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炼观点 “问”出问题

 东山威夷 2024-05-25 发布于广西

提问,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双边互动形式。课堂提问通常有两种:一是教师的提问,往往具有导向性、层次性、递进性、结构性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二是学生的提问,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点、技术操作的问题,一类是对已知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体现,还有一类是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涉及未知的问题。

客观地说,目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学生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提出的问题模糊、混乱,尤其是面对真实情境下提出的问题,更是浅层次、表面化。不同学科的课标都明确规定,“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提出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重要风向标是,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前,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依据北京市顺义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阶段六课型课堂指导模式”的研究(三阶段六课型:主题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选题指导课型和方案交流课型;活动实施阶段的方法指导课型和中期交流课型;活动总结阶段的展示指导课型和展示交流课型),将选题指导课型细化为提出研究问题课和确定研究主题课。提出研究问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出感兴趣、有价值、能实践和可操作的研究问题。

在提出研究问题课中,我设计了“六会分析法”,以此帮助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形成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所谓“六会”,即学会提出问题,能够知道自己问的问题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会定义问题,能够清楚地将提出的问题按照不同方向或性质加以说明;学会利用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找到问题的核心;学会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表达;学会分析数据,形成比较研究的思维;学会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模型,建立模型意识,让思维可视化。

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核心任务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共同明确实践活动核心任务,其次是提供必要的工具或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里推荐思维导图和列举法。例如,在开展《创意毕业纪念品我设计》主题实践活动时,师生共同明确本次核心任务是“设计毕业纪念品”。利用思维导图学生提出了“纪念品是什么样的、形状如何确定、用什么材料制作、纪念品的大小、纪念品的结构、纪念品的寓意如何表达、纪念品与受赠人是否适合、纪念品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指向纪念品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因素,目的很明确。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提炼每一个问题的关键词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比如纪念品的形状,其核心是形状,这样学生就很清楚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会定义问题。定义问题是指将提出的问题按照具体的主题或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和整理。例如,在进行《垃圾分类我能行》活动时,学生提出“生活垃圾如何回收利用、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垃圾分为哪些种类、垃圾桶的种类、垃圾桶的作用等”,根据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如“生活垃圾如何回收利用、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回收利用,进一步分析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可以利用,再进一步引申出处理方法和应用途径等。“垃圾分为哪些种类”分析出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等,垃圾箱的问题可以分析出种类、功能、问题、改进等。这样一层一层分析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问题串,研究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学会利用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找到问题的核心。会利用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是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思维过程。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追问找到问题的核心,比如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解决什么?要达成什么结果?做这件事会经历哪些做事方法?小组人员操作方面有什么优势?小组人员操作方面有哪些不足?

学会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表达。学生在提出初始问题后,要通过阅读资料、访谈、同伴交流等方法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结合信息分析与学科知识技能的关联性,并用简练的语言对问题进行分析表达。例如,有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中国传统餐具之美——筷子》主题活动时,让学生利用扩句的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将“筷子的外观”问题完整地表述为“筷子的外观与材质特点有关系”,这就涉及科学教材中关于材料的相关知识。“筷子的纹样”问题的实质是美术中纹样的设计,经过这样的分析,进一步梳理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需要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

学会分析数据,形成实证研究的思维。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基于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数据说明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实证研究的思维。例如,在开展“小学生握笔姿势的研究”主题时,需要对以下几组数据进行分析,班级学生不正确握笔姿势的人数占全班总数的60%,写字时坐姿不正确人数占总数的70%,近视眼的学生占总数的10%,这些数据与握笔姿势的关联度有多大?通过分析已有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通过不同的数据分析论证问题研究的价值。

学会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模型,让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的思维模型,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观察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深入分析—精准表达”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建议使用括号图,括号图可以清晰地将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呈现出来,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思维过程。当然,“六会分析法”可以是一个顺序进阶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其中几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使用。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2日第11版

作者:王义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