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毒教材也得删,严重与现实脱节,现在严禁孩子到水边去

 xianfengdui111 2024-05-26 发布于河北
杏坛金语
杏坛金语
2024-05-24 17:34

现在的教育,做得最突出的,无疑当属防溺水工作了。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的,反正感觉已经很长时间了。以前似乎还只是到夏天时才抓,现在是一年四季都抓,只不过夏秋两季抓得更紧而已。

现在天气已经热起来,有的地方已经发生溺亡事件了,所以工作群里这方面的信息也多起来,班主任每天都必须讲防溺水以及其他安全事项。学生也必须会背诵关于防溺水的“七不两会”。

然而,在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却有一篇课文,与防溺水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这篇课文就是《童年的水墨画》。这不是我注意到的,而是学生。教学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出来,问不怕淹死吗?

不是毒教材也得删,严重与现实脱节,现在严禁孩子到水边去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现代诗歌,反映儿童生活的。作者张继楼,一共写了六首,原题是《童年的彩墨画》,教材改为“水墨画”(这种改动似乎并不合理),教材选了三首,现在看来有两首过时了。

第一首《溪边》,是写孩子们钓鱼的。这勾起我的回忆。小时候我也钓过鱼,和小伙伴们一起。那种快乐,尤其是钓到鱼的感受,是现在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的,而从来没有人担心过安全问题。

买鱼钩、鱼线,用鹅毛梗子做鱼漂,找一根竹竿做钓竿,然后挖蚯蚓做鱼饵……到池塘边、大坝边,几个人分开,坐在草地上,上鱼饵,抛鱼钩,看鱼漂一动一动的,心里就开始激动起来了。

现在的孩子,也只能在书上、在影视剧里看别人钓鱼了。钓鱼,本来很普通的很快乐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很危险的事情了,“谈水色变”的时代,小孩子们都不知道鱼钩是啥样,不知道钓鱼需要什么。

不是毒教材也得删,严重与现实脱节,现在严禁孩子到水边去

第二首《江上》,是写孩子们下河洗澡的。这在现在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哪个孩子敢去洗澡?也没有孩子会游泳。然而我们小时候,男孩子个个是游泳健将,一到夏天,家长都主动让我们去水里凉快凉快,而不会担心被淹死。

回想起小时候在水里戏耍的快乐,至今仍会不觉莞尔。大家比赛谁钻猛子钻得远,经常在水中追逐,潜到水底摸石头,或者抓一把泥上来互扔。水底摸鱼也是有趣的,但只能摸到小鱼小虾。那时候在水里玩,通常都是一两个小时。

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难体会到《江上》所表达的乐趣,基本都是旱鸭子。有的孩子即使能到游泳馆里学游泳,但是那也远远比不上野泳的乐趣。更多的孩子已经形成条件反射,提到水脑里首先闪现的是“危险”二字,而不是“快乐”二字。

不是毒教材也得删,严重与现实脱节,现在严禁孩子到水边去

《溪边》与《江上》这两首诗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节了,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自由与快乐,甚至教学时似乎也不宜向学生宣扬这种快乐。为了防止万一,我不得不作必要说明:任何人不得模仿课文所写,不得去钓鱼,更不能去游泳。

我在题目中说“强烈建议删除”这篇课文,其实心里也很矛盾。我不知道这样建议是对还是错。我甚至感觉自己是在表达一种无奈。真的是无奈。安全教育,当然是重要的,是压倒一切的,不能反对。但是,安全的童年丧失了快乐。

防溺水仅仅是之一。现在的孩子不仅体会不到玩水的快乐、钓鱼捉鱼的快乐,也因为安全问题儿失去了很大的自由。很多很多的孩子,节假日不能随便外出,在学校里则没有了体育课与课间十分钟。如今,吃口香糖可能也要禁止了。

不是毒教材也得删,严重与现实脱节,现在严禁孩子到水边去

手机与电子游戏,是这个时代孩子最大的快乐源泉,而且非常安全,非常“省心”。我经常看到,当孩子闹腾时,家长就会让孩子看手机。手机一到,孩子就笑,实乃哄娃神器。只要给孩子一部手机,家长自己也就自由了。

从我们那一代完全自由的童年,到现在孩子完全不自由的童年,表面上看,导致这样变化的因素是安全问题,但是往深了看,其实是人性问题。那个时候并非没有学生淹死的情况,但绝对没有向学校、向政府追究责任的。

寻根朔源,其实正是这种追究责任,让安全管理加强到几乎不可思议的地步,以至于走向极端与谬误。比如在学校,体育课不敢上,课间也把学生看在教室里;在家里,家长外出,不是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就是把孩子锁在家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