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四大神兽汤”: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玄武汤

 als的图书 2024-05-25 发布于安徽

踏雪无痕,韩愈后裔

昨天 21:23

中医“四大神兽汤”: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玄武汤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大都知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万兽之祖,传说是由神农氏所创造。
它们分别镇守四方、调阴阳、顺风水,被世人信奉为“神兽”,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也被称之为四象,《周易》说:“两仪主四象”,两仪即阴阳或天地。上古时代,以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表东南西北四大方位星香。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学说盛行,根据《黄帝内经》五行与五色的搭配关系,“四象”也被配色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名医张仲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天人合一”“取象比类”思想,将自己创立的四个方子按照治疗特性分别命名为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玄武汤,把自然界、人体健康与疾病相结合,三因致宜,来更加形象地描述疾病和指导治疗。
传统中医在我国有数千年发展史,不仅是医学“诊疗册”,还是历史“教科书”,社会“记事本”,文化“装订集”,包罗万象,内容翔实,价值巨大。
《伤寒杂病论》记载的方剂113个,397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春秋战国以来《黄帝内经》、《阴阳大论》、《汤液经法》等书籍里的有效方剂;一个是民间流传的灵验偏方综合;一个是作者亲手筛选、改良和创立的方剂。其中有一系列以“华夏四大神兽”命名的方剂,很有特色。
华夏四大神兽(也叫灵兽),即:
青龙——镇守东方,五行属木,以青色为主色,主升散,对应春季。
白虎——镇守西方,五行属金,以白色为主色,主沉降,对应秋季。
朱雀——镇守南方,五行属火,以红色为主色,主热散,对应夏季。
玄武——镇守北方,五行属水,以黑色为主色,主寒藏,对应冬季。
这个命名充满了道学教义的阴阳玄幻和想象,它起源于天象,被巧妙融合到生活中。中医药深受五行、阴阳影响,如太乙膏、玉女煎等,更为中医界所熟知的就是四大神兽汤剂:青龙汤(2副,一大一小)、白虎汤(1副)、朱雀汤(2副,一大一小)、玄武汤(1副,因避讳改名真武汤)。
这四大神兽汤,6副中药汤剂,是什么组方?有哪些用途?
一、青龙汤,2剂
1、大青龙汤
出自《伤寒论》,中药解表剂,全方由7味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枣、生姜。当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出现内热之症时选用,是经典的发汗重剂。
临床见于:头疼身痛,心胸烦躁,咽痒有黄痰,舌苔黄腻,咳嗽口渴,无汗,怕寒畏冷。
2、小青龙汤
出自《伤寒论》,中医解表剂,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全方由8味药组成:麻黄、芍药、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甘草。当风寒伤肺,心下有水气,咳嗽上逆时选用,对付外寒里饮证。
临床见于:头痛无汗,痰白有泡沫,舌苔白厚腻。
为什么青龙汤有大小两个方剂?古人认为,青龙有云渊之分,云之青龙为大,渊之青龙为小,有化雨的能力,医疗上是出汗。青龙汤无论大小,均是发汗用的,注意辨证,感冒风寒无汗之人,服用一旦汗出,病情也快好了。
二、白虎汤,1剂
出自《伤寒论》,著名清热剂,在清代以前是治阳明病热证的主力,清代以后拓展为温热病气分证的主力。全方由4味药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因石膏色白,用量偏重,主用于肺金而得名“白虎汤”。
白虎汤特别适用于阳明气分热盛之证,临床见于:面红气喘,口渴思冷饮,心烦怕热,出汗多,舌红苔黄舌干。
三、朱雀汤,2剂
1、小朱雀汤——黄连阿胶汤
出自《伤寒论》,安神降火剂,全方由5味药组成: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当心肾不交、热血伤阴、邪火热盛时使用。
临床见于:心悸失眠、口苦口干、耳鸣心烦、盗汗、四肢乏力、舌红少苔或无苔。
2、大朱雀汤——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
加入人参、干姜后,全方变为7味,降火效果更好,当少阴热病甚重,恶毒不利,身形消瘦,心烦气躁,腹痛缓急时选用。
临床使用目的在于交通心肾,滋阴散热,消除脓血。
朱雀汤在学术界有争议,有的认为应当是“十枣汤”,如中医名著《外台秘要》认为十枣汤更为合适。有的人用“朱雀丸”来呼应,因为其主治心气怔忡。
更多中医认为朱雀汤以“黄连阿胶汤”为正选,因为在中医界影响很大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记载的“四神兽汤”,明确就是黄连阿胶汤,这部书也是和《伤寒杂病论》摘抄相同的古籍,可以相互印证。
四、玄武汤,1剂
玄武汤出自《伤寒论》,祛湿剂,自唐宋后改名为真武汤,因为避开玄宗的名讳。全方由五味药组成:茯苓、附子、芍药、白术、生姜。当脾胃阳虚,水湿内停时选用。方子因附子色泽黑如玄铁,而得名“玄武汤”。
临床见于:四肢疼痛不温、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舌苔淡白腻,畏寒怕冷。当需要温阳利水、扶阳驱寒时,玄武汤是首选。
后世中医还结合阴阳、五行、中药四气五味等方面,对中医四大神兽汤进行深度解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都是古代的“吉祥灵兽”,取四大神兽汤命名,既有便于中医药传播和记诵的含义,也有中医希望药到病除、病人安康的期望,也许这也是传统中医的命名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