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文献《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玄感脉经》考论三则-田永衍

 假如明天来临_ 2024-05-25 发布于上海

田永衍

12

( 1.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2. 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 敦煌中医药全书对敦煌 P. 3287 卷子第五部分,即原卷第67  149 行文字的命名 玄感脉经》在敦煌出土文献中编号 P. 3477。本文对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 玄感脉经记载的 右肾及手心主合三焦”、“头角者精识之主”、寸关尺命名与分部等三个医学问题进行了考论梳理了其源流辨析了其正误论述了其中医学术价值

关键词: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 玄感脉经 考论

中图分类号: K870. 6; 289.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6252 ( 2014) 04  0105  06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是 《敦煌中医药全书》对敦煌 P. 3287 卷子第五部分,即原卷第67 - 149 行文字的命名。据 《敦煌中医药全书》考证,其抄写年代似在唐高宗李治或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①。《玄感脉经》一卷,在敦煌出土文献中编号 P. 3477,据《敦煌中医药全书》考证,其抄写年代的上限不会早于唐睿宗李旦第一次执政时期②。兹就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与 《玄感脉经》所载 “右肾及手心主合三焦”、 “头角者,精识之主”、寸关尺命名与分部等三个医学问题作一考论。

1、关于 “右肾及手心主合三焦”

    敦煌文献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 “右贤 ( 当为 “肾”) 及手心主合三焦,三焦气有名无形,在手名少阳,在足名巨阳,并伏行不见。”③本段文字在传世医籍中没有相似记载,其所包含的学术观点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解读:

收稿日期: 2014  03  05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 2013M532091; 甘肃中医学院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 DHYX1213  001)

作者简介: 田永衍 ( 1979  ) ,男,甘肃武威人。中医学博士,副教授,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汉唐医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年,325 

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第297 

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第328 

    其一,为后世医者所广知的理论观点,如 “手心主合三焦”,“三焦气有名无形”,“三焦……在手名少阳”。《灵枢·本输》云:阳经脉相合。《难经·三十八难》亦曰:“三焦者,上合手少阳”①,认为三焦与手少“三焦……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②,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在经脉与手少阳相连属。故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 “三焦气有名无形”,“三焦……在手名少阳”。而手少阳三焦经又与手厥阴心包经 ( 即所谓 “手心主”) 互为表里,《素问·血气形志》云: “少阳与心主为表里”③, 《难经·二十五难》曰: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④,故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 “手心主合三焦”。盖这些理论观点为为后世医者所广知,此处便不再深入探讨。

    其二,不为后世医者所广知的理论观点,如 “右肾合三焦”,“三焦在足名巨阳”。如前所论,一般认为三焦与心包相合,此处为什么说 “右肾合三焦”呢? 其实此说源自 《內经》。《灵枢·本藏》篇在论及六府与五藏之应时云: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⑤,认为肾与三焦相合。其实遍阅 《內经》,其只是在论及经脉表里关系时,才将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合,如前 《素问·血气形志》所云: “少阳与心主为表里”。在涉及藏府配属时,从未言三焦与心包相合。 《难经·二十五难》虽有: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之论,但其前后语境也是在讨论十二经。三焦之藏府配属,在 《內》、《难》之中仅见于前所引之 《灵枢·本藏》,就是将三焦与肾相合。那么,三焦具体如何与肾相合呢? 《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脉论第一》给了我们答案,其曰: “黄帝问曰: 夫五脏各一名一形,肾乃独两何也? 岐伯对曰: 膀胱为腑,有二处,肾亦二形应,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⑥,认为右肾与三焦相合。本段文字今虽不见于 《千金要方》之前的传世医籍,但据其语言风格,似属亡佚古医经之论。这大概是古人针对五藏与六府相互配属时五与六无法相合的逻辑矛盾而做出的理论说明: 六府中三焦孤出,而五藏中肾却恰好左右有二,故将右肾与三焦相合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将右肾与三焦相合在医理上亦完全成立: 《內经》中,肾主司一身之水液,如《素问·逆调论》: “肾者水藏,主津液”⑦,《素问·水热穴论》: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⑧。肾主水液之功能又与膀胱、三焦之功能密切相关。其中膀胱主贮藏津液,如 《素问·灵兰秘典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⑨,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4 年,87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147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23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146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116 

张作记,张瑞贤等辑注药王全书,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5 年,第302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29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44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12 


 敦煌文献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玄感脉经考论三则 107

《灵枢·本输》: “膀胱者,津液之府也”①; 三焦主运行水液,如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②,《灵枢·本输》: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③。一运一藏,肾主水液的功能方才得以发挥与体现。故 “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三焦在足名巨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前文所言,膀胱与三焦在人体津液代谢中一运一藏,功能上彼此配合。而功能上的配合必有结构上的关联,这是一个逻辑的必然。故 《灵枢·本输》讲: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④,认为三焦在结构上与膀胱相互连属。十二经脉中属膀胱的经脉是足太阳经,足太阳又名巨阳,故三焦便又与足巨阳相连。

    综上,《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之 “三焦在足名巨阳”一语实际上是说明了三焦与膀胱在功能上彼此配合,结构上相互连属的密切关系。

2、关于 “头角者,精识之主”

“头角者,精识之主”的提法见于敦煌医学文献 《玄感脉经》,其曰: “有三 ( 部九) 候者,以候九 ( 藏) 之气。九藏者,形藏四: 头角、耳目、口齿、胸中也; 神藏五,( 心肝) 脾 ( 肺肾) 也; 合为九天。头 ( 角) 、耳目者,人身之天,日月所附著,故上部… ( 头角者) ,精识之主,日月光明,( 上) 部之天以候之。”⑤

“精识”,在汉唐时期文献中多意为 “见解精确、精妙”,如三国时曹魏刘劭之 《人物志·材理》曰: “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⑥ 唐韩愈 《顺宗实录二》曰: “起居舍人王叔文,精识瑰材,寡徒少欲,质直无隐,沈深有谋。”⑦ 可见,“精识”与人的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头角者,精识之主”,可以解读为人之头额与人之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有关。这一理论在唐及以前医籍中是仅见。虽然 《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言: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⑧,认为头是人之精气神明汇聚的地方,但这个认识显然还比较含混。《內经》之后唐代之前亦看不到有医家对此进行进一步论说,所以《玄感脉经》这个提法似乎比较突兀。细思之下,《玄感脉经》这一理论可能是佛教思想与中医传统 “天人相应”思想结合的产物———考虑到彼时敦煌地区佛教之昌盛,这个可能性就更大。大乘佛教认为人有“八识”,其前五识为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五识”简单说就是眼、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87 页。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12 页。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87 页。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87 页。

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第298 页。

李子焘编著《中国识人学: 人物志全译》,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57 页。

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238 页。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17 页。


1

0

8

2014 年第4 期



耳、鼻、舌、身等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五根中眼、耳、鼻、舌皆在于头部,这就有可能建立起 “识”与 “头”的关联。又,《灵枢·邪客》云: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①,将天之日月与人之两目相应,故 《玄感脉经》曰: “头 ( 角) 、耳目者,人身之天,日月所附著。”而人 “头”之有 “精识”又如同日月之有光明,故 《玄感脉经》便有了 “( 头角者) ,精识之主,日月光明”之论。大概由于 《玄感脉经》流传不甚广泛且五代后即告亡佚,所以其 “头角者,精识之主”的理论并不为后世医家所知。直到明清之际,汪昂才在其 《本草备要》中提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清代王清任更是在其 《医林改错》中提出人之 “灵机记性在脑”,至此,中医学基本明确了脑在人体的生理功能。

3、关于寸关尺命名与分部

    敦煌文献中,关于寸关尺命名与分部的记载主要见于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与《玄感脉经》。《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 “寸关尺始终,一寸九分也。三分属太渊,以渊中有鱼,故以三分上贯鱼际,入于鱼口也。从太渊上至手少商井有五寸,故渊井之中养五寸之鱼,故名鱼际。三分属经渠,何故名经渠? 以能通水,故流注太渊,故名经渠。何故名寸口? 以渠上去太渊一寸接于鱼口,故名寸口。三分属关,何故名关? 关者,阴阳之畔界也。鉴如阴阳上下出入,即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名关也。一寸属尺,何故名尺? 以寸气下入泽中,泽能出水,流注太渊,以济于鱼。故上从鱼际,下至于泽,相去一尺,故名尺泽。何故名尺? 以分能成寸,以寸能成尺,故名尺也。是故寸关尺始终,共有一寸九分界也。”② 《玄感脉经》曰: “三部者,谓寸口为上部,近掌;中为关,法人; 尺为下部,法地……一法: 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为共成一寸九分。”③

    首先,我们来看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关于寸关尺命名的记载。《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 “寸关尺始终,一寸九分也。三分属太渊,以渊中有鱼,故以三分上贯鱼际,入于鱼口也。从太渊上至手少商井有五寸,故渊井之中养五寸之鱼,故名鱼际。三分属经渠,何故名经渠? 以能通水,故流注太渊,故名经渠。何故名寸口? 以渠上去太渊一寸接于鱼口,故名寸口。三分属关,何故名关? 关者,阴阳之畔界也。鉴如阴阳上下出入,即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名关也。一寸属尺,何故名尺? 以寸气下入泽中,泽能出水,流注太渊,以济于鱼。故上从鱼际,下至于泽,相去一尺,故名尺泽。何故名尺? 以分能成寸,以寸能成尺,故名尺也。”

    本段实际上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其一,关于手太阴肺经五腧穴之 “太渊”、 “鱼际”、“经渠”、“尺泽”名称的由来; 其二,关于寸关尺命名的问题。前一问题是后一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127 页。

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第329 页。

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第297 页。

 

敦煌文献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玄感脉经》考论三则 109

    关于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① “井”者,经气所出,如水流之泉源; “荥”者,经气所流,如泉源汇成溪流; “俞”者,经气输注,如溪流汇成江河大源; “经”者,经气流经,如江河畅通无阻; “合”者,经气合入藏府,如江河汇入湖海。手太阴肺经之五腧穴分别是“少商”、“鱼际”、“太渊”、“经渠”与 “尺泽”。《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认为,作为手太阴肺经俞穴的 “太渊”,是手太阴经经水输注之处,如积水之大渊。 “太渊”中养五寸之鱼而通于 “井穴少商” ( “太渊”与 “少商”相距五寸) ,故 “太渊”之上名“鱼际” ( 荥穴) 。 “经穴经渠”可沟通 “太渊”与 “合穴尺泽”之经水,故名 “经渠”。从 “鱼际”到 “尺泽”相距一尺,故名 “尺泽”。

    关于寸关尺的命名,《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认为关部之前———即寸部———又可分为 “太渊”与 “经渠”,其中 “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寸部为什么又要 “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呢? 《灵枢·本输》在论及手太阴肺经五腧穴时云: “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经渠,寸口中也。”② 可见 “太渊”与 “经渠”二穴的位置恰在寸口部位且大致相当于 “关部”之前,故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有此论。至于“太渊”与 “经渠”名称的由来,前已作述; 关者,阴阳之分界,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名 “关”; 尺者, “一寸属尺 “———即尺部占寸口部位的一寸———而 “寸能成尺”,故名 “尺”。

    其次,我们来看 《玄感脉经》与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关于寸关尺分部的记载。《玄感脉经》曰: “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为共成一寸九分。”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曰: “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三分属关……一寸属尺……是故寸关尺始终,共有一寸九分界也。”《玄感脉经》“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的寸关尺分部法亦见于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诊脉大意》记载:

    “脉有尺寸者,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合三部一寸九分。”③ 而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 “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三分属关……一寸属尺”的寸关尺分部法则不见于传世文献。究其来源,《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这个提法可能源于 《难经》。 《难经·二难》云: “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④,可见 《难经》认为关后尺内为一寸,关前寸内是九分,这大概是《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寸口 “一寸属尺”而 “尺前九分”的来源。但 《难经》 “尺内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85 页。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86 页。

张作记,张瑞贤等辑注《药王全书》,第717 页。

尚志钧,翟双庆等整理《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第142 页。


1

1

0

2014 年第4 期

一寸”的前提是 “关”只是分界,不占分寸,其明言: “从关至尺是尺内……从关至鱼际是寸内……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而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 “一寸属尺”之前却有 “三分属关”的说法,这样无疑 “关部”就挤占了寸部的分寸, “阳”便只剩 “寸内六分”了。这个 “六分”便是 “三分属太渊……三分属经渠。”那么,就寸关尺的分部而言,我们究竟是以 《玄感脉经》为准呢? 还是以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为准呢? 细读之下,《玄感脉经》与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的共识有二: 寸关尺始终,共有一寸九分; 关部占三分。差异在于剩余一寸六分究竟是尺内一寸,关前六分,还是尺内、关前各占八分。结合 《难经》来看,如前所言, “尺内一寸”的前提是 “关”不占分寸,既然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中 “关”占了三分,其“一寸属尺”的前提便不复存在。故笔者以为,应以 《玄感脉经》 ( 并 《千金翼方》)为准,即 “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