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注释最全、最易懂的《黄帝内经》13:有争议的“伏气致病”学说

 一元堂中医张 2024-05-25 发布于辽宁

Image

【原文】23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胜复,寒暑的交替,重阴必阳“重”有两种意思,一为重,一为极点。参看下文,如”冬伤于寒,春生瘅热“一句,冬、寒,皆阴也,冬伤于寒,是重阴,瘅热,阳也,此所谓重阴必阳也,重阳必阴亦可仿此而参照,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人体受寒则发热,暑热休克而冷汗自出,世事亦然: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存,世间悲欢、离合、成败等等阴阳万物常是互生互根,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瘅,音旦dàn/dān,【說文】勞病也。''意为'大力''用力'(《说文》:“单,大也。”象形字。本义即指一种狩猎的工具(类似弹弓)。征戦之戦从单)''''联合起来表示'过度用力导致的病''因劳累导致的病',主要表现为热、湿的症状。瘅热,泛指发热性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温病”,见附文。;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后泄:泄泻;肠澼:痢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飧泄”,见附文。;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痎”音“结”,《说文》二日一发疟也,引申为两日一次之事,如: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又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痎疟之一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秋伤于湿依前文冬寒春风夏暑推论、依秋季气候特点推论,此处应为秋伤于燥也,秋令,何湿可言?然依“重阴必阳”推论,秋(阴)与湿(阴)亦相合也,录两种思路以供参考,冬生咳嗽。此伏邪致病所由来,所谓伏邪,指藏匿于体内而未发病的潜在病邪,亦称伏气。该段伏气致病论述,重在说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如寒可成温,风能致湿,但亦在教人,治春温可温阳散寒,夏泻可祛风胜湿,秋疟可祛暑益气,冬嗽可祛湿(润肺)化痰也。是谓四时之序也。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本篇介绍了诊尺肤的方法及其在诊断上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故篇名为 论疾诊尺

附:对比参考条文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