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阴阳脉法”探源

 中医经典分享 2022-06-16 发布于北京

阴阳脉法探源


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订阅课学员  王宏


大家都知道《伤寒杂病论》为王叔和整理,后世认为序亦王叔和作伪,是亦不是,早有定论,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为王叔和按自己的中医认识整理此书,换句话说,我们读的是王叔和的体系,王叔和在序中说“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就是说这个经王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是“平脉辨证”体系,而我们也知道六经是认识疾病的方法论,辨证是平脉辨证,所以我们应该六经和平脉辨证结合起来,只是不明白王叔和到底如何“平脉辨证”,秘底是在《伤寒杂病论》中,还是在《脉经》中呢?


《脉经·张仲景论脉第一》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在人体躬(《千金》作而行人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缕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紧弦,沉潜水,支饮急弦,动弦为痛,数洪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我们梳理这段文字中脉理的语句可以得到如下内容:


1: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2: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第1,2条是讲:脉有三部寸关尺,脉候的是阴阳的盛衰。


3: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第3条是讲:脉候的是气血的盛衰,气血的平衡。


4: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5: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6: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第4,5,6条是讲:气血的升降,在寸口可候得阴阳气血的虚实,阴阳的变化。


7: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第7条是讲:不应为病变的原因。


8: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第8条是讲:三部有不同所主,疾病各不一样。


9: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第9条是讲:脉当候太过和不及。


10: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第10条是讲:邪不会空现,必通过脉以体现。


11:审察表里,三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

第11条是讲:诊脉可以分别出三焦病位,知道病邪的所在,结合脏腑配属,独现的,独异的,是病,如神一样准确。


我们总结这11条可得:

脉有三部寸关尺,脉候的是阴阳的盛衰,气血的平衡,气血的升降,在寸口可候得气血的虚实,阴阳的变化。不应为变的原因。三部有不同所主,疾病各不一样。脉当候太过和不及。邪不会空现,必通过脉以体现。诊脉可以分别出三焦病位,知道病邪的所在,结合脏腑配属,独现的,独异的是病,且如神一样准确。


我们精简这11条表达的内容可得:

寸口脉可以候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变化,分属上中下三焦,结合脏腑,知道病变的所在,病邪会通过脉体现,独异者病。诊脉原则是,脉当取太过不及。


那么问题来了,阴阳气血如何体现在寸口脉呢?脏腑如何配属的呢?仲景论脉未提及。我们只有再寻经典。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以及“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

《难经·三十六难》曰:......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为什么左寸口脉主血,右寸口脉主气?


人之左手三部脉寸关尺分别主心肝肾。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故左三部脉主血也。右手三部脉寸关尺分别主肺脾命。肺主气,脾为气的生化之源,命门与丹田合为气海,故右三部脉主气也。


什么是太过和不及?


《脉经·辩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读此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以正常脉力相比“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以及“有覆有溢”。“上鱼为溢”,溢脉,“入尺为覆”,覆脉。

 

问题又来了,我们已经通过脉象候得了阴阳气血盛衰变化以及病变部位,我们如何确定治疗原则呢?王叔和未明言,只有在他所论中找寻答案。

 

《伤寒例》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细玩本段我们可以得到:阳盛阴虚,升之则死,降之则愈;阳虚阴盛,升之则愈,降之则死。就是说:阳盛,降之则愈。阴虚,降之则愈。阳虚,升之则愈。阴盛,升之则愈。再结合其他三诊,六经之证,脉证合参,则病洞悉无遗,择直走其病之药疗治,如探囊取物。


本文是吾学习陈建国老师《仲景阴阳脉法》时,抱着怀疑的态度,为验证其理论的可靠性,经研读经典而得,临床用之,诚合人体正气抗病之自然规律。望同道习之。

陈建国按:

仲景阴阳脉法以提升中医临床能力为导向,以阴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医经典中多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王宏能够就仲景阴阳脉法进行深度思考,并结合相关古籍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实为可贵!这种学习方法和精神非常值得借鉴。

从王叔和先生著作的内容和风格看,他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中医大家,绝非刻意作伪之人,后世对王叔和的认识有失偏颇。

此外,从历史的观点看,王叔和先生编纂、整理,甚至是补充完善了《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没有张仲景就没有《伤寒杂病论》,而没有王叔和,我们就看不到《伤寒杂病论》。《脉经》中的内容体现出王叔和先生绝不掠前人学术之美的态度,即使王叔和先生对仲景书有所补充,个人认为也是经仲景弟子卫汛传达的仲景遗志,或者其直接接受过仲景的耳提面命。此外,从其著作中平三关一篇看,王叔和先生应为中医历史上传承仲景、发展仲景第一人!

学习伤寒,从源头上,本经可作为重要参考,从传承发展上,脉经可作为重要参考。

来源:陈建国脉证经方公众号

版权声明

○ 文章由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订阅课学员  王宏提供。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者交流参考。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