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城老街

 zqbxi 2024-05-25 发布于江西

      青苔石板路,粉黛明清光。  商铺如云海,孩童似水汪。

         高楼看远山,书院写华章。  文都城月下,灵秀游人乡。  

      孔城古镇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据说孔城老街是华东地区现存最长的老街,素有“楚皖遗珠”,“安徽第一古街”之誉。中心街呈“S”型走向,古建筑118幢,一条主街延伸,另有七巷十三弄。一走进由东向西,宽约2米多,长近百米的老街横街,仿佛走进了久远的空间。脚底下,三横两竖的麻石条路面,平平整整,光光亮亮;一面面各类老字号的杏黄色幌子格外招眼,乘着微风轻柔摆动,似乎是在欢迎天涯海角回乡人。

翘角飞檐麻石镶,青砖灰瓦逝流光。大屋姚家题笔墨,前开商店后坊堂。

蒋家大屋气磅礴,桐乡书院染巾裳。知府倪门三进士,老街秋色写沧桑。


孔城老街位于桐城市区正东方向12公里处。老街入口是一小门,上有“一甲”字样。青白杂色相间的墙上“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老街”金字倒很显赫。墙体建筑是徽派风格。

孔城老街

孔城,古名桐乡。大凡小镇能走到今天必是史上水运发达做成了商埠。一条宽不过3、4米、条石铺就的老街面弯曲地伸向深处。沿街多为二层木制小楼房,一层商铺,二层仓储。眼下老街大部原住民已搬出,除却货摊,鲜有了人间烟火气息。踏在旧地,整条街的老时光让人驻足。一点又一点的似曾相识,让人回味。熟悉的时空,说是亲切,是满足对岁月的追念之心。或许不是周末的缘故,老街清冷,游客稀少,毫无生气。走完2公里长的老街,从街外围返回入口的停车场,你会发现老街周围有座座露出黑洞的未完工房屋,令人惊诧。这是何故?

清冷

烟火气、人气呢

不要忽视了孔城老街的一大特色,就是整条街留存了保甲建筑及其文化的印记。沿街走过一段路便有一门,上有一甲直至十甲字样。这是旧时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对百姓实行的层层管制。以“户”为最基本单位,十户为甲,十甲为保,联保连坐。每到夜晚各甲栅门关闭,甲之间独立互不通行,既有防盗防抢功能,又有对人员流窜的监控作用。解放前,各地保长通常由当地土豪劣绅或是地头蛇担任,对其保内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的管制,同时兼有政治警察的任务。所以,解放时对保长的处置挺重的,劳动改造、收监、罪大恶极的保长枪毙的都有。

孔城老街二甲门

孔城老街的保甲

二甲内有一“李鸿章钱庄”。这是李鸿章养子(弟弟的儿子)李经方于清同治年间在此设立的恒泰钱庄。面阔三间,进深七进。前面的是营业厅,中间的是办公区,后面的是居住区。后院内有一株百年桂花树,传说是1892年李鸿章来此种下的,名为“栖桂园”。有意思的是桂树旁立有一枚巨大铜钱。“栖桂”寓意想必是住在这儿的是贵族。院落最深处是一座单独建造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小姐楼”,是当年女眷居住之地。

面阔三间的李鸿章钱庄

李鸿章钱庄的营业间

      说到孔城,不由得让人想到《桐旧集·孔城》记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那是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曾筑兵于此,在菜子湖上操练水军。那时,水面上桅帆耸立,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战船,可谓声威赫赫,让不显山不露水的孔城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另据《宋史·李显忠传》载,宋将张俊、李显忠曾与金兀术大战于此,一时间杀得昏天黑地,好不惨烈。史书上的文字,都是说孔城与战争有关,也就是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兵家何以看重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镇?

  长江浩浩荡荡,一路奔流入海,而春涨秋盈,在沿途分布了众多的湖泊。桐城东滨菜子湖,内湖航道与长江干流相连,自古水路通畅,富舟楫之利,是菜子湖孕育了孔城镇。孔城镇距县城较近,人们出行,皆选舟船之便。一时间,帆船往来,人流不断,可直接出入长江,上通巴蜀,下达沿江重镇;内河的船来簰往,孔城也成了落脚之地。宋、元、明、清以来,桐城陆路交通有东、南、西、北四条古道,而东大道是桐城至枞阳镇的古人行大道,经紫来桥、乌石岗、十五里坊到孔城镇;再由孔城至杨树湾、义津桥、官埠桥、到枞阳镇,计110里,大道网伦,络绎不绝,使孔城好不热闹。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那么孔城镇呢?当然是得水之便了。孔城河波光潋滟,盈镇而流,拐了个弯便注入菜子湖。但随之形成的水渠、水塘、水潭,以及水的萦绕与生发,使孔城镇成为名符其实的古镇水乡。水之清濯,楼台亭阁倒映其中,弄不清是我的幻觉,还是水的幻觉,反正孔城因水而有了韵致;水,因古镇而有了声名。桐城宋、元、明、清时的漕运渐具规模,至清代中后期,运粮的漕船大的可达50余吨,将桐城的稻米、茶叶、山货,还有桐城的大块文章,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这便是,宋《元丰九域志》记载的:“淮南路舒州桐城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

  水,给孔城镇带来了繁荣。于是,人气渐旺,经商的、开饭店的、跑单帮的、开杂货铺的、打鱼打铁的;行船走码,说书卖艺,南来北往,各种各样,各得其所,据清末不完全统计,各种商号和店铺,多达254家。渐渐地便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呈S形的街道,另有横街两条,附有三巷一弄。街,幽长,一眼难望其尽;巷,幽深,能踏出平平仄仄的韵;弄,狭窄,曲尽而意无穷。在方圆17万平方米的菜子湖一隅,皆是青砖灰瓦,木楼花窗,墙一律飞檐,但不翘角;砖雕、石雕、木雕,尽显玲珑;地铺石条,踏之若琴键铮铮有声。外地人疑似走入徽州,凝神一瞧,才知道这是桐城固有的古建之风。

  街内的朝阳楼系清代的“桐乡书院”、郑家大屋、黄家大屋、姚家大屋、蒋家大屋、程怡丰木料行(即程宅)、知府宅第,祠堂、书院、庵堂庙宇、货栈中的程家祠堂、雷祖庙、大王庙、痘神庵、茶庵、迎水庵、孚华煤油栈、亚细亚煤油栈,重点古建筑遗址中的都会桥、刘开故居遗址、东岳庙遗址、清真寺、万年台遗址数不胜数,但最为引人注意的,却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钱庄。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可谓权倾朝野,被慈禧称为“再造玄黄”之人。他何以垂青孔城这样一座偏远的小镇?原来,李夫人是桐城周潭人,其子李经迈的老师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范伯子,范伯子的夫人姚倚云是桐城派一代宗师姚鼐的外曾孙女。或许,文化与血脉的贯通,让李鸿章对桐城情有独钟。那片置身老街的铺面,虽然清冷了些,但多重天井构成的阁楼、扶梯,以及雕梁和花窗,却显现着当年的兴盛和喧嚣,更折射出钱庄背后那个李氏庞大家世的支撑!这座钱庄的发现,引来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考证出这里还是一座“青楼”,是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开设钱庄的一部分。但不论怎样,孔城镇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了!

  水涤濯了孔城人,让孔城人乐观开朗,如水一般的无拘无束。人们闲来无事,爱喊上几嗓子;那湖上小调,轻悠悠,乐融融,最是动人心扉。孔城人敲打的十番锣鼓,则铿锵激昂,那阵势、那变化、那动作,莫不昂昂烈烈,敲击出孔城人的精气神!而高拔子,则声腔浑厚,从孔城街头唱到了京剧里、《词海》中,成为京剧《徐策跑城》的代表唱腔。杨福源、杨隆寿,这父子二人,从古镇走入灿亮的中国戏剧史。杨福源成为昆曲名师,杨隆寿则成为一代京剧名家,他在京城创办“小荣椿”科班,写连台本大戏,精心培养外孙梅兰芳,使之成为一代京剧大师,而成为家乡人的美谈……

  水给了孔城人以灵秀,于是文章大家、烈女豪杰代有人出。桐城派重要作家戴名世,是清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人。戴名世毕生为文,有记载的就有《四书朱子大全》、《困学集》、《天问集》、《芦中集》、《柳下集》、《时文全集》等几十部之多。戴名世为文重视文章理论,作文主张“立诚有物,率其自然”。讲究“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被称为“桐城派的奠基人物”,只可惜,因“南山集”案发,惨死于大清朝那场惨烈的文字狱之中。

  但孔城的文脉并未因此寂然,紧随其后的是刘开。他虽家贫,但恪守桐城人的读书传统, 14岁将习作递给桐城派宗师姚鼐,姚鼐慨叹,“吾乡古文一脉,庶不至断绝矣”。刘开是重情重义的,与授徒孔城镇的杨玉峰交谊深厚,他说,“言论无虚日,风雨不能间,而寒暑未尝辍也。”有当权者看重刘开,欲招为乘龙快婿,刘开却不趋炎附势婉辞谢绝了。他一生不意仕进,成就卓著,与梅曾亮、方东树、管同并称“姚门四杰”。

  而后,又有桐城派后期大家戴均衡来了,他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缓筹建桐乡书院,中国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中共早期社会活动家尹宽、侠女施剑翘等大家名流均在此接受启蒙教育,戴均衡一生著有《味经山馆诗文钞》、《公车日记》、《杂记》等数十卷,堪谓著作等身。是水,让孔城人杰地灵,出大块文章。


  孔城很古老,1800年的历史,可谓深厚;孔城也很年轻,有关部门花大气力对老城进行了修复,修旧如旧,让这片历史遗存又焕发了青春……

古老的徽派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