化取向,并不足以反映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全貌,西方古典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文化的发展应是“连续”与“变革”的统一。而不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学衡派成员留学欧美,深谙西方文化转变的历史内新。因而认为中国传统儒学或西方古典文化并非与“新”对立的“旧”。而是人类文明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鉴于此,学商源提出其文化建设方针:  “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若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于西学则主博极群书,深魔底类,然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庶使吾国学子。⋯不至道听途说。呼号标榜。陷于一偏而味于大体也。”从历史反响来看。这一方针对后来清华大学开展思想文化研究及中国文化重建活动的影响至深且巨。  

在国内的西学研究氛围日益浓郁的情况下,一九二五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聘请《学街》杂志主编吴宓任主任,并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这五位都是精通中西学问、做学问有大气魄的学者,他们来到清华大学后,极力提倡中西兼容、贯通古今的学风。吴宓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一文中,对国学研究院的宗旨做了概括:  “值兹新旧递增之际,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择适当,融化无碍”  “中国固有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哲理学),须有通彻之了解,然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搭置成宜”,不难看出,国学研究院的宗旨是学衔深文化观的延续。这一宗旨对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哲学大师开展思想文化之哲学研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摘编自董德福《古今中西衡价值—论“学衡派”的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物》杂志办刊宗旨中的“中正”“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等内容表明,学衡派希望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文化现象,开展学术研究。

B.学衡派成员具备较高的中学、西学素养,认同中西文化沟通的观念,其文化观受到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C.学衡派认为抛弃传统文化而一味追求文化欧化不是明智之举,他们创办《学衡》杂志,来探寻中西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新文化运动抗衡。

D.由材料二可知,文化的发展是“连续”与“变革”的统一,要了解西方文化的全貌。就不能将西方古典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割裂开来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衡派和国粹派都认识到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衡派和新文化运动者都主张文化革新,都希望通过文化革新这一途径来拯救国家。

B.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学病派引入国内的西方思想比较单一,对文化变革的程度要求不高,在文化革新方面力度不足,因而视学衡派为保守深。

c.材料二指出,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急于寻求救亡图存的办法,新文化运动即所寻求的办法之一,因此,学衡派不该对新文化运动发难。

D.吴家简要概括了国学研究院的宗旨。指出了研究的背景、对象、意义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等。该宗旨在国学研究院内部和外部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重点论述了学物派产生的原因,其中,第二段中不少笔墨论及促使其产生的国外因素,第三段论述了促使其产生的国内因素。

B.材料一末段将学衡源与国粹派对新文化的态度对比,将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学衡派的文化观。

C.材料二第一段使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了五四时期国人急切地希望社会进步与国家富强的观点。

D.材料二交代学衡派的文化建设方针和国学研究院的宗旨。使“国学研究院的宗旨是学衡派文化观的延续”这一观点有了充足依据。

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与宋代理学家朱熹相比,白壁德更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揭去直觉的面炒,理性地认知事物,从而呼吸字宙间“不朽的空气”。

B.白壁德主张在“意志”的作用下,通过“道德想象力”,以“高上之意志”制约“卑下之意志”,使人的内心保持中和,使人格日臻完善。

C.白壁德尊崇古典文学,他认为古典文学具有节制性,不会使人们产生某种情感冲动,能引导人们做深沉的理性思考。从而产生教育的作用。

D.对于部分教师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的现象,白壁德给予批评。他强调教师应妥善激励学生,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至更高层次。

5.在学街派看来,应该怎样对待中西文化?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棠依旧

张景云

离我家不远的北宁公园里,有一片海棠林,每年春天海棠花开的时候,就有许多游人前来观贫。从那些粗壮、疙瘩隆起的树干可以看出,这些海棠树饱经沧桑。记得我儿时来这里游玩时,它们还是弱不禁风的小树。尽管涛桨树饱经沧桑。但它们那嫩绿的叶子和娇艳的花雪,与我儿时见到的一样。海棠树在长足叶子后才会开花。海棠花比杏花红。比桃花粉,小巧玲珑,令人赏心悦目。枝头的海棠花形态各异,韵味不同。有的花圃全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像一丛纤细的豆芽一样的花蕊:有的还未开放,远远看去,鲜红的花骨朵儿就像熟透了的樱桃。

我还是喜欢海棠花尚未全开的样子,正如人们所说: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站在尚未全开的海棠花殿前,我轻轻呼吸,若有若无的香味令我神清气爽。我想起元好问的那首《同儿宰赋未开海棠》:  “枝河新绿一重重,小雪深藏数点红。爱情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阔春风,”别人狱盛开的海棠花,元好间却赋未开的海棠花,这首诗写海棠树绿意浓浓,娇小的花蕾深魔绿叶间;因为爱惜自己的容颜,海棠花不想轻易露面,它们任由桃花、李花光阔腾一阵子,末句化用了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闻”,堪称绝妙。虽然这两句都写“阔”春。但元诗未句别有新意,元好问似乎要告诫人们,做人要像海棠花那样,内敛低调,不乱出风头。

海棠花娇艳动人,人们赋予海棠花“吉祥”的寓意,也正是因为海棠花娇艳动人。有“吉祥”的寓意,海棠树成为一种常见的景观树。人们不仅在公园里、马路旁栽种海学树,还在住宅。单位的院子里栽种海棠树。我年轻时优职的那个单位的院子里就种了几棵海棠树。那时,我在二楼办公,每当工作疲惫时,我就走到窗边,望一望海棠树,闲暇时,我常到楼下去,给海棠树浇水,剪枝,享受它们带给我的宁静与欢愉。那时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就这样你如期而至/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悄然开放/含羞的容颜改变了初春的单调/嫩绿的幼芽/在枝头吐露着微笑/芬芳/嗅醉了纷至音来的群峰/在你的诱惑下/我变成跌跌撞撞的彩蝶。”    

与娇气的兰草、大岩桐等花木不同,海棠对气候。土壤没有什么要求。在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的地方。它依然能够生存,春天里,海棠花总会如约而至,从不辜负人们的期盼。到了深秋。海棠树的枝头会缀满饱满的果实。果实虽有些酸涩,但在饥馑的年代,可用于充饥,海棠果实那种酸中带甜的味道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海棠花的生命是短暂的,海常花从出雷到绽放,再到调零,整个过程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说到海棠花凋零,我想起了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海棠。某年春天的一个晚上。  “雨疏风猴”。李清照家的庭院里,海棠花备受摧残。纷纷调零,泥地上沾满了被雨水打湿的海棠花瓣,而海棠树的叶子反而显得更加茂盛。清晨,酒后醒来的李清照同侍女:“庭院中的海棠花如何了?”当听到“海棠依旧”的答话时,她不耐烦地怼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李清照怼侍女的话中,我能感受到她对心爱的海棠花遭受风雨无情摧残的无限伤感和对自己青春逝去的百般无奈。

海棠花不仅有娇艳动人的外在美。而且有清纯稚致的内在气质,人们常以清纯雅致的海棠花寄托纯洁的情感。一年春天,我到位于水上公园北侧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纪念馆有一处仿照中南海西花厅建造的院子,院子里的许多维节与中南海西花厅里的相似。特别是院子里的海棠树。让人倍感亲切。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他偶然间看到院子里盛开的海棠花,非常喜欢,在工作劳累之时,他会走到院子里看看淘浆花,让自己繁张的大脑放松一下。

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不仅是周总理为国家和人民日夜操劳的见证者,也是周总理与邓颖超这一对革命伴侣高尚真挚的爱情的见证者。  “春天到了,百花竞效,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12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你离开了时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这是邓颖超文章中的一段话。读到这段话,我能想象到这样的场景:中南海西花厅大院里,海棠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这些海棠花宛如一片红霞:海棠树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孤独地站立着。她望着盛开的海棠花出神;过了一会儿。老人缓缓地蹲下身子,将掉落在地上的海棠花瓣一片一片地抬起来,放在手心…周总理与邓颖超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途,人们在怀念他们的时候,总会想起中南海的西花厅。想起那里年年开放的海棠花…

春天到了,各地的海棠花竞相开效。海棠花在年复一年地展现美的同时,也在年复一年地兑现着自己不变的誓言。海棠花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坚韧、生活的美好、真情的可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李清照《如梦今》: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观赏海棠能令人精神放松,如“我”在工作疲惫时会“走到窗边,里一里海棠树”。周总理在工作劳累时会“走到院子里看看海棠花”。

B.文本叙写周总理、邓颖超与海棠之间的故事,表达了“我”对周总理的敬重之情和对周总理、邓颖超之间高尚真挚的爱情的赞美之情。

C.从内容上看,文本从多个方面介绍或表现了海棠,如树干、花、果的特点海棠树的生长条件、种植要领,海棠的文化意蕴、情感意蕴,等等。    

D.文本紧紧围绕“海棠”行文,既描写了海棠的形、色等,也写到与海棠相关1诗文、与海棠相关的人和事,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如将北宁公园里的海棠树的今昔样子对比,将元好问与其他人所咏之海棠对比。

B.“我”写的咏海棠的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生动;该诗末尾将“我”喻为“彩蝶”,突出了“我”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C.文本使用想象的手法描写了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放的景象和邓颖超睹花思人的情形,其中,拾花瓣这一细节极具表现力。

D.从全文看,文本写海棠,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手法;末段收束全文,表达广“我”对海棠的赞美之情,并深化了文本的主旨。

8.请结合对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理解,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妙处。(5分)

          

9.作者在文中引用元好问的诗、辛弃疾的词句和邓颖超文章中的话分别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学生陈东上书,乞诛“六贼”,谓蔡京、蔡攸、童贯、朱勔、高俅、卢宗原。·是,议遣聂山密图之。余因奏事福宁殿曰:  “此数人者,罪恶固不可恕,然聂山之行,恐朝廷不当如此措置。昔肃宗欲发发李林甫墓,李泌谏,谓其如明皇何,肃宗抱泌颈泣曰'思不及此’。使山之所图果成,惊动道君①,此忧在陛下;所图不成,为数人所觉,万一挟道君于东南,陛下何以处之?”上感悟,曰:  “奈何?”余对曰:  “不若罢聂山之行显谪童贯等道君去此数人者早回然舆。”上以为然。山乃不果行;而童贯等皆相继去求罢知枢密院事上降手诏数百言,不允,复令徐处仁、吴敏谕旨。「又诏至内殿,曰“贼马方退,正赖卿协济艰难,今遽欲舍朕何之?”余不得已,受命就职。

(节选自李纲《靖康传信录》)

材料二:

外报敌攻通天、景阳.门②一带甚急。帝命(李)纲督将士捍御,纲请禁卫班直善射者千人以从。敌方渡壕,以云梯攻城,班直直城射之,皆应弦而倒,将士无不贾勇,近者以手炮、櫺木击之,远者以神臂弓射之。又募壮士数百人缒城而下,烧云梯数十座。敌又攻陈桥、封丘等门,纲登城督战,帝遣中使劳问,于乳嗳谕,给内库酒、采绢等以颁将士,人皆欢呼。自卯至未、申间,杀获凡数千,(敌)乃退。

宰执进呈金人所须之目 态纲力争,谓:  “犒师金币,其数太多,虽竭天下之财且不足。太原河间中山,国家屏蔽|号为三镇,割之何以立国'今日之计,莫若择使姑与之议所以可不可者。少迟数日,大兵四集,然后与之盟,则不敢轻中国,而和可久也。”宰执议不合,纲因求去.帝慰谕曰:  “卿第出治兵,益固城守,此事当徐议之。”纲复曰:  “金人所须,宰执欲一切 之,不过欲脱一时之祸。”帝不听,即以誓书授李邺往。纲尚留三镇诏书不遣,冀少迟延,以俟勤王兵集,徐为后图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六》

【注】①道君:宋徽宗赵佶。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②通天、景阳门·北宋都城汴京的城门。陈桥门、封丘门亦是汴京的城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若A罢Ⓑ聂山之行。显谪Ⓓ童贯等T乞道君E去C此数人者H早回銮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指比得上,与《苏武传》  “事如此,此必及我”中的“及”意思不同。

B.应,指随着,与《孔雀东南飞并序》  “以我应他人中的“应”意思相同。

C.则,指那么,与《师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则”意思不同

D.遣,指发出,与《桃花源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遣”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东上书请求朝廷诛杀蔡京、蔡攸等六个罪臣,朝廷经过商议,派聂山秘密谋划诛杀行动,皇帝在听了李纲的进言后叫停了聂山的行动。

B.李纲向皇帝讲述了李泌劝阻唐肃宗挖掘李林甫坟墓的史事,阐述了聂山的诛杀行动成功与失败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可行之举措。

C.李纲请求朝廷免除自己的知枢密院事之职,皇帝下发手诏予以拒绝,又派人向李纲传达自己的旨意,还将李纲召入内殿,恳请李纲就职。

D金国向宋朝提出供给金币、割让三镇等要求,李纲认为金国的要求太过分,向朝廷献上缓兵之计。皇帝起先采纳了此计,后来又认为此计不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贼马方退,正赖卿协济艰难·今遽欲舍朕何之?(4分)

          

(2)卿第出治兵,益固城守,此事当徐议之。(4分)

          

14.将士能守住都城汴京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韦侍御量移【注】全金州司马

白居易

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

留滞多时如我少,迁移好处似君稀。

卧龙云到须先起,蛰燕雷惊尚未飞。

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

【注】量移:这里指升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首联可知:以前,诗人与友人都沐浴皇恩,志得意满;如今,诗人仕途失意,大异于前。

B.颔联出句紧承首联对句,交代了诗人的现状:颔联对句与标题中“量移全州司马”相呼应。

C.诗人在颈联中以“卧龙”和“整燕”分别喻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凸显今昔境况之别。

D.诗人将自己和友人的境况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之情和对自身遭遇的苦闷,无奈之情。

16.白诗尾联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日东西南北流”)都写了“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指出,自己撰写《史记》,意在“       ,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言论。

(2)苏轼深刻地认识到,对事情做判断要讲究依据,他在《石钟山记》中强调, “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在游览了岳阳楼后,小刚一家又登上游船,到洞庭湖观景。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让小刚心潮澎湃,他感叹道:  “古人笔下的“       ,     ”,这两句所言非虚啊!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夏注水。冬雷冰,春除草,秋清叶,守着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特勤站的消防员一年四季不得闲。他们每天走遍敌宫的每个角落,逐一检查 168个消火栓、3100多个灭火器;他们为每座宫殿量身定制火灾扑救预案;他们反复开展实战化灭火演练⋯故宫“零火灾”这份答卷。是他们以坚持为笔、使命为墨。一笔一画写就的。

全国各地的消防员和故宫特勤站的几十名消防员一样,默默坚守岗位,不畏艰险护卫平安,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宝塔消防救援站消防员踏遍了辖区内的山路沟梁;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三十多年如一日当好古厝守护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的消防员超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候力守卫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①从保护红色文化资源。②列宁护传统文化瑰宝之外,③再到提升生态屏障。④消防员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⑤闻令而动,从不退缩。⑥承担起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处置各类灾害事故。

18.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消防队的口号的一项是(3分)(  )

A.不起火就是最好的赴汤蹈火。

B.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红色遗址。

C.亮剑深蓝无所惧,卫国护民尽忠诚。

D.练兵习武显身手,降伏火魔建奇功。

1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妙处。(5分)

          

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每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搭建完成后,存冰工作随即启动。此时松花江上冰的厚度超过60厘米,可在其中挑选较完整的冰块进行存储。因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存冰数量巨大,冷库等室内存储场所空间有限且建造、管理成本较高,所以需存储的冰块往往被直接堆放在室外空地上。要保证冰块在户外不融化,最重要的就是①使冰块融化的热量主要源自地表和太阳照射。在堆放冰块前,工作人员会在地面铺一层“垫被”一隔热布。为了阻挡更具“杀伤力”的太阳照射。工作人员会给冰块盖上一层“盖被”。这层厚厚的“盖被”由隔热塑胶布、黑色防晒网、岩棉板、草席等保温材料组成,隔热效果好。    

有了“垫被”和“盖被”。3,仍有70%以上的冰块符合使用标准。这时,工作人员会用专门的车辆,将冰块从冰垛上取下来。只有厚度、长度、完整度和洁净度符合标准的冰块,才能被送往园区。用于景观建设,经过一年的效置。这些冰块虽然体积有所减小,但是变得更坚硬、紧实,是冰雕工匠眼中的好材料。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垫被”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要认识到,像这种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述好。

B.我们在阅读《祝福》时,也要关注文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如鲁四老爷、柳妈等。

C.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

D.我们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千万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点。

22.请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不超弥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晏子春秋·外篇七》中有这样一段话:  “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事不为者。必贫。”这段话的意思是:精细的事情弄不懂、粗重的事情不会做的人公定会劳苦一生:大事情做不了、小事情不愿意做的人。必定会遭受贫穷。

《晏子春秋·外篇七》中的这段话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自己的联想。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象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题分析】  “他们创办《学衡》杂志,来探寻中西文化交流的途径”于文无据。

2.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分析】B“学衡派引入国内的西方思想比较单一”不是新文化运动者视学衡派为保守派的原因。且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学衡派引入国内的西方思想比较单一”。C由材料二第一段可知,  “学衡派不该对新文化运动发难”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指出“从这层意义上讲,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诘难,是近乎苛刻的”。  “诘难,是近乎苛刻的”不等于“不该”发难。且由该段“但是”后面的内容可知,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发难是有道理的,是有积极意义的。D“可能遇到的困难”理解错误。材料二末段“然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指出,研究中国文化有助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并未指出研究中国文化“可能遇到的困难”。

3.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分析】材料一末段指出“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都⋯⋯希望通过实现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来促进文化观念的革新”,并没有将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比。

4.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题分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找出体现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的句子。阅读材料一第二段,不难发现,  “新人文主义强调理性的力量,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奉行中庸平和的人生观,反对个性张扬和情感泛滥”这一句简要概括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D谈的是白璧德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不能体现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A 体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理性的力量”的特点。B体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奉行中庸平和的人生观”的特点。C体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个性张扬和情感泛滥”和“强调理性的力量”的特点。

5.   ①通过深入研究国学和开展相关创作,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②博览群书,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审慎选择并引进西方文化,以此来拓宽国人的视野。

③加强中西文化沟通,借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兼取中西文化之精华,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中国之新文化。(每点 2分。若答出其他角度,于文有据可酌情给分,满分不超过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分析】解答这道题,考生首先要在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础上,找出信息区间,即找出反映学衡派关于中西文化的主张及学衡派采取的相关措施的内容,考生需关注材料一中第二段倒数第二句、第三段末尾两句和第四段,及材料二中关于学衡深文化建设方针的句子,考生在找齐信息区间后,再从怎样对待中国文化、怎样对待西方文化、怎样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这三个角度,归纳信息,整合答案要点。

6.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解题分析】文本虽然写到“我”给海棠树浇水、剪枝,但不能据此认为文本介绍了海棠树的“种植要领”。    

7.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题分析】  “先扬后抑再扬”理解错误,文本没有体现“我”对海棠的贬抑态度,考生不可将文本中与海棠花凋零相关的内容视为“抑”。

8.文中画横线部分依据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发挥想象,(1分)描写了海棠遭风雨摧残的情景,叙写了李清照向侍女询问海棠花的情况的故事,(2分)并将部分词句巧妙融入写景叙事中,使文段有文白夹杂之妙。(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满分不超过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语言艺术的能力。

【解题分析】解答这道题,考生须将文中画横线部分与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联系起来,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点,根据这些关联点,思考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妙处。

9.①引用元好问的诗,借这首诗描写海棠的叶和花蕾,突出了尚未全开的海棠花的内敛低调之美,表达了“我”对尚未全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也为文本增添了理趣和诗意。②引用辛弃疾的词句,巧妙地将文本内容转向写海棠花凋谢,引出后文对李清照的故事的叙写,也为文本增添了诗意。③引用邓颖超文章中的话,表现了邓颖超对周总理深深的思念之情,也为人们常以海棠花寄托纯洁的情感这一观点提供了力证。(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题分析】考生要根据对文本第二段的理解,来分析作者引用元好问的诗的用意。文本第二段先说明“我”喜欢尚未全开的海棠花;接着给出元诗,并说明诗歌大意;最后抓住一个“闹”字,强调元诗末句别有新意。全面理解了文本第二段的内容,就不难得出答案。考生要根据对文本第五段的理解,来分析作者引用辛弃疾的词句的用意。文本第五段在给出辛弃疾的词句后,交代海棠花生命短暂,接着联想到李清照向侍女询问海棠花的情况的故事,最后分析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由对文本第五段的理解可知,引用辛弃疾的词句有转换内容、引出后文的作用。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倒数第二、三段的理解,来分析作者引用邓颖超文章中的话的用意,文本倒数第三段在交代海棠花有清纯雅致的内在气质,人们常以清纯雅致的海棠花寄托纯洁的情感后,介绍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交代了周总理与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结缘之事,文本倒数第二段先交代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是周总理与邓颖超的爱情的见证者;接着给出邓颖超文章中的话;然后想象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树旁思念周总理的情形;最后交代周总理与邓颖超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途,人们怀念他们时会想起中南海西花厅和那里的海棠花,由文本倒数第二、三段的内容可知,作者引用邓颖超文章中的话,一方面,突出了邓颖超对周总理深深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为人们常以海棠花寄托纯洁的情感这一观点提供了力证,考生要注意,在分析引用元好问的诗、辛弃疾的词句的用意时,不可遗漏“为文本增添了诗意”这一答案要点。

10.CEH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题分析】原文标点:不若罢聂山之行,显谪童贯等,乞道君去此数人者,早回銮舆。

11.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分析】B随着/许给。A 比得上/牵连。C 那么/却,D发出/派遣。

12.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解题分析】  “皇帝起先采纳了此计”与文意不符,由“此事当徐议之”可知,皇帝起先并没有采纳此计。    

13.(1)贼人刚刚退去,我正要依靠你共度艰难,现在你突然要离开我,你要到哪里去?

(2)你只管在外治理好军队,使城池守备更加坚固,这件事应当慢慢商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题分析】(1)得分点:“协济”  “遵”  “何之”各1分,句意1分。(2)得分点:“第”  “益固”  “徐”各1分,句意1分。

14.①将士奋勇抗敌。②李纲用兵有方,并登城督战。③皇帝以多种形式慰劳、鼓舞将士。(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分析】考生要在理解材料二中“外报敌攻通天……乃退”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解答本题。在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大意后,考生不难想到,将士能守住汴京,与将士自身、李纲、皇帝密切相关。考生找出反映他们的表现的相关内容,对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学生陈东上书,请求诛杀“六贼”,  “六贼”指蔡京、蔡攸、童贯、朱岫、高体、卢宗原、于是,朝廷商议,派聂山秘密谋划谦杀“六贼”。我于是在福宁殿上奏说:  “这几个人,罪恶固然不可饶恕,但是最山的行动,恐怕朝廷不该这样安排。过去肃宗想挖掘李林甫的坟墓,李治进谏,问肃宗他(肃宗)比得上唐明皇吗,肃宗抱着李泌的脖子哭着说'想想,我比不上唐明皇’。假使聂山的谋划成功,就会惊动道君皇帝,心生忧虑的是陛下;假使聂山的谋划不成功,被这几个人发觉,万一他们在东南地区扶持追君皇帝,陛下用什么办法处理呢?”皇帝醒悟,说:  “怎么办?”我回答说:  “不如停止聂山的行动,贬谪童贯等人,请求道君皇帝除去这几个人,早日回宫。”皇帝认为这样做正确,聂山于是不采取行动,童贯等人都相继被除去。

我请求免去知枢密院事之职。皇帝下发几百字的手诏,不答应,又让徐处仁、吴敏传达皇帝的旨意。又下诏让我到内殿,说:  “贼人刚刚退去,我正要依靠你共度艰难,现在你突然要离开我,你要到哪里去?”我不得已,接受任命去就职。

材料二:

外面传报敌人攻打通天、景阳门一带很猛烈。皇帝命令李纲督促将士抵御,李纲请求让禁卫班直中一千名善射的士兵跟从。敌军渡过护城河,用云梯攻城,禁卫班直登上成楼射杀敌人,敌人都随着弦声倒下,将士无不勇敢有加,离敌人近的就用手炮、糯木攻击敌人,离敌人远的就用弓箭射杀敌人,又招募几百名壮士,把他们用绳子送到城下,(壮士们)烧毁敌人的几十座云梯。敌人又攻打陈桥、封丘等城门,李纲登上城楼督战,皇帝派中使慰问,用亲笔信褒奖将士,拿出皇宫府库里的酒、采绢等来发放给将士,将士都欢乐地喊叫,从卵时至未时、申时,斩杀、捕获敌兵共几千人,(敌军)于是撤退,宰执进呈金人所提的要求的名目,李纲极力争辩,说:  “金人索要的搞劳军队的金币,数量太多,即使将全国的金钱拿出来也不够。太原、河间、中山,是国家的屏障,号称三镇,把它们割让给全国,我们拿什么立国!如今之计,不如挑选使者,让使者姑且与金人商议哪些要求可以答应,哪些要求不可以答应。稍微拖延几天,大军由四方会集起来,这样之后再与全国签订盟约,那么全人就不敢轻视我国,和平的局面就可以持久了。”宰执商议,意见不能统一,李纲于是请求辞官离去。皇帝劝慰他说:  “你只管在外治理好军队,使城池守备更加坚固,这件事应当慢慢商议,”李纲又说:  “金人所提的要求,宰扶准备全部答应,这样做只不过想让我国摆脱一时的祸患。”皇帝不听从,就把议和的警书交给李邱,让李娜前往全国。李纲还留下关于三镇的诏书不发出,希望稍微拖延,来等待勤王的军队会集,慢慢为将来做谋划。

15.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意、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分析】颈联出句以“卧龙”喻友人,写友人得以升迁;颈联对句以“婺燕”喻诗人自己,写诗人自己仍然留滞。故选项理解错误。

16.①白诗尾联以“东西沟水”暂时分别,但最终聚于大海,喻诗人与友人韦侍御虽然暂时离别,但终究会相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体现了诗人面对离别的豁达心境。

②鲍诗开头两句使用比兴手法,以被倒在平地上的水受地势影响而向各个方向流淌的现象,喻世上的人们因门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忧愁、无奈之情。(每点3分;其中分析诗句含意得1分,概括思想感情得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意、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题分析】理解白诗尾联的含意,关键是明确“东西沟水”这一喻体对应的本体。

由“别”可知。  “东西沟水”喻指诗人和友人韦侍御,明白了这一点,考生即可顺利理解尾联的含意,进而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鲍诗开头两句使用了比兴手法,考生要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来理解这两句的含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面对艰难人生路的愁闷心情。明白了诗歌的主旨,再来思考水“东西南北流”的原因。水“东西南北流”是地势造成的。水因地势不同而流向各方,这正喻指人们因门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境遇,对绝诗开头两句理解到这个程度,题目便理刃而解了。

17.(1)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2)事不目见耳 闻 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一:吴楚东南塬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示例二: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示例三: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解题分析】考生要注意易错字“究”  “隐”  “拆”等的书写。第(1)题第一句若答“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不扣分。

18.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题分析】C“深蓝”指海水的颜色,在句中代指大海。  “亮剑深蓝无所惧,卫国护民尽忠诚”适合作为海军的口号。A 表明消防员重视火灾预防工作。B适合作为负责红色遗址消防安全工作的消防队的口号。D“降伏火魔”体现了消防员的职能。

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故宫“零火灾”的消防安全成绩喻为一份“答卷”,将故宫特勤站消防员的坚持和使命分别喻为“笔”和“墨”,将消防员保障故宫消防安全的过程喻为“一笔一画”地“写”,(3分)以形象生动、高度凝练的语言展现了故宫特勤站消防员牢记使命、坚持不懈、踏实工作的群像,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和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的肯定。(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分析】考生要拿到满分,必须全面分析句子的本体与喻体的对应关系,不可遗漏;必须分析出赞美故宫特勤站消防员、肯定他们的成绩这一表达效果。考生往往忽视对故宫特勤站消防员群像特征的概括,不能分析出句子有赞美故宫特勤站消防员和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的意图。

【答案】示例:(1)②删去“之外” (2)③ 将“提升”改为“筑牢” (3)⑥ 在句末加“的职责”(每正确指出一个序号并正确修改语病得1分。修改不正确不得分。修改正确即可,不必与答案完全相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分析】句子②中,  “之外”赘余。句子③中,  “提升”与“生态屏障”搭配不当。句子⑥中,缺“承担起”的宾语中心语。    

21.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

【解题分析】文中的“垫被”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垫被”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严格地遵守绘画准则。A 中的引号表示讽刺。B中的引号表示强调。D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2.示例:①给它们备好“被子”②为了阻隔地表热量 ③到冬天取冰时(每处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解题分析】根据第二段中“垫被”  “盖被”的提示,可推断第①处的内容。根据“使冰块融化的热量主要源自地表和太阳照射”和“在堆放冰块前,工作人员会在地面铺一层'垫被’——隔热布”的提示,可推断第②处的内容。根据“仍有70%以上的冰块符合使用标准”和“这时,工作人员会用专门的车辆,将冰块从冰垛上取下来”的提示,可推断第③处的内容。

23.【答案】[写作提示]“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和“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眼高手低,不会取得什么成就。这些人,古代有,现在也有。当代青年中就不乏这样的人。我们身边就可能有这样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就可能是这样的人。

《晏子春秋·外篇七》中的这段话能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做事情不可眼高手低,要调整心态,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要勤于学习,提升自我,勇于挑战。

参考立意:①论眼高手低的危害;②踏实做事,逐渐成长;③积跬步,至千里;④克服浮躁心理,提升自我,踏实做事,跟眼高手低说“再见”;等等。

考生如果写议论文,可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选择立意角度,进行写作。

考生如果掌握的素材很有限,也可以选择写记叙文。如通过叙写某人先前因眼高手低而无所成就,后来调整心态,踏实做事,不断提升自我,取得一次次成功的故事,说明眼高手低的危害和摆脱眼高手低的状态的办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