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经穴】人体十四经之:三焦经的临床运用

 简单医行 2024-05-25 发布于云南

手少阳三焦经(23个穴)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上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颈旁,联系耳后,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眼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编者按:

十二条正经,加上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构成了人体最重要的十四条经脉。


对于初学者,不管是用按揉刺激的手法,还是用针刺、艾灸,都需要了解这些经络穴位的基础性格,才能准确循经取穴。这个系列,就给大家好好捋一捋,使之尽可能成为初学者随时可以参考的工具书。

根据子午流注的概念,十二经脉的气血从肺经开始,肝经结束。前面讲了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今天我们进入三焦经......

三焦经,能治疗与三焦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上焦之外感病、胸胁痛等;中焦之腹胀、水肿等;下焦之便秘、遗尿等;以及三焦经循行线路上的痛症,如落枕、肩周炎、上肢痿痹

三焦经绕耳朵,耳病经常可以在三焦经上治疗;三焦经位居少阳,身体一侧的问题,如偏头痛、目疾等,可以治疗;三焦经主管水液流通,因此一切与水液相关的问题,也可以找三焦经,如出汗异常、口干咽干等......

所谓少阳,就是半表半里,当阴阳在相抗争的时候,病邪想进到内脏(里),而内脏不让病进来,所以身体就忽冷忽热。这种症状就可以在三焦经上面找到很好的穴位进行治疗。足少阳胆经也是同理。

一、耳病:

耳聋、耳鸣、中耳炎等。常用穴位为液门、中渚、阳池、外关、翳风、耳门。

在十二经脉中,手少阳三焦经与耳的联系最密切,经脉病候和穴位主治也体现了这种循行联系特点。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关冲”,可治疗耳聋。在《甲乙经》所记载的手少阳三焦经肘关节以下的10个穴位中,有6个穴位主治耳病。与此相对照,肾开窍于耳,在《甲乙经》所记载的足少阴经穴位中,没有一个穴位主治耳病。从经络角度讲,手足少阳经脉与耳的联系最密切,若耳病辨证属实证,单独取手足少阳经脉的穴位即可;如果辨证属于肾虚,在取太溪等穴补肾的同时,也必须循经选取手足少阳经脉的穴位。

除了耳聋、耳鸣、中耳炎等常见病,临床凡是遇到耳病,都可以考虑选取手少阳经脉的穴位,如治疗耳带状疱疹时,可以点刺关冲穴(患侧)出血,每次约40滴,每日1次,疗效显著(放血疗法的关键是要释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一般点刺井穴的出血量都较少,增加出血量对提高疗效可能会有所帮助,可以通过在点刺前较长时间按摩穴位以及点刺后用酒精棉球不断擦拭穴位,达到多出血的目的

耳聋和耳鸣一旦发生,往往较难治愈,病程较长,建议按摩手少阳三焦经在手背第4、5掌骨之间的部位(中渚穴附近),每天至少2次,每次以局部发热、潮红为度。同时可以配合耳廓局部按摩,方法是:①双手空握拳,拇指在后,食指在前,沿耳廓前后自上而下按摩;②双手拇指、食指捏住耳垂并向下捋;③将两手掌心搓热,放在左右耳廓上面,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叩击脑后枕部(此法为“鸣天鼓”)。反复操作数次,至耳廓发热为度。若配合意念,效果更佳。

针对耳鸣、耳聋,宣宾老师的按压耳后高骨大筋牖穴附近,简单高效,点击参考阅读:

【一起学】宣宾老师外治法之点穴疗法系列:特效部位之“耳后高骨下大筋”

二、头、目病:

头痛、目赤肿痛,相当于西医学的偏头痛、急性结膜炎等。常用穴位为关冲、液门、中渚、角孙。

偏头痛又名血管神经性头痛,是最常见和严重的头痛类型之一,因其多发生在一侧或双侧头部而得名。本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多见于女性

头的两侧主要为足少阳胆经的分野,与手少阳三焦经亦十分密切,后者从耳廓后方上行至耳尖上方,其经筋“上乘颔(颞部),结于角”。《甲乙经》记载关冲主治“头眩颔痛”、液门主治“头痛”、中渚主治“两颞颥痛”。在治疗偏头痛时,可以独取液门、中渚等穴,也可以配合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上下相伍,增强刺激,提高疗效。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中医又叫“天行赤眼”。此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季,系由感受风邪热毒,侵袭人体眼部引起,以发病急、白睛发赤、眼痛、眼胞肿、畏光等为特征。手少阳三焦经止于目锐眦,针刺关冲、液门、中渚、角孙等穴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三、咽喉、面颊病:

喉痹、面瘫、面痛、面肌痉挛、牙痛、痄腮等,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周围性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常用穴位为关冲、液门、中渚、外关、翳风。

咽喉是肺的门户,临床上治疗急性咽喉肿痛时,一般选取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少商,点刺出血,较少采用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手少阳经脉与喉咙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根据《灵枢·热病》亦取关冲穴治疗“喉痹”,一般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临床治疗牙痛时,主要以循经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一般不取手少阳三焦经穴,但从经脉循行上看,手少阳经“前交颊”,其经筋“当曲颊(下颌骨)入系舌本”,现代临床证实液门穴对许多顽固性牙痛的效果优于常规用穴。

耳廓上方的角孙穴对流行性腮腺炎效果显著,常用灯心草灸。方法:将患侧耳廓向前方折曲,取耳尖上方入发际处,用灯心草蘸香油(油浸长度为0.5cm)点燃后,对准角孙迅速点烧并略带按压,一触即离,灯心随即熄灭,此刻可听到一声清脆的“叭”声,即示灼灸成功。一般灸灼1次即可痊愈。灼灸后,皮肤因灼伤多呈紫红色,一般不起泡,若起泡,可用消毒针刺破,外涂甲紫即可。如果没有灯心草,用火柴亦可,方法是将火柴划燃后立即吹灭,趁火柴头剩余火热迅速对准角孙穴点一下,略停 1、2秒,吹气一口,如此反复3~5次,使局部有灼热痛感即可。

还可以通过耳尖刺血来治疗腮腺炎,原理一致,操作方法更简单,可参考阅读:

神奇的耳穴(五):刺血调理高血压、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率过快有专穴

四、外经病:

落枕、肩周炎、上肢瘘痹等。常用穴位为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

落枕多是由于劳累过度、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躺卧姿势不良等因素,使一侧颈部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状态,引起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发生痉挛引起;也有部分人因睡眠时肩部暴露,颈部当风,感受风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不通而发生拘急疼痛;少数患者因颈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致使颈部部分肌肉扭伤或发生痉挛;亦有颈椎病变所致者,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除了上述提到的常用穴位外,天井位于肘尖上方的凹陷处,《甲乙经》此穴主治“颈项肩背痛”,独取天井治疗落枕疗效亦十分显著。

手阳明、少阳经脉分别经过肩胛骨肩峰端的前后方,分布于肩上。若肩周炎主要表现为上肢上举困难,肩峰前后及肩上压痛明显时,可以取此二经穴位治疗,如《甲乙经》记载阳池穴主治“肩痛不能自举”,清冷渊主治“肩不可举,不能带衣”,就是循经远取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治疗肩周炎的例子。

五、外感病:

外感风寒、风热等表证。常用穴位为关冲、液门、中渚、外关。

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阳维脉主维系诸阳经,故外关主一身之表,治疗表证。除针刺外,亦可灸外关穴治疗感冒。

宣宾老师的退烧三部曲:一、外关+三阴交;二、曲池、合谷、内关、外关、冲阳;三、耳尖刺血、少商、商阳刺血。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发烧不可怕,可怕不发烧

三焦为决渎之官,主通行水道,所以三焦经的许多穴位的命名都与“水”有关,如液门就是调节水液运行之门的意思。《甲乙经》记载液门穴主治“热病汗不出”、“风寒热",现代临床独取液门穴治疗感冒、高热等,疗效确切。

六、汗出异常:

包括自汗、盗汗及无汗症。常用穴位为阳池、外关。

人体出汗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内经》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异常汗出常见自汗、盗汗两种。前者多属气虚,阳不制阴;后者则多为阴虚,阳盛迫液外泄。

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心主血脉,在液为汗;三焦主通行原气,原气根于肾,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二者一血一气,一阴一阳,为人体阴阳之代表,在子午流注针法中有“心包为阴血之母,三焦为阳气之父”之说。

内关与外关分别为手厥阴、少阳经脉的络穴,两穴内外相对,针刺之可以调和营卫,治疗营卫失和所致的汗出症。如《针灸大成》记载外关主治“手足热麻盗汗”、“伤寒自汗表烘烘”,就是分别属于阴虚盗汗、表虚自汗。

热天出汗,冷天不出汗,这是人们共同的感受。事实上体皮肤每天都要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只不过当气温较低时汗腺分泌的汗珠不仅太小,而且刚出表皮即被蒸发,医学称之为“不可见的出汗”。人体皮肤之所以不断分泌排泄汗液,是因为除了散发热量外,排出的汗液还具有润泽皮肤、防止角质层干燥,以及酸化皮肤表面、防御微生物侵袭等重要作用。如果病人皮肤没有任何汗液排出,就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不耐热等现象。无汗症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汗腺缺乏,某些皮肤病、神经损伤及内脏疾病等。此外,临床上还可见于外感表证失治误治,如当汗不汗,或发汗太过,再使用收涩药物止汗,都可能导致营卫不调,腠理闭塞,出现无汗。

由于针灸治疗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内关和外关调和营卫,也能治疗无汗症。如一例病人,因1年前淋雨后发寒热,无汗,头身痛,自服药后症状消失,但出汗不止,又服中药止汗,药后汗止,11个月后渐见全身皮肤干糙,脱皮屑,无汗液排出,手足出现皲裂。取内关、外关穴,内关穴用补法,外关穴用泻法,共治疗11次而痊愈(每日1次)。

七、三焦病:

胸胁痛、便秘、小儿遗尿等。常用穴位为外关、支沟。

胸胁痛属上焦病症,现代临床上有“胁肋支沟取”的说法,常用支沟穴治疗胸胁部挫伤、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支沟也是治疗便秘的效穴。支沟对虚性或实证便秘均有一定疗效。在针刺支沟治疗习惯性便秘时,许多病人在留针期间出现肠鸣、热、凉等感觉及排便感。由此可见,支沟穴对调整肠道运动方面确实有明显的效果。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除治疗之外,还要在起居上有规律,适当运动,多吃些粗粮及蔬菜,养成定时排大便的习惯。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自《经络入门》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