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坛经品读〡动中取静

 雪溪人家 2024-05-25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经典名句]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名句由来〕

出自《坐禅品》。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读懂名句〕

修不动,不是叫你坐在那儿不动,而是在动中修不动,在日用中不动。见一切人时,不要看人的是非、善恶、过错,这才是自性真正不动。

迷人身虽不动,但一开口就随便讲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种行为是与道相违背的。你再要著心、著净,这就是障道法。

[闲坐说名句]

在日本有位很有名的教授,他出了一个题目,要学生画出“静”的景象。

学生们都很用心地画,其中有位学生画了一个湖泊,水面清澈无波,远处有一座山,旁边有些树木,近处有些花草,景色真的很优美宁静。

另一位学生也画了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有很雄伟的山,有一道瀑布直泻而下,湖边树上有一个鸟巢,巢里有一只小鸟睡得好香甜。

最后评鉴的结果,那幅山中瀑布的画作轰动了日本。

题目是“静”,但是一看到瀑布,就会想到分秒不停息、奔腾地飞湍,丝毫没有静的表征,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静”的最佳作品呢?

评审教授认为这就是真正懂得静的心境,而且完全表现在小鸟身上。在瀑布急流边,它能够高枕无忧,是不是真正的静呢?这也可以说是禅的境界。

人生应该要做到在“动中取静”,禅师强调修行就是要在人群中互相磨炼,在动中训练静。

因为人生单独一个人静默的时刻不多,而且只要有人进入静的环境,外界有了一点声响,往往就会起心动念,不但如此还可能会生出烦恼;如果把自己放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反而能真正训练出一股宁静的心境来。

[故事链接]

如叶县有位省和尚素以严厉冷淡闻名,凡是在他寺院挂单的僧人,见了他都非常敬畏,远避了事。浮山远禅师和天衣怀禅师做学僧时,曾特地去亲近他。

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省和尚对前来参学的僧人动辄呵骂,甚至逐出山门,还把水泼在他们身上。不能忍受的学僧纷纷离去,只有浮山和天衣二人却铺如坐具,端端正正坐了下来。

省和尚看见就呵斥道:“要是你们再不走,我就打你们!”

浮山走上前说道:“我二人走了数千里,特来跟和尚学禅的,哪能因为被泼一勺水就走,即使打杀也不会走。”

省和尚只好允许他们住了下来,平时寺院里生活很清苦,甚至吃不饱。

有一日,浮山取米煮粥吃,省和尚看到了,就罚他付清米钱,打了三十拄杖,还逐出山门外。

浮山身无分文,只得在街上化缘乞食。他想到寺院去听讲经也被省和尚一口回绝了。他不灰心,仍然托钵到处募化。有一天省和尚又在街上碰到他,说:“你回到寺院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