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的钢铁工业

 昵称21405352 2024-05-2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钢铁工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如何?

钢铁工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有多高?

答案是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

新中国前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投资金额最大的单个项目全部都是钢铁工业项目!

图片

156项工程”中,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投资金额最大的单个项目是鞍钢。

鞍钢的实际投资为26.85亿元,占“156项工程”实际总投资的13.7%

鞍钢单个企业的投资规模就超过了“156项工程”中电力工业、煤炭工业、有色工业、化工工业等整个工业部门的投资规模。

图片

“四三计划”中投资金额最大的单个项目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工程。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投资规模为27.68亿元,加上国内配套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40亿元左右。

“一米七轧机”工程的建设一举奠定了武钢未来二十年发展的基础。

“七八计划”中,投资金额最大的单个项目是宝钢。

宝钢的投资规模不仅是“七八计划”22个项目中最大的,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单一工业项目。

宝钢一期和二期工程共计划基建投资301.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47.8亿美元的外汇资金。

宝钢的投资相当于前三十年国家对钢铁工业总投资的一半左右!

1978年中国的全部财政收入才874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只有108.9亿美元(当时尚处于逆差状态),国家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全国的基本建设总投资451.9亿元人民币。

宝钢的投资规模,相当于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需要的外汇等于1978年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

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钢铁工业的建设成果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7个钢铁工业项目是: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富拉尔基特钢厂、吉林铁合金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热河钒钛厂。

历经十年时间,钢铁工业7项全部建成。

图片

在这些钢铁工业项目中,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为改建项目,其余为新建项目。

特别是鞍山、武汉、包头三个大型钢铁基地的兴建,对钢铁工业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在谈到苏联援助的意义时,特别要强调两套钢材轧机:无缝钢管轧机和半连续带钢热轧机。

这两套轧机对新中国有巨大的意义,在国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所有种类的钢材中,以无缝钢管和钢板的制造难度最高,使用最广泛的钢材是钢板。

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建国初期我们根本就无法生产无缝钢管和钢板。

1972, 国家为解决薄钢板的短缺问题, 决定从国外引进一米七轧机项目并建在武钢。

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包括4 个主体工程:三厂一车间,即第二炼钢厂连铸车间、热轧带钢厂、冷轧薄板厂及冷轧硅钢片厂。

连铸车间和冷轧厂成套设备由原联邦德国引进; 热轧厂和硅钢厂成套设备由日本引进。

图片

武钢一米七轧机热轧设备原来核定设计能力为251万吨。1985年热轧板产量超过260万吨,达到了引进热轧机的设计产能。

冷轧厂原来设计核定产能为82 万吨, 1985年达到90 万吨。

硅钢厂原来设计是7 万吨, 1986年实际产量就超过了这个水平。

经过努力,武钢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工程在1985年基本都达到了设计产能。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建成投产, 填补了我国钢铁工业的空白, 标志着我国冶金工业开始朝着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扭转落后面貌的方向迈进。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建设为中国冶金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引进项目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781223日,宝钢举行开工典礼,正式开始破土动工。

1985915日,宝钢一号高炉——中国最大的4063m3高炉——一举点火成功。

1991629日,宝钢二号高炉举行点火仪式,标志着二期工程基本建成。

宝钢项目虽然中间经历“下马”、桩基位移、两板退货等风波,但最终还是建成了。

宝钢建成后投产十分顺利,高炉点火一年后基本上都达到了设计产能。

宝钢项目设备的制造分工:

宝钢一期项目中的高炉和炼钢系统设备,以及初轧机全部由新日铁公司负责总承包。

无缝钢管连轧机由德国德马克公司总承包,太原重型机械厂参与合作制造。

宝钢二期建设中高炉系统设备(包括2号高炉以及焦炉、烧结机)都是国内总承包负责制造。

连铸机和热连轧机、冷连轧机三套设备都采用与外商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办法,技术上由外商负责,国内重型机械厂参与制造。

图片

宝钢一期和二期建成后生产规模达到650万吨,是中国一次建成的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宝钢建设引进的技术装备,基本技术水平达到了70年代后期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

宝钢是中国第一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1999年粗钢产量达到1098万吨。

宝钢的主要产品是无缝钢管、热轧板、冷轧板,这些都是当时国内急需且大量进口的钢材产品。

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意义

156项工程”的建设帮助中国初步掌握了现代钢铁工业的技术基础。

156项工程”不仅仅是建成了7个钢铁工业项目,增加了600多万吨的钢铁产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中国逐步掌握了技术,并建成了一系列重型机械企业,拥有了发展钢铁工业的装备基础。

图片

第一重型机器厂是机械工业的核心项目之一,一重的产品主要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需的各种设备,这是中国钢铁工业能够持续发展的硬件基础。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其它企业如沈阳重型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大连重型机器厂虽然不是“156项工程”的项目,但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样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苏联给这些重型机械企业供应生产设备,并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图纸。

从产业深度和广度来讲,“156项工程”远远超过武钢“一米七轧机”项目和宝钢项目。

图片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规模远小于“156项工程”,也远不如宝钢项目。

武钢“一米七轧机”引进的只有硬件设备,引进的技术内容很少。

在钢铁工业炼铁、炼钢、轧钢这三个主要生产环节种,只包括了轧钢这个环节以及炼钢环节中的连铸部分。

但是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使得中国的钢铁工业初步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水平,同时“一米七轧机”工程建设的热轧、冷轧产能都是中国当时十分稀缺的。

图片

宝钢项目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宝钢建成不仅是增加了650万吨的钢铁产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宝钢的建设中国钢铁工业在技术上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从此进入自由发展阶段。

宝钢项目包括了现代钢铁工业的全部环节,中国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通力合作,掌握了从原料运输、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钢铁生产所有环节的先进技术!

通过宝钢项目的建设,中国的机械工业制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炉设备、连铸设备、热轧机和冷轧机等钢铁工业的核心装备,为21世纪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钢铁工业的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描绘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苏联帮助中国奠定了基础,苏联技术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根基。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钢铁工业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在宝钢项目的建设中,通过自主研发、“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等方式,中国逐步掌握了钢铁工业的先进技术。

打基础——自主发展和追赶——超越,这就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线路。

2000年后中国钢铁工业产量增速能超过5000万吨,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是因为有足够的技术支撑。

中国的机械工业有能力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先进、数量充足的装备!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脉络是中国绝大多数产业发展的缩影。

外部援助和引进技术只是有利的外部条件,无法帮助我们实现工业化。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中国工业化的内核!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

2、《鞍钢志1916-1985》。

3、《鞍钢炼铁厂志》。

4、《本钢志》。

5、《武钢志》。

6、《包钢志》。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

8、陈夕主编,《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

9、《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宝钢二期成套设备制造》

10、《宝钢建设纪实》

11、黄锦发,《在宝钢工作的回忆》。

12、陈锦华,《国事忆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