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莘州沃野平畴 莘县农业腾飞

 扈学秋 2024-05-25 发布于山东

莘州沃野平畴 莘县农业也能腾飞


莘县,古称莘州,山东省聊城市的下辖县,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西南方向,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处,有一脚踏三省的神奇。莘县地域是黄河故道冲积平原,沃野千里,商朝贤相伊尹躬耕的地方,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伊尹。
一、乡村记忆
中国的东方有一个省是山东,山东西部有一座城是聊城,聊城的西南面有个县是莘县,莘县西面有个乡镇是董杜庄镇,懂杜庄镇有个村名叫邵庄,邵庄是黄河冲积平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可是,这就是这个鲁西平原上小小的村庄,却有着一座乡村记忆博物馆。
现在的青年有一个困惑:农村留不住灵魂,城市容不下身体。在外面漂泊的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了家乡,没有了亲人的家乡也就成了故乡,故乡虽在也回不去了。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留不住灵魂,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2015120日,最高领导人在云南大理农村考察,和当地村民围坐在一起谈论起乡愁这个话题时,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地指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的住乡愁。”
那么乡愁是什么呢?
乡愁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吗?乡愁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吗?乡愁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吗?乡愁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吗?
乡愁总与空间的距离有关,乡愁总与天涯漂泊、去国离乡有关。乡愁是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摸不着看不到的无形的线,线的这一端是羁旅天涯的游子,线的那端是魂牵梦萦的故乡。游子走得离乡愈远,乡愁这根线就收得愈紧。当天涯游子面容沧桑头发斑白了,身体累了精神也疲惫了,羁旅的人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的那道痕。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故国、故乡、山水、人文那一份悠长的思念。
宝岛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余光中,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著名的诗是《乡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晚唐诗人韦庄的乡愁是这样: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乡村是什么?乡村不就是田园嘛!田园诗的鼻祖应该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田园,乡村,还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所以才有了陶渊明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被邀请参加“走文化廊道 看山东发展”聊城作家主题文学创作活动走进莘县,在车上和张军老师坐在了一起,张军老师是东阿县人,对,就是那个独家生产中药瑰宝“阿胶”的东阿。张仲景说过:阿胶,本经上品,出东阿,故名阿胶。东阿也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子建的身体和灵魂归宿。张军老师说:“莘县大呀,莘县的人口是东阿的三倍。”我接着说:“莘县是聊城八个县市区里面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但是莘县可能也应该是最穷的。”张军老师感慨道:“是呀,我曾经在莘县下过乡,那个时候的莘县是真穷呀。”我说:“我二十多年前也来过莘县一个乡镇,也是感觉特别贫困。”莘县的贫穷,似乎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此行出发第一站,竟然是一个小小的乡村,参观的是邵庄乡村记忆博物馆。以前真的很少看到乡村记忆博物馆,就是今年才看到聊城东昌古城西面西城门楼下面有一座乡村记忆博物馆,我曾经去过多次,还专门写过文章介绍这座博物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乡村里面,竟然也建了这么一座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博物馆。从这座博物馆,就能看出现在的邵庄村已经是乌鸦变成了金凤凰,不再是从前那个贫困、闭塞、落后的小村庄了。
楹联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楹联对联里面就能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邵庄乡村记忆博物馆大门上面悬挂着一个木质纹理黄底绿色字的大牌匾,上面两行大字,上面是邵庄村,下面是乡村记忆博物馆。看来下次不能称呼邵庄乡村记忆博物馆,应该称呼全称“邵庄村乡村记忆博物馆”了。大门两边依然是木质纹理的黄色牌匾,绿色大字,一幅对联没有笔走龙蛇,而是大气磅礴,上联是:昔日挥锄念故土胸怀壮志,下联是:今朝筑梦绘蓝图乡村振兴。
进大门之后,中间是浅绿色地毯,边上是红色地毯,南墙边红色地毯上,一排12座拴马桩巍然挺立,拴马桩上面是十二生肖雕塑,惟妙惟肖,似乎在站队迎接我们的到来。
进门之后,来不及看两边的内容,最里面靠墙的条几和八仙桌太师椅,立即把我带回到小时候。小时候我的家中堂屋里面就是这样的摆设,苍老、陈旧、古朴的条几和太师椅,似乎比我们家的还老,似乎比我爷爷家的也老旧。
条几上面放着的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似乎也就是我们老家的,我上中学读初中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们家和叔叔大爷家五家联合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在每家放七天的时间。夏天的时候,就把电视机摆在院子里,当时正在上演电视剧《西游记》。虽然是黑白电视看不到唐僧红色的僧袍和五颜六色的缤纷,邻居们还是都来看电视,因为那时候压根就不知道还有彩色电视机,院子里面大人笑孩子叫,就好像小时候在老家放电影一样热闹。时光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谁能想到现在电视机已经几乎没有人看了,我上次看电视是什么时候,似乎都已经忘记了。
条几上面还放着一台挂钟,就是那种老式的挂钟,这个挂钟是黑色的,我们家那个挂钟是紫红色的,只不过颜色不一样罢了。我家的挂钟没有放在条几上,而是挂在了条几东首的墙上,小时候放学回家,最喜欢听的就是中午十二点的时候,挂钟清脆敲响十二下,这是钟声响声最多的时候,好奇心驱使我,真想弄明白挂钟是如何敲响的。可惜挂钟挂的太高,我够不着,否则我肯定会把挂钟卸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父亲原来的上海牌手表,就被我给拆卸了好几次,第一次拆开倒是安装上了,可惜安装完后手上多了两个小齿轮零件,第二次再卸开的时候,就再也安装不上了。
条几上还放着一台录音机,这种录音机我们家也有一台呢,而且这台录音机后来还被我带到了聊城,再后来用不到了才又送回老家。似乎还在老家的老院屋子里面放着。看到这台录音机,我第一印象竟然是那个又唱又跳的“燕舞小子”,那时候燕舞牌录音机非常的风靡,留长发、喇叭裤、录音机似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髦青年的标配吧?可惜我那时候还小,也不时髦,只有过录音机。
八仙桌,太师椅,只是好看不怎么实用,现在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果不是在乡村记忆博物馆里面看到这些,记忆真的就走进时光的深处了。
看完这些真实的老物件,我的眼中已经有些湿润了,每一件旧物品的后面,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一呼一吸,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和这些物件密不可分。购买挂钟的兴奋,买到电视的喜悦,录音机买回来之后,是不是也录了自己的声音,那个磁带盛行的年代,他们都听的什么歌?是流行音乐还是豫剧和戏曲?莘县地处鲁西大地,紧邻河南河北,是一脚踏三省之地,豫剧曾经是这里的最爱呀。
看完正面的这些八仙桌和条几,才想起来看看两边,墙上图画文字也都是曾经的画面,男耕女织,做木工活,收获等图片带着深深地时代感,又把人的思绪带回来从前。
第二个展厅里面,水缸风箱,锅碗瓢盆,虽然那么简陋,居然十分亲切。厨房是母亲的地盘,母亲每天都在厨房忙碌。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最先进的是厨房,看看能不能找到干粮,为什么那时候总是饿不到饭点呢?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借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邓丽君那甜蜜的歌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鼻子里面仿佛又闻到了炊烟的味道,饭菜的馨香。
还有一个展厅里面,竟然有织布机。我的母亲小时候,在家里面也自己织过布,一家织布机摆在堂屋里,母亲坐在织布机上面,脚下嗒嗒地踏着踏板,双手不停接住梭子来回传递。偶尔梭子也会掉在地上,如果我在旁边,母亲就会让我帮忙捡起来递给她。趁母亲不在的时候,我也会攀登到织布机的座位上,想学一学母亲的模样织布,可惜我的小腿太短够不到织布机的脚踏板,力气太小梭子扔不过去落在了布中间。甚至用蛮力把母亲织布的线给弄断了,看着织布机狼藉的模样,也知道自己闯祸了,转身吓跑了。后来再回来的时候,母亲又坐在了织布机上,似乎也没有找我的麻烦。
织布机的旁边还有纺车,令人惊奇让人惊喜。王昆先生《纺棉花》的小调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太阳出来磨盘大,你我都来纺棉花,棉卷轻轻地捏在手,棉线不断地往出拉,纺呀纺呀纺呀纺呀,棉线不断地往出拉。你说我纺呀纺得快,我说你纺得也不差,两人这个纺车车两架,一天就纺出了两斤花。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都是在很晚很晚的夜晚才纺棉花,特别是冬季的深夜,我睡之前母亲在炕的那头纺棉花,等我睡醒一觉之后,母亲的纺花机还在嗡嗡地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时候的一针一线,真的来之不易。
邵庄村乡村记忆博物馆里面,还有一排十二个大石头牛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养牛,都有一个这样的牛槽,小孩子的任务就是夏天给牛割草,冬季给牛铡草,这两样活给了我太多的痛苦和折磨,我以为我再次见到牛槽应该深恶而痛绝之。这么多年不用干这活了,现在看到牛槽竟然有了温馨和温暖的感觉。前几年听人说,有钱人又在寻找这种农村养牛的牛槽,用来在家中养鱼,据说这种石质牛槽养鱼水不腐朽,我没有试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不过现在就算到农村也找不到这种牛槽了吧,因为好多好多年就在农村见不到牛了。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来家家户户养头牛,现在农村基本上看不到牛的影子了,牛都没有了,谁还保留牛槽呀。
从邵庄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才简单看了看墙上的关于邵庄村的文字说明。建这座博物馆,应该是为了留住乡愁,也是为了展示乡村振兴。其实我认为,建乡村博物馆的目的更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村庄。
出门的时候,才看前言。博物馆南墙上,一幅乡村楼阁模样的白底黑字图案。两边两幅对联:感怀乡愁记忆,致力乡村振兴。中间是这些文字:
前言
盛世修志,以史为鉴,观史思治,修谱谋远。
明初,邵氏族人随移民大潮至朝城邵庄后,又有一部分邵姓人家迁到此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披荆斩棘,躬耕荒野,繁衍生息,造就了村落。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邵庄人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丰功伟绩,昭示古今,激励后人。邵庄是鲁西大地一方具有优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其中涌现出了邵孟龙、邵秋柱、邵墨春、贾登亮等一心为着崇高理想和解放事业而拼搏斗争献身的英雄战士。又造就了一位踊跃出国抗美援朝模范战士邵振岭。解放战争期间,邵庄群众积极支援前线,参与解放莘县和阳谷的战斗,送军粮、抬担架、救护伤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邵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幅秀丽画卷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邵庄人民将继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以无愧于先人,有功于来者的负责态度,把邵庄村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小的时候学习政治,课本上就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现在已经是网络的世界,人工智能的时代即将来临,算不算第四产业我不敢妄言。但是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毕竟走向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历史的选择。我看到邵庄村乡村记忆博物馆的这些老物件还能带来温馨的回忆,现在的年轻人看到了会不会无动于衷?乡村依然存在,振兴美丽乡村,现在的农村孩子,已经和城市的孩子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神州大地上曾经的那么多的乡村毕将走进博物馆,走进记忆。
据悉,这座房子并不是公物,而是邵庄村邵英朝先生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献给村子里面作为村史馆,而且里面的很多收藏也是邵朝英先生的。现在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也已经没有什么乡绅,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向邵朝英先生致敬。

二、西瓜博物馆
说到农业,大家想到的都是粮食,大米小麦,谷子高粱。其实农业里面占比很大的一部分是瓜果蔬菜。莘县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产地,名气没有寿光大,但是产量却比寿光高。我知道莘县盛产双孢菇,我知道莘县最多的是香瓜,但是我不知道莘县还有一个西瓜博物馆,也不知道莘县的西瓜还那么出名。
从邵庄乡村记忆博物馆出来,走了没有多长时间,就到了莘县西瓜博物馆,恕我孤陋寡闻,我还真的第一次听说西瓜还有博物馆呢,后来在网上查询之后才知道,北京大兴还有一个西瓜博物馆。
我知道的瓜的种类很多,冬瓜、西瓜、南瓜,金瓜、黄瓜、瓠子瓜、香瓜、甜瓜、苦瓜等等,要说最喜欢的瓜,还得说是西瓜,吃得最多的瓜,也应该是西瓜。
解说员给解说,真的又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参观游览博物馆最大的好处就是增长知识。
西瓜是一种深受群众爱好的优良果品。 西瓜在莘县的栽培历史特别悠久,董杜庄镇更是以西瓜种植为支柱产业,由几个村庄进而发展到全镇,继续辐射到周边乡镇乡村,成了远近有名的西瓜集中产区。为了系统地介绍西瓜的栽培历史,普及西瓜文化及有关科技成果,特创办这座西瓜博物馆。
我猜想西瓜之所以叫西瓜,应该是来自西方,果不其然,我还真的猜对了。西瓜来自西方,它原产于非洲北部。这种富含水分的果品,老家却在撒哈拉大沙漠的边缘地带,难怪现在甘肃和新疆的西瓜那么好吃呢,原来西瓜不喜欢水呀。西瓜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就在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苏丹等地有种植。埃及古墓中出土的壁画上就有了西瓜茎蔓与果实的图案,这说明当时西瓜已经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两千年前,西瓜开始从北非传向中亚的伊朗、阿富汗一带。大约在中国的西汉时期,西域中的一些小国开始有少量种植。我国新疆一带的西瓜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由中亚诸国传入的。由于这种瓜含水量多,当时被称为“水瓜”。
西瓜传入中原大约始于盛唐时期。五代时期后晋得此瓜种,带回种植,因其来自西方,故称之为“西瓜”。五代胡峤撰写的《陷虏记》中的这一记载,是“西瓜”一词在中国史籍中第一次展现。西瓜在我国中原及南北方都有大量种植,大约是从一千年以前的五代时期开头的。北宋画家张择瑞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小贩的桌子上都摆放着切开出售的西瓜,这就说明从两宋时期,西瓜已经上市交易。清代的时候有了西瓜外形的铜胎掐丝法琅摆件,北京还展出了西瓜摊的图画,这说明在明清时期,西瓜已成了中国大众司空见惯的水果品种了。
明朝大才子杨慎,也就是写《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那位,也曾写过一首西瓜词。词曰:
铅华浮沁凉波湿。翠盘分处鸾羞涩。座上水晶寒。天边玉露团。
琼珠容易碎。红子纷纷坠。屈指又西风。霞藤卧晚丛。
我去过淄博陶瓷博物馆,里面的琉璃陶瓷摆件种就有着惟妙惟肖的西瓜摆件,和真的西瓜就是一模一样,不用手摸的话,你真的无法分辨是真是假。
莘县西瓜博物馆里面也有几个模型西瓜,和真的西瓜一模一样。很多老师拍照留念。在西瓜雕塑展台前,莘县县委常委、宣传部谢部长自豪地告诉我们说:“前段时间西瓜节的时候,一个西瓜拍卖出了8888元的高价。”一个西瓜能卖出8888元的价格,真的令人咂舌了。
董杜庄是全国劳模增广福的故土,董杜庄镇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地方,由国务院勘立的三界首标志桩立于毕屯村西北不远处,董杜庄、福堪、束管三个乡镇,莘县、大名、南乐三个县,山东、河北、河南三个省,华东、华北、华中三个大区在这里交。
改革开放后,董杜庄镇靠着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探索,终究做大了西瓜这一支柱产业,成了远近有名的“西瓜之乡”。急速崛起的西瓜产业,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他们以绘画、剪纸、书法、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西瓜的爱好之情,赋予了西瓜这种寻常果品无穷的魅力。
西瓜节在这里已经办了十一年,以前每年的西瓜节都是五月中旬,听谢部长他们说,西瓜节还要提前,我就有点奇怪了,西瓜不是到夏天才下来吗?聊城是典型的温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五月份是春天,五月份办西瓜节就够早了,怎么还能提前呢?看了视频资料我才知道,莘县董杜庄的西瓜都是在大棚里面种植的,西瓜不是长在地上的,而是和黄瓜一样,是挂在藤上的。现在有了新式大棚和新技术,西瓜已经不是夏天的独宠,而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的水果了。
从西瓜博物馆出来,我脑海中浮现出网友们的调侃: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晚饭有鱼有虾,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西瓜不单单是在夏天吃,冬季屋里暖气足空气干燥的时候,来块西瓜也会很美吧?

三、现代农业嘉年华
在莘县参观完马西林场,又到了莘县现代农业嘉年华。
嘉年华是什么?三个字都认识,也大概能想到是开心快乐的地方,但是嘉年华究竟是什么呢?
百科这样解释嘉年华:嘉年华是早在欧洲的一个传统的节日。嘉年华的前身是欧美"狂欢节"的英文音译,相当于中国的"庙会",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成为古罗马农神节的庆祝活动。多年以来,"嘉年华"逐渐从一个传统的节日,到今天成为包括大型游乐设施在内,辅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全世界各地有着花样繁多的嘉年华会,并成为很多城市的标志。
古罗马农神节又是怎么回事?古罗马农神节是古罗马在年底为祭祀农神举办的大型节日,一般在每年的1217日至1224日间召开。农神节是古罗马人的大型祭祀活动,相当于我国的庙会,人们在节日里向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祈福,祈求神祗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原来总以为嘉年华是城市的狂欢,和农业基本上不沾边,看来很多事情真的不能只是凭想象,原来嘉年华就是起源于农业,为了纪念农神。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这个名字现在看起来名正言顺呀。
我对农业一点不陌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不会干农活,但是对农活农业还是非常的了解的。父亲曾经说这样的话: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类似于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的意思。那是从前的农业,现在的农业什么样子了呢?
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21016日,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里面的乡村产业振兴我想才是农业振兴的根本吧,经济是基础,产业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中的根本。然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莘县农业嘉年华以伊尹文化、雁塔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为纽带,以科技农业为导向,融入山东省优势产业元素、景观小品与互动体验项目等,布局精巧、内容丰富,在让游客充分享受游玩乐趣的同时,以新的方式诠释了莘县农业特色。对于提高莘县“中国蔬菜第一县”、“中国菜乡”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莘县农牧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莘县现代农业嘉年华主打的是旅游,农业旅游,现代旅游,高科技现代农业旅游。农业嘉年华里面全部是大型冬暖式大棚,一共有十个展区,我们这次才参观了前面八个展区。我们是坐着景区的电动旅游车参观的,美丽的女司机身兼导游的任务,一边开车带我们观光,一边给我们介绍。
我们参观了八个展馆,这八个展馆分别是:一号馆疏韵高科、二号馆菌倾天下、三号馆农耕年华、四号馆南国风情、五号馆花彩盛宴、六号馆鱼水情莘、七号馆百草养堂、八号馆青牧时光。导游告诉我们后面还有两个展馆,暂时没有对外开放,我记得一个是高效栽培,另一个我忘了。
游览完莘县现代农业嘉年华,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科技的莘县、生态的莘县、绿色的莘县。莘州沃野,农业也能发展。
游览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地对导游说,你们应该和教育部门对接,让孩子们到这里来研学游,以后聊城学生研学游可以不用去外地了,莘县农业嘉年华就是最好的研学的地方。
时间太短,没看够,到每一个景点都是这样的感觉。以后有时间的时候真的需要再去,去了之后慢慢地转,慢慢地看,慢慢地感悟和领受。

后记
莘县虽然是聊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莘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代表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致欢迎词的时候,谢部长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当谢部长说到“别说东昌府了,莘县的文化不如临清,也不如阳谷,大家都喜欢去哪里,也请大家写一写莘县。”
临清市运河名城,曾经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名,也有着“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撑起了紫禁城”的美名。《老残游记》、《金瓶梅》典籍里面都有临清。阳谷更不用说了,主席曾经写过“阳谷是打虎英雄的故乡”,《水浒传》里面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还有“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就在阳谷的街头。说起这些来,莘县似乎没法比。但是莘县也有自己的特点,莘县古有伊尹在此躬耕,莘县古有十三层的燕塔,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家族的“韩氏家族墓”。莘县近代有:冀鲁豫区党委旧址、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苏村阻击战纪念馆、抗日英雄马本斋墓地。孔繁森曾经在这里做过官,张海迪曾经在这里下过乡。
以人为本,没有人,一切都是白谈。以后的莘县人口红利凸显,莘县人多呀,总人口121.7万人,莘县地方大呀,行政区域面积1420平方千米,是聊城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期待,祝福、盼望莘县农业也能腾飞!

文学公众号推介:


竹影花香 莫负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