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洪洋:篆刻展览与评审

 秋气不惊堂内燕 2024-05-25 发布于甘肃

刘洪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导师,西泠印社社员,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首批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京东印社社长。

作品获全国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五届刻字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铜奖,中央电视台“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首届、二届电视书法大奖赛金奖,西泠印社第四、第五、第六届篆刻评展优秀奖等。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七、第八、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展,全国第四、第五、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楹联展,全国第三、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二、第三届扇面书法展等展览百余次。

曾任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第二届“中华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全国隶书作品展、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篆刻展、第二届"钱塘弄潮"国际篆刻展、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奖赛、“沈商文化杯”、"诗经杯"全国书法大展等评委。

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中国书法十杰”,《书法报》海选“兰亭诸子”,二〇一四年最具网络人气“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二〇一五年“兰亭百家”最具网络人气“十佳人气奖”等荣誉称号。

多次应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镌刻印章;发表书论、印论二十余万字;出版专辑、专着二十余种。近年来应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师大艺术学院、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等高校讲学。

篆刻展专题:篆刻展览与评审

在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主办重要篆刻展赛中,刘洪洋老师都曾经多次获得高奖,又数次担任国展、篆刻展评委,本次课程,书法报视频课特邀刘老师为大家讲解当代印坛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在参加篆刻展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课时 当代印坛与发展趋势

上课时间:2018.10.25(周四) 19:00

1、印坛现状

2、展览现状

3、发展趋势

4、存在问题

5、创作示范

第二课时 关于篆刻评审

上课时间:2018.10.26(周五) 19:00

1、取法与内容(文)

2、用字与用词(篆)

3、签条与题跋(笔)

4、刻制不规范(刀)

5、错字、别字、漏字、语序、语义、繁简等常见问题

6、风格

7、载体

8、印屏制作

刘洪洋篆刻示范视频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闻得墨香心自乐

意与古会

不纯粹,无自由

——我的艺术观

刘洪洋

所谓文艺者,无文化不成艺术。有思想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一定会有个人特定的追求,即所谓艺术境界。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所谓境界,就是艺术家创作生涯的目的地。艺术家应追求什么样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很多的探讨,关于书法篆刻艺术也有许多经典的论述。比如论书有“晋书神韵潇洒……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宋人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论印有“不着声色,寂然渊然……形若飞动,色若照耀,忽龙忽蛇,望之可掬,即之无物……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元音存焉”。当然,各种论述都存在着审美取向的不同,“学欧病颜肥,学颜病欧瘦,学米病赵俗,学董病米纵,复学欧、颜诸家病董弱”,但所涉诸家均具个人独特的审美,抵达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初时好以浅泥薄古人,及精深贯通,始知古人各具神妙,不可攀跻”,这就是说虽然他们抵达的目的地各不相同,但都实现了艺术上的自由——自我的释放和呈现。

艺术是最能给人以精神上的自由的。所谓自由者,即由于自己。艺术创作完全从个人出发,由个人成就,所受外力束缚比较而言堪称最为有限。艺术创作便是要在这有限的束缚中求得无限的自由。“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破樊笼,返自然,得自由,便是艺术的乐园了。自由是艺术家个人的自由,是艺术领域里只属于艺术家个人的绝对自由,脱离艺术本体,从人生高度来看,艺术创作予以艺术家相比他人极大的便利,自由应理所当然地成为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以艺存,艺术家之自由,实乃艺术之自由。在于超越自我之杂思,进入无我而法自然之境。“无为有处有还无”,离“有我”之境方能达“无我”之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人书俱老,正是最好注解。在篆刻上来说,“我刻”转为“刻我”复转为“我刻”,须知此“我”已非彼“我”,方能言知印。古人有云:“度物象而取其真”,又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进退无碍,则得自在。借用庄子《庖丁解牛》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可知此自由,不是虚无缥缈,实乃主客契合,合乎人性,顺乎物理,法乎天道。

而能达此境界,舍纯粹外,无二途。纯粹是中国人文追求的至高境界。《易》云:“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欧阳修曾赞扬梅尧臣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所谓纯粹者,专一不杂,极端纯净也。孙过庭《书谱》所谓“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实乃“融会变通而出者也”;宋代高僧行思参禅之最高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不过是经驳杂而归纯粹。纯粹不是简单,是超越了简单和复杂之后更高级的取舍,其中蕴含极大的生命力量,所谓作茧自缚而后破茧成蝶。纯粹不是极端,是深入传统,自然生发,兼得艺术之深度和高度。纯粹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艺术上祛除魅惑,摒弃成见,回归规矩法度的过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乃得真自由。纯粹从艺术层面上看,就是追求接近内心,接近本质,而排除一切技法和形式的束缚,将技法与形式内化于心,到达艺术的天人合一之境。

天下无不纯粹而可得之艺术自由。“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艺术家身处艺术之百花园,最易观五色以致目盲。善择良木而栖者,希也;而受名利驱使,意志不坚,动荡摇摆者众。欲达自由之境,首要在祛利欲之熏心,纯以艺证道。携利欲之心而入艺林,难免投机取巧,妄生捷足先登之念。西方有谚语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实是直指人之渺小,个人之无力。人在艺术面前须持敬畏之心。所以去妄心而生智慧,此为印人之大要。

唯纯粹者,能得自由,心有光明,不复言之。

戊戌春月刘洪洋于洗心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